唐代兵部侍郎各司其职,他们是如何通过选拔

内容/萧何侃青史

编辑/萧何侃青史

前言

唐代兵部是负责军政事务的机构,其长官兵部尚书、副长官兵部侍郎统辖所属四司,总其政令,对兵部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宗、武后时期起,在尚书职权与地位逐渐被他官侵夺的背景下,侍郎权重渐起,并成为兵部的实际负责人。

但发展到唐后期,宦官专权、藩镇掌兵,兵部权力为之侵夺,侍郎的职权亦走向衰微。

兵部侍郎

唐初沿袭隋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行政制度。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领全国政务,各司其职。

其中,兵部为负责全国军政事务的部门,长官为尚书、副贰为侍郎。兵部下辖四司,即兵部、驾部、职方、库部司,分别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随着唐代政治的逐渐发展成熟,官制亦随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变革。

在唐朝初期,兵部尚书偶兼宰相,或外出征战,但仍具备处理本部事务的能力和时间,而侍郎仅仅作为兵部的副贰,起到基本的辅助作用。

自武后开始,使职渐重并朝体制化发展,兵部尚书逐渐不归本司。客观上促使侍郎职权转重,出现侍郎长官化的趋势,并逐渐取代尚书之责,成为维持兵部的正常运作,处理军政要务的主要负责人。

安史之乱以后,兵部尚书转为官员用于叙资历、表功勋的荣誉之职,其本职旷废。由此,兵部侍郎取代尚书履行实际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唐后期,中央权威的式微,藩镇和宦官攫取军权,兵部失权严重。

尚书在兵部之权虽转交到侍郎手中,但兵部侍郎在这一时期亦多充使职,恐难以履行本职。

唐后期,军政形势发生较大转变,促使兵部侍郎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并受到侵蚀。

一方面,铨选武官和选举权力日益削弱;另一方面,兵部侍郎的统辖之权同样经历了因地方权势的壮大、中央集权衰微而逐渐失坠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为应对武官系统出现的冗员问题,兵部侍郎需对武官制度进行合理调整,这是适应吏治发展而衍生出的又一职责。

兵部侍郎的权力还有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的趋势。《唐六典》载:应铨选之人“在军镇要籍不得赴选,委节度使铨试,具等第以申焉。”也就是说,至少在开元年间,节度使有权力代替兵部主持节镇军官的铨选工作,从而使兵部侍郎的铨选范围缩小。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林立,节镇幕府军将的奏授辟署制和朝廷的兵部铨选同时存在。依规章制度,藩镇自行选择的兵将,须上报兵部并经由长官批准。

而且,唐后期兵部入仕多门,武选积弊较重,无疑对兵部侍郎履行铨选之权的实际效力产生阻碍。

由于武举或因应选人数较少,或因武官质量低下,或因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屡次废停,真正制约武举实施与作用的发挥,当是府兵制衰落后,藩镇掌握大部分军事力量,节镇武官往往通过召辟任命,武举这一制度的影响力自然处于下降趋势。

后来随着唐代政治的发展,官僚队伍冗杂难免产生弊病,影响行政效率。武官泛滥,疾病丛生,便是其中问题。

加之,中央财政紧张,减省官员成为中央应对积弊的决策之一,职司武官铨选的兵部侍郎自然就被赋予了通过铨选厘革武官的任务。

作为兵部的副长官,兵部侍郎在尚书不治本部事务的情况下,有责任厘革武官队伍,控制为官数量,从而保证武官系统有效运转,维护统治秩序。

终唐一代,兵部侍郎与尚书等其他职权的关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转变的。

“如何选拔推荐”

兵部侍郎作为制授对象,一般原则为,先由宰相进拟,后经皇帝亲授。

那么,兵部侍郎的人员依个人能力和品行获取选任资格后,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被选拔推荐,进而遵循一定程序授予官职的呢?

皇帝亲选是唐代兵部侍郎任职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授任原因较多,会受到官员的品行能力、身份背景和君主自身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毕竟处在朝廷内外动荡之际,个人能力和忠诚品格较为突出者,往往会受到皇帝的直接提拔。

不仅如此,接受良好家风熏陶的官员,也会获得皇帝的眷顾和亲选。宰相卢怀慎虽出身名门,但家风清俭,且为人谦诚忠实,也得到了重用。

据《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载:“慎清俭,不营产业,器用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所得禄俸,皆随时分散,而家无余蓄,妻子匮乏。”

同时,官员的旧臣及宗亲身份带给皇帝信任感,赋予其迁转之便捷。外戚的身份是其任兵部侍郎的主要原因。

卓越的军政能力、深厚的资历声望及忠君正直的品德,构成了唐代遴选兵部侍郎的条件和因素,也是考察官员是否胜任兵部工作的标准。

唐前期,不仅要求兵部侍郎充任者需具备基本的政治才干,以总领兵部日常政务,还在国情较为复杂不稳时,格外强调官员谙熟兵事和处理军务的能力。

唐后期,由于政治体制的转变,兵部侍郎多充任使职差遣,而不负责本部事务,因此相对减弱对军政能力方面的要求。

官员在符合兵部侍郎参选条件后,往往通过皇帝亲选和权臣提拔,两种途径任职。皇帝赏识为官员担任兵部侍郎一职的主要途径,君主往往在其仁信之心与官员能力品格的相互碰撞下,直接选授兵部侍郎。

宰相权臣的提拔和荐举是兵部侍郎的又一任职途径,官员通过攀附高贵,得以晋升;权宦可就此种方式扩大朋党,培植势力。

而随着政治体制和形势的发展,唐后期边境不稳,藩镇拥兵自重,原有军制破坏,宦官监军等多种军事状况滋生并长期存在。兵部侍郎本职负责兵马政令,熟悉国家军事政务的处理,为应对突发状况,兵部侍郎往往因本职与军务相关而委以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兵部侍郎还会根据皇帝需要,充任山陵、卤簿等使,参与国家的祭祀仪式。唐初,皇帝丧事主要由宰相重臣主持办理。

武则天时期以后,山陵使逐渐分化为多使。代、德以后,山陵使、礼仪使、仪仗使、卤簿使及桥道致置顿使出现,职务分工明确,并由朝官充任。

如元和初年,兵部侍郎判度支李巽与礼部侍郎崔颁充任山陵副使,负责顺宗丰陵的营建工作。事毕,宪宗“询其劳绩,秩以等级”。由于唐后期山陵使掌管陵墓的建设与经费调度,兵部侍郎李巽判度支,主管财赋的身份使其成为山陵副使的人选之一。

天祐元年(),昭宗大祥,百官素服赴西内临。哀帝敕宰相裴枢充山陵礼仪使,宰相独孤损充山陵使,“兵部侍郎李燕充卤簿使,权知河南尹韦震充桥道使,宗正卿李克勤充按行使”,一同参加祭祀活动。”

出于皇帝的信任,兵部侍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内抚民赈灾、宣慰藩镇;对外持节出使,调节民族关系。

是唐代中央有效连接地方,进行边疆管理的纽带。另外,皇帝丧礼是传达统治者孝道和政治形象的重要活动。

从山陵修建、丧葬礼仪准备到举办,都离不开由山陵诸使组成的强大官员阵容。兵部侍郎作为朝官,会充任山陵副使和卤簿使,负责山陵修建及主管丧礼卤簿。

后记

事实上,兵部非唐代草创,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可追溯到《周礼》。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形成阶段,最终在隋朝正式确立。唐承隋制,进一步完善尚书兵部的制度和建制。

而兵部侍郎这一职官并非与其部门同步发展,《周礼》所载的夏官、小司马等职虽在“兵部”条目下,但与之后唐代兵部侍郎的职能存在一定的出入。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时,虽置侍郎,但其职能仅相当于唐代的郎中。隋炀帝进一步完善中央行政体制,于六曹之下各置侍郎二人,为尚书副贰。

至此,兵部作为独立部门与其他五部分领国家事务。唐袭承制,兵部职官的名称和员额在发展的过程中虽有多次更改,但其组织结构并未随之变化,且基本职能亦未改变。

而唐代统治者往往遵循较为严格的标准和条件遴选兵部侍郎,以确保人尽其才,维护统治。这就要求兵部侍郎需具备出色的军政能力、资历威望的积累及忠君可靠的品格德行。

官员在符合兵部侍郎参选条件后,再机缘巧合可能得到皇帝亲选和权臣提拔,获得迁转之机,进而委以兵部职责。兵部侍郎的迁转是考察其仕途状况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职官制度发展的特点,并与时局变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著;(南朝宋)斐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中华书局,.

[2](梁)萧子顯撰.南齐书[M].中华书局,.

[3](唐)张说,著.张说集校注[M].中华书局,.

[4]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