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39)主笔:闲乐生《资治通鉴》在写到曹操占领汉中后,刘烨、司马懿就劝曹操趁胜攻取益州,曹操不从,过了七天,突然来了一些投降的蜀人,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然后曹操的小心思又活动了,想着不然打益州试试,刘烨却说:“今已小定,未可击也。”然后曹操就回老窝去了。这段记载的原始资料出自曹魏文学家傅玄的《傅子》,不算正统史书,主要写的是一些“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晋书傅玄传》),其原文是: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不过,事实上,刘备当时还在荆州与孙权谈判南四郡的分配问题,不可能有分身术去蜀中杀人,所以《资治通鉴》说的是“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但即便如此,还是有问题,因为当时为刘备镇守后方的正是诸葛亮。那么这里难道是诸葛亮心狠手辣,一日数十杀吗?真若如此,诸葛亮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要改观了,看来,诸葛亮也是一个狠人,杀伐决断,杀人如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啊!然而,《傅子》中的这段记载其实是有问题的,且不说这是一篇二手材料,傅玄本身也是著名的魏吹与郭嘉、刘烨粉,就说这些莫名其妙的蜀降者,其言也不一定可信。无非是些被刘备诸葛亮收拾了的益州豪强想争当带路党罢了,当然是有多夸张说多夸张。当然,益州人心惶惶的情况还是属实的,所以诸葛亮此时其实并不在成都,而在江阳(今四川泸州江阳区)。见《太平寰宇记》引《蜀志》:“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屯江阳。”江阳在哪儿呢,不如来看看地图,但看完后是不是觉得更懵了——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不在成都,为何反而往南边跑了。其实答案很简单,要从汉中攻向成都必须通过一夫当关的剑阁,这对强弩之末的曹操来说太难了。所以曹操的计划是,先让张郃率军透入巴中,抢夺人口,伺机夺取阆中、宕渠与江州,这样就可以控制住包括嘉陵江与长江的东川水道,切断刘备从荆州回援益州之路,然后各个击破,方为上策。所以,诸葛亮才从成都出屯江阳,也就是沱江与长江交汇之处,以就近支援巴中与东川战场。若张郃胆敢进犯江州,那么诸葛亮就可以和回援的刘备大军两面夹击,保准你曹军来多少灭多少。这就是高手过招,不用打,只要摆个架势,曹操就知道自己赢不了了,所以打道回府,只留夏侯渊和张郃在这儿随便玩玩儿,能上王者固然好,不然升点铭文也是可以的。好了,我们现在把事情理清楚了,现在来看看《傅子》这些不靠谱的史料到底是咋回事儿,其实很简单,傅玄身为关中世家子弟,还曾任司马氏老家河内温县县令,他不仅是魏臣,且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后来甚至还给司马懿唱过赞歌《宣受命》:宣受命,应天机。风云时动,神龙飞。御诸葛,镇雍梁。边境安,夷夏康。务节事,勤定倾。揽英雄,保持盈。渊穆穆。赫明明。冲而泰,天之经。养威重,运神兵。亮乃震毙,天下宁。这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居然说诸葛亮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养威重,运神兵”,还没有等到开战,就精神受创被震死了。这种马屁毫无美感,也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亏他写得出来。以这样的心态来写历史,其水平可想而知。所以傅玄与王沈在写《魏书》时,也是大放厥词:亮粮尽势穷,忧虑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竟然说诸葛亮不是病死五丈原,而是吓得吐血,然后烧营逃走,在逃走路上病死的。至于《晋书宣帝纪》中对双方战绩的描述那就更是大放厥词了,这个我们后面的篇章再来详细分析。王沈出身太原王氏,本是曹爽的故吏,高平陵政变被牵连而免职。但后来高贵乡公曹髦欲起兵讨伐司马昭,召王沈商议,王沈一看这是机会啊就立刻向司马昭告密,导致曹髦尚未冲出宫就被弑杀。而王沈也从此转换命运、平步青云,最后官至骠骑将军、博陵县公。看来是比司隶校尉傅玄还要忠犬。所以房玄龄在《晋书王沈传》中也说《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所谓实录,就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书;而所谓“时讳”,就是对执政者所忌讳的重大政治话题避而不谈,对政治黑幕和敏感事件讳莫如深,甚至为了趋势求荣不惜按照当权者的意图杜撰故事,这类“史书”就属于“多为时讳”的“秽史”。图:曹髦之死再比如东晋史官孙盛写的《魏氏春秋》也很有问题。孙盛出身魏晋名门太原孙氏,高祖孙资是司马懿上位的最大推手,所以在政治立场上,孙盛也是亲魏黑蜀的。比如孙盛《魏氏春秋》在讲到南中叛乱时,有这么一段: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朱)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夷陵惨败后病重期间,益州从事常房在巡视南中时,听说牂柯郡太守朱褒“将有异志”,于是抓了朱褒的主簿进行审讯,不小心给审死了。朱褒大怒,于是杀了常房,并诬陷常房谋反。而诸葛亮为了安抚朱褒,竟不惜下令将常房的几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将他四个弟弟全都流放到越隽郡的蛮夷之地。没想到朱褒还是死性不改,等到刘备一死,就立刻响应雍闿造反!这段史料如果是真的,那么诸葛亮也太不是东西了,人家常房就算犯了错,但也已经被朱褒杀了,也算是为国牺牲,诸葛亮哪有为了安抚奸人而枉杀无辜的道理?而且最终也没能防止朱褒造反,只是将时间推迟了几个月,等到刘备死了以后再集体爆炸,危害更大。诸葛亮此举,不但残忍,而且愚蠢。相信很多诸葛黑看到这段史料后一定欣喜若狂:原来诸葛村夫如此不堪,总算挖到他的大黑料了,还不赶紧搬运去群里轰炸那些蜀吹?然而,很可惜,这段史料是假的,假的,假的,重要事情说三遍。南中叛乱,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并没有威胁到蜀汉的核心统治。事实上,雍闿叛乱后,光打个永昌郡就打了三年,毛都没啃下来一点。而越隽郡的治所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虽然被越隽夷王高定占住了,但诸葛亮派去的越隽郡太守龚禄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在邛都北部的安上县(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驻守,高定也不敢打过来。另外,南中叛乱爆发后,蜀汉的庲降都督李恢一直驻扎在牂牁郡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市)进行镇抚,虽无法平息叛乱,但也好神在在的管着手头的事情,该吃吃该喝喝,完全没有分崩离析落荒而逃的感觉。所以,诸葛亮也没有急着解决南中问题,而是“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一直等了三年才动手南征。总之,诸葛亮没必要大费周章去稳住朱褒,他还不够格!事实上,甚至相对于雍闿孟获高定而言,朱褒都只是小角色。因为其他三位还是诸葛亮亲自平定的,朱褒却只是诸葛亮派了门下督马忠就搞定了。那么关于常房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不要看《魏氏春秋》,看看巴蜀本身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就可以了:“先主薨后,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雍)闿。闿答曰:‘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其傲慢如此。(常)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朱)褒因杀颀为乱。”《华阳国志》里记载的常颀,应该和常房是同一个人。而根据《华阳国志》,常房巡行南中并不在刘备死前,而在刘备死之后(注1),而且只是抓了主簿审讯,并没有杀主簿,然后朱褒就直接杀了常颀(房)响应雍闿造反了。根本没有留给诸葛亮安抚朱褒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乃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与常房正是同族,他对常氏家族的事儿非常清楚,如果诸葛亮有恶待常氏家族,他不可能不在书中写到。注1:《三国志吕凯传》也证明了该时间点:“时雍闿等闻先主薨於永安,骄黠滋甚。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总之,《魏氏春秋》中这段诸葛亮的黑料根本经不起推敲,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虽然引用了这段史料,但随后就说:“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认为这都是假的,不足为信。总之,看三国史还是得专注于陈寿的《三国志》,虽然稍嫌简略,但史料有据,不会被带偏(注2)。而对于裴松之注引的诸多魏晋时史献,还是要多加甄别,独立思考才行。当然,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魏晋士人很喜欢写史,关于三国时期的史书多如牛毛,但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千古流芳,而其他史书则默默无闻(注3),某些秽史则直接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注4),如果不是有南朝裴松之这个考据狂的存在,那些秽史连只言片语都不会留下来。所以唐朝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之《曲笔》一篇说:“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所有试图篡改历史的帝王都应该好好听听这句话,当你胡说八道的时候,要想想那些蜀老尚在,到时被无情戳穿,则更丢面子,何必呢?注2:但也正因为如此,陈寿在西晋仕途非常坎坷,虽大有才华,却只官至太子中庶子。晚年更是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看来,说实话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注3: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所云:“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注4:当然,当时也有一些作者,在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弗如,主动放弃了类似的写作计划,如与潘岳有双壁之称的夏侯渊曾孙夏侯湛,便是销毁了他正在撰写的《魏书》,而从吴国来的陆逊之孙陆机,本来正在酝酿《吴书》,也被打乱了节奏,最终没能写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