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英雄辈起。然而,在当时豪族世家林立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寒门想要白手起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纵观当世,不过刘备、孙坚二人而已。与刘备遍布中原的人脉相比,孙坚的“成功”更加难能可贵,他出身寒门,全靠战功积累,这才一步步走向中原大舞台。其巅峰之时,可横跨荆、豫二州,就连董卓也要暂避其锋芒。
可偏偏在此时,孙坚却归附到袁术麾下,为其征战四方。这不由得让人疑惑,为何孙坚要放弃目前的大好形势,选择去归附袁术这个公子哥?
一、图霸荆州,再探孙坚杀刺史王叡之谜
汉末诸多军阀,有不少是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比如曹操、刘备等人,孙坚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这场动乱,他其实很难有机会崛起。陈寿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尚未具体说明孙氏一族之来历,但在参考吴人所作史书后,他只留下了“盖孙武之后”的说法。
可能是孙武之后,其实就是说,孙坚的出身不值一提,未能审其本末。陈寿或许有“为尊者讳”的想法,但其他史家便不会有所顾忌了。
按《宋书·符瑞志》记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
除了此处之外,南朝宋刘敬叔所作《异苑》以及《太平御览》注引《幽冥录》和其他吴人笔记中皆指出:孙坚之祖孙钟,乃富春一瓜农,可见孙氏一族是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孙坚的夫人吴氏,“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可见其出身也不是很高,无法对孙坚之崛起提供过政治上的帮助。
也就是说,孙坚能一路做到长沙太守,全靠他镇压黄巾、盗匪积累的军功。从他的本传来看,讨贼之时,孙坚先后与皇甫嵩、朱俊、张温等人有过交往,并取得了他们的认可。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朱俊是孙坚的贵人,他给出了一个合法的官方身份。自此以后,孙坚名正言顺在郡县之中招募精兵,又得淮泗武将相助,终成一番气候。在张温麾下时,孙坚早早看出董卓野心,并再三劝阻张温将贼子董卓法办。张温虽然没有同意孙坚的请求,但也对他的表现另眼相看。
不久之后,长沙有贼人区星自立,霍乱州郡,张温遂表奏朝廷,加封孙坚为长沙太守。与此同时,周朝、郭石也率在零陵、贵阳两地作乱。孙坚上任之后,“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此时的他,已经占据了小半个荆州,气势正胜。
在听闻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后,孙坚也毫不犹豫领军北上。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孙坚为何要讨伐董卓?很多人以为他是想要图谋霸业,其实不然。孙坚是寒门出身,依靠军功累迁长沙太守,就此改变命运。他读书虽然不多,但也懂得知恩图报。再加上董卓与他早有矛盾,孙坚自然毫不犹豫选择出征。只是他没想到,他的一腔热血,却遭到了有心人的算计。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说:“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杨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坚即承檄勒兵袭叡。”
按照常规说法,王叡曾瞧不起孙坚的出身,所以令后者怀恨在心。在经过曹寅挑拨之后,他才会怒从心头起,将荆州刺史王叡杀害。然而,王叡当时也接到了其他诸侯的传信,同样要参加讨伐董卓的战役。因此他对待孙坚,像是对待盟友一般。
当孙坚来到之后,王叡神色自若,还打开府库,让孙坚自行挑选一应装备。倘若王叡真的瞧不起孙坚,又岂会做出如此诚意?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孙坚受了武陵太守曹寅的蒙蔽,不知实情,这才当了别人手里的“杀人之刀”。而曹寅与王叡的恩怨,则是由来已久。
在此之前,荆州的治所还在武陵郡汉寿县。按《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叡始治江陵。”王叡是荆州刺史,代表朝廷,维护的是汉家利益;曹寅是地方长官,维护的是当地豪族的利益。王叡既然将治所从武陵搬到了江陵,便说明两方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
对于王叡,曹寅欲杀之而后快。见孙坚来此,他表面作依附姿态,背地里又捏造伪诏,蒙蔽了这个有勇无谋的英雄。孙坚不知是计,以为王叡有阻挠自己北伐董卓之意,故顺势将其杀之,并其众。此时的他,已经占据了江陵、南郡、长沙、零陵、贵阳以及武陵。整个荆州,除了南阳之外,几乎尽入孙坚之手。
二、送出南阳:再论孙坚杀太守张咨的内幕
南阳是荆州的北大门,孙坚北上,自然也要从这里经过。可众人没有想到,孙坚在杀害了荆州刺史王叡之后,竟然又如法炮制,接着杀死了南阳太守张咨。其实,孙坚在兼并了王叡的部队后,已经掌控数万军队,完全不需要再兼并南阳军队。果不其然,孙坚杀死张咨之后,竟然拱手将南阳让给了袁术。
袁术是袁氏嫡子出身,时任虎贲中郎将。在反对董卓之后,他仓皇逃窜,唯一能掌控的兵马,恐怕就是其麾下的虎贲军。虎贲军虽然是骁勇之军,可毕竟人数不多,断然无法让袁术在短时间内占据一州一郡之地,因此他只能暂时屯兵于鲁阳县。直到孙坚拱手让出了民多物丰、又高大坚固的南阳郡,这个昔年汉光武帝刘秀的发家之地,袁术这才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由此可见,孙坚杀张咨的直接受益人,便是袁术。这是否说明:此时的孙坚已经和袁术搭上了关系呢?完全有可能。南阳太守张咨,于中平六年(年)来到南阳赴任。可在此之前,袁术已经来到南阳的鲁阳县。不难发现,张咨正是朝廷用来牵制袁术的一股力量。对于张咨的存在,袁术早就想要杀之而后快。但碍于形势与自身实力,他始终未能得逞。直到孙坚的到来,袁术这才有了计划。
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袁术表坚假中郎将。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
在孙坚本传中,明确提到:孙坚之所以杀死张咨,是因为后者不肯提供军粮。可按照裴注所载,可知孙坚向张咨讨要军粮,只是临时起意。在此之前,袁术向朝廷表奏,加封孙坚暂代为中朗将,这便是他为孙坚抛去的橄榄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招揽之意。从孙坚后来的举动看,他已经接受了袁术的拉拢。在将张咨困住以后,孙坚曾有过一次明显的拖延之举。
据《三国志》记载:“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
这里的主薄,乃长沙主薄。再联想到孙坚的长沙太守之职,可知此主薄必然是孙坚的心腹。他从外而入,带来一道指令,让孙坚下定了诛杀张咨的决心。显而易见,在进入南阳之前,孙坚便已经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长沙主薄,令其前往袁术驻地,表明自己的投诚之意。孙坚困住张咨后,曾短暂等待,其实便在等待长沙主薄从袁术那里带回的消息。袁术希望将张咨除掉,取而代之,孙坚便献出了这个“投名状”。
三、利益互换:孙坚为何要归附袁术?
张咨死后,孙坚献出南阳郡交给袁术,与其同在鲁阳治兵。袁术大喜,又上书朝廷,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破虏之名由此而来。与此同时,袁术也得到了刘表举荐,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南阳太守。师出有名,孙坚、袁术开始向董卓发起进攻。孙坚进入豫州,乃名正言顺。
于是在短时间内,他便斩获连连,从董卓手中夺来了豫州的大半土地。其麾下诸将,也有一部分被分散到豫州各郡国。几番战斗下来,孙坚胜多败少,这意味着关东联军在南线作战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战绩。一时间,孙坚风头无两,就连董卓也对其无比忌惮。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山阳公载记》:“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可见孙坚作战的本领,远超一般军阀。倘若他脱离袁术自立,未尝不能在中原有一番大的作为。然而,孙坚却归附到了袁术麾下,这让后人颇为不理解。想要弄清孙坚的想法,还要从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孙坚作战勇猛,却短于谋略。他杀死荆州刺史王叡,便是受到了武陵太守曹寅的诓骗。此时孙坚离开荆州,一方面是为讨董,一方面也是暂时避开风头。
王叡毕竟是世家出身,又是地方长官,孙坚杀之,不仅违背了法律,让自己从一个朝廷命官转变为了暴徒,也让荆州本地的士族对其无比排斥。要知道,孙坚之所以能成为长沙太守,便是镇压叛逆有功;可在杀死了顶头上司之后,他自己也成了叛逆。
在这种条件下,他急需要一个合法的官方身份,来让自己师出有名。袁术此时表奏他为假中郎将,恰好为其解了燃眉之急。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袁术本人的名望和家世,能为孙坚提供一个强大的避风港,正如公孙瓒于刘备、袁绍于曹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感慨道:“孙坚之因袁术也,犹先主之因公孙瓒也,固未可深责者也。汉高帝尝因项梁矣,唐高祖下李密而推之矣,以项氏世为楚将,而密以蒲山公之后,为天下所矜也。天下之初乱也,人犹重虚名为所归。”
孙坚投靠袁术,就像刘备投奔公孙瓒。前面提到,此二人都是出身寒门,在乱世将起时,缺少一定的名望和支持者。孙坚虽然屡立战功,但欣赏、知道他的,都是朱俊、张温这样的武将,而武将历来不被世家豪族所重视。所以孙坚军功虽然颇多,但一旦出现了擅杀朝廷命官之事,他便很容易受到天下士族的攻讦与排斥。
反之,袁术虽然胸无点墨,是个典型的飞鹰走狗之辈,但他出身优越,汝南袁氏连续几代有多人位列三公之职;又名震天下,曾与其兄袁绍杀尽宦官,赢得了党人的一致好评。这样的人向孙坚抛来橄榄枝,后者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在袁术的庇护下,孙坚能重新恢复自己的合法身份,也能继续完成讨伐董卓的夙愿。
只是他没想到,袁绍、袁术等人虽然声名显赫,却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他们之所以讨伐董卓,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董卓曾云:“然,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二袁、刘表是大名士,他们的反对会让董卓失去士族支持,在当时那个时代,缺少士族支持的董卓,自然是寸步难行,无法再更进一步;反观孙坚,才是能够削弱董卓整体实力的唯一一人。
正如董卓所设想的那样,一旦孙坚有失,关东联军的攻势自然便会消退。可董卓却没有想到,他还没有针对孙坚,这头猛虎便死于非命。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二袁、刘表的互相倾轧,这实在颇为讽刺。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志集解》、《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