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德率部众自河北南迁,建立南燕政权,形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www.znlvye.com/xtbb/cszx/3452.html

据《宋书》卷35《州郡志》载,尧帝时设立九州,划海、岱为青州,海、岱、淮为徐州。至西周,将徐州并入青州。西汉时,又将徐州分立,汉武帝置十三州分别有青州与徐州。

青徐地区即为青州和徐州所辖地区,青州辖今山东省大部地区以及河北省东南部,徐州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和山东东南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北对峙,青徐之地多为北方政权掌控,历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不同政权。

后燕灭亡后,慕容德率部众自河北南迁,先至滑台,再入青徐,建立南燕政权。当时随慕容德南迁的,除皇室宗亲大臣之外,主要是以许多河北大族为主,如平原刘氏、平原明氏、清河崔氏、清河张氏、清河房氏、清河傅氏等,他们迁至青徐地区也就构成了青徐集团。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积累,在青徐之地扎根繁衍,形成具有很大势力的豪强武装。

一、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权

慕容德能够率众建立南燕政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之前控制青徐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在此处建立起足够的根基,再加上永嘉之乱后民众大量南迁,留下权力空白。这使得慕容德能够在青徐安营扎寨,河北迁来的大姓于乱世之中有傍身之地。

客观上肥沃的土壤又给河北大姓提供了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

其次,从南北朝对峙的大背景来看,南燕建立之时,北方北魏初立,内部有非常多的矛盾需要解决,无暇东顾,而南方的东晋内部政争不断,也没有能力和实力经营这个地方。以上两个方面原因,给河北大姓迁入青徐并迅速形成势力集团提供了契机。

跟随慕容德由河北而至青徐地区的河北大族,在南燕政权下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晋书》卷《慕容德传》,除了与皇族亲密的韩氏、封氏身影外,几乎看不到其他青徐集团成员的踪迹。如潘聪所讲“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但直至刘裕举兵攻伐南燕,青徐集团的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

可见,青徐集团在南燕政权中没有得到重用,也无法取得显赫地位。刘裕攻伐南燕时,青徐集团纷纷保存力量,不愿意为当局出力,甚至出现“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的现象。广固城被攻克后,卢循、徐道覆起事,朝廷急征刘裕还朝;刘裕以韩范为都督八郡军事、燕郡太守,封融为渤海太守,意图以南燕重臣治青徐,有利于青徐安定。

同时,他安排心腹刘穆之留守青徐,京口干将檀韶镇琅邪,对韩范、封融予以监督防范,“久之,刘穆之称范、融谋反,皆杀之。”刘穆之杀韩范、封融,应该是在充分控制青徐政局的情况下进行的。相较韩、封等人的被杀,青徐集团中一部分人物抓住时机,投靠刘裕,获得升进机会。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以下几例。

垣遵、垣苗在刘裕围攻广固时,率众投诚。元嘉初垣遵为员外散骑常侍,垣苗为屯骑校尉。

申永在刘裕平广固时,“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义熙十二年为青州刺史,永初元年为兖州刺史。申宣,刘裕平广固时为泰山太守,文帝时元嘉九年至元嘉十年为青州刺史。

崔諲以将帅才干得到刘裕赏识,永初末年,为东莱太守。元嘉九年,为冀州刺史。

王玄谟,祖王牢仕于慕容氏,居于青州,父亲王秀早卒。刘裕伐南燕时,因其才干募为从事史。分析上述人物官职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刘裕北伐南燕时,青徐地区的豪强士族投诚合作的多有,如垣遵、垣苗、申永、申宣等在攻广固时归附。

垣护之伯父垣遵、父垣苗为降将,则垣护之为降将后人。申宣是否为降将,史籍无明载。但“皆得归国”四字可以看出,申氏并非是力屈而降,似乎是主动归附。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均曾效力于南燕政权,但又背叛了南燕。第二,因垣遵、垣苗等人积极投诚合作,他们也获得相当信任,成为刘宋时期青徐地区主官人选。如申永在义熙十二年就出任青州刺史,永初元年又出任兖州刺史。

申宣在元嘉九年出任青州刺史。第三,刘裕也大力擢拢青徐的才能之士。如崔諲“以将吏见知”。王玄谟从小聪慧,卓尔不群“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史,与语异之”。

据《宋书》卷76《王玄谟传》与《南齐书》卷27《王玄载传》,王玄谟父祖在南燕并无官位,其本人亦未仕于南燕政权。刘裕讨灭南燕,无论对刘裕本人,还是对于青徐集团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一方面,东晋的版图得以向北推进,南北争衡的胶着地由江淮北推至青徐,而青徐集团的靠拢,无疑增强了刘裕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刘裕灭南燕,客观上为青徐本地豪强大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南燕灭亡后,河北旧族被消灭得差不多,青徐出现势力空缺,青徐地方豪强迅速填补了空缺。他们成为这一地区仅有的豪强武装力量。文帝、孝武帝时期青徐集团的地方军事优势,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青徐势力的崛起

元嘉之后,青徐势力在地方的优势逐渐明显起来。垣护之元嘉时任钟离、济北太守,孝建、大明中出任青、冀刺史,申恬元嘉十二年为督鲁东平济北三郡军事、泰山太守,元嘉三十年至孝建二年任青州刺史,兼任东安、东莞二郡太守,垣阆元嘉二十七年为下邳太守、大明三年为兖州刺史。

青徐地区府州长官及地方郡守逐渐普遍由青徐地方豪强担任,并且青徐地方势力据有青徐军事重郡。如下邳郡,南濒泗水,沂水、沭水北来至下邳汇于泗水,水陆交通,物产丰富,是青徐地区重要的经济军事重镇。其余如泰山、济南、东安、东莞等皆为青徐地方重要郡,而这些重要郡的郡太守人选又都基本出自青徐。青徐集团作为青徐地区的唯一军事力量,遂青徐州郡的镇戍任务主要由他们负责。

虽然青徐集团在南北争战以及江左政争的夹缝中抓住了一次发展的时机,但其在刘宋前期的发展不十分顺利。南燕政权立十余年,义熙六年为刘裕所灭,青徐落入到刘裕控制范围之内。初始,青徐地区以及青徐集团处于一种被打压和被怀疑的境遇。从刘裕攻下广固后的行事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刘裕攻广固,遭遇城内官兵的强力抵抗,战事进展地极为不顺利,以致刘裕并手下将士心怀愤怒,意图在攻下广固后坑杀广固“衣冠旧族”。韩范出言劝谏,力陈尽管因政治立场而与江左对峙,但就政治文化和现实而言,青徐势力依然是“衣冠旧族,先帝遗民”,在当地有极强的影响力,可以团结利用。

攻下广固之后,刘裕在实际上将三齐之地纳入到自己掌控范围之内,出于诸方面考虑,采纳韩范建议,“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余,夷其城隍。”刘裕北伐南燕,目的在突破国内斗争僵局,想利用军功势力寻找政治上的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所以,在攻围广固时就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可见他很注意吸纳各种势力。

又因广固久攻不下,心有怨恨,准备一行屠戮以快己心。对此司马光予以严厉批评,“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极力批评刘裕北伐只是为篡晋作准备,眼界心胸狭隘,有匹夫勇无仁义心。

后来只是考虑到尽数诛杀可能会引起更激烈的矛盾,而使以前做出的安抚也会打折扣而改变初衷。南燕覆灭,河北旧族被消灭得差不多,他们所留下的权力空间由青徐本地豪族填补,基于此,刘宋建立以后,当权者对于青徐集团的势力必然是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刘宋前期,青州刺史的人选,基本以刘裕亲信为主。义熙八年至义熙十一年,刘裕以刘敬宣领青州刺史兼领冀州刺史。刘敬宣,刘牢之之子,出身京口北府,与刘裕深相交结,关系甚笃。刘裕攻围南燕时,刘敬宣利用自己对南燕的了解屡献计策,有破城之功。

刘裕重用刘敬宣,除却同乡之谊的旧交情外,更重要的是看重刘敬宣在青徐的影响力。义熙十三年至元熙二年,向靖为青州刺史。向靖世代居于京口,少年时就与刘裕相交,又追随刘裕从军,随侍左右。

刘宋前期担任青州刺史时间较长的还有萧思话、刘义欣、韦朗等人。萧思话与刘裕有姑舅亲,刘义欣是刘道怜之子,韦朗出身晋陵,很有可能出自京口北府系统。

韦朗之后,刘宋出刺青徐的人选有了明显变化,青徐出身的人物开始登上舞台。如垣护之,伯父垣遵、父垣苗是在刘裕围广固时率众投诚。申宣,他与垣护之的背景比较相像,“高祖平广固,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可见是主动归附的。王玄谟,“祖牢,仕慕容氏为上谷太守,陷慕容德,居青州。”

王玄谟在南燕没有出仕,但其出身青徐有武干谋略,最后能出任青州刺史,也反映了青徐发展趋势。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刘宋从元嘉九年开始任用青徐本地人出镇青徐,首先被选用的是广固之围时主动归附的人,如垣氏、申氏等。同时他们在青徐又有一定的势力,具备相当大的影响。

青徐地区形势日渐平稳,但对刘宋当权者来说依然是不放心的,青徐集团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如“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大惊,召取青、冀豪家私附数千人,士人怨之。”大明二年刘怀珍与北魏交战大破敌军获七城,迁建武将军,乐陵、河间二郡太守。大明三年刘怀珍向孝武帝陈请还朝,孝武帝却答“边维须才,未宜陈请”。可见,孝武帝对于门附殷积的青徐地方大族势力既依赖又顾虑的复杂心情。

能证明这一点的还有,王玄谟与垣护之被免官一事。荆州刺史刘义宣和江州刺史臧质谋反,王玄谟驻精兵于梁山,逼退敌军,孝武帝却仅因有人弹劾王玄谟虚报战争物资,而将其与徐州刺史垣护之一起免官。

此前,孝武帝讨伐刘劭,王玄谟便遣垣护之率军赴义,孝武帝出镇彭城,也是王玄谟上表极力奏请,王玄谟对孝武帝可谓有拥护之功,但这也并不能消除中央对他的顾忌。刘宋前期,对青徐集团一方面是利用一方面对其势力进行打压。

总结

以上所述表明虽然刘裕灭南燕为青徐集团创造了权力空间和发展条件,但刘宋前期的青徐集团在政局中并不十分活跃。其一是因为青徐集团本身形势未稳,而京口集团虽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余威尚存;其二刘宋政权对青徐集团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一方面要怀柔利用他们守卫青徐之地,使得青徐地方可以作为南朝抵抗北朝的屏障,另一方面因为青徐集团的门附殷积对他们又要防范和压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