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地点沙苑,宇文泰率1万兵马与高欢的20万大军决战。结果,高欢所部阵亡一万余人,7万人被俘虏,其余溃散,高欢骑着骆驼逃走,在黄河对岸苦不堪言。战后,宇文泰下令将士在沙苑种植柳树,每人种植一棵树,以示庆祝。
北魏后期,留守北方的六镇鲜卑起义,尔朱荣快速崛起,人称曹操再世。可惜的是,尔朱荣有曹操的军事能力,却没有曹操的宽容,结果给高欢、宇文泰等人做了嫁衣。河阴之变,尔朱荣滥杀无辜,跟朝臣关系恶化,结果被孝庄帝处死。
尔朱荣被杀,不意味着北魏皇帝就掌握大权,因为尔朱荣麾下的一帮将领,依然手握重兵,是北魏的实际掌舵者。其中,高欢、宇文泰、杨忠、李虎等,都是猛人。后来,高欢的后裔建议北齐,宇文泰的后裔建议北周;杨忠的后裔,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李虎的后代,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
长远来看,尔朱荣为李渊、李世民父子“打工”。但是,尔朱荣死后,实力强悍的是高欢、宇文泰,杨忠、李虎只能当跟班。高欢主宰东魏,拥戴元徵为帝;宇文泰主宰西魏,拥戴孝武帝元修,两人在北方争雄。与此同时,萧衍在南方建立梁朝,与东魏、西魏对峙。
东魏、西魏、梁朝,堪称“后三国时代”。其中,梁朝经济发达,财税充足;东魏兵强马壮,猛将如云,战斗力最强悍;西魏贫弱,但内部凝聚力强,关陇士族朝气蓬勃,潜力很大。如此,混战不可避免,高欢、宇文泰就长期厮杀,打得不亦乐乎。
高欢、宇文泰,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曹操与刘备一样。高欢(曹操)实力强悍,兵力远远强于对手,却屡次被宇文泰(刘备)击败,拿对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沙苑之战就是典型,高欢率20万大军西征,已经逼近了长安。结果呢?宇文泰率1万兵马迎战,斩杀东魏将士万余人,俘虏七万,高欢欲哭无泪。
年,高欢出兵十万,分两路进攻长安,结果各部配合不力,大将窦泰在潼关附近被埋伏,全军覆没。为了复仇,高欢亲率20万大军出击,直奔关中,试图一举消灭宇文泰。《北齐书》有记载:“十月壬辰,神武西讨,自蒲津济,众二十万。”
20万大军杀向关中,且并未分兵,声势十分浩大,沿途许多城池纷纷投降,西魏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此时,西魏朝臣建议宇文泰固守长安,拖延时间,等高欢粮草耗尽时,自己撤退,这才是万全之策。但是,宇文泰拒绝了,关中饥荒已久,西魏经不起持久战,他决定主动出击。
关中众多将领投降,又遭遇饥荒,留守长安的不足一万。为了抵御高欢,宇文泰先发制人,主动迎战对手。史载:“时战士不满万人,闻齐神武将度,乃引军入关。齐神武遂渡河,逼华州。”此外,为了快速迎战,激发将士斗志,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宇文泰仅携带三天粮食,背水一战。
20人打1万,20人打1人,高欢优势非常明显,想要获胜并不难。可惜,轻敌乃兵家之大忌,况且还拒绝谋士的建议,曹操在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失败,都是这个原因。高欢犯下了错误,还是连续犯错三次,想不失败都难。
高欢错误之一,就是拒绝采纳谋士薛琡围困弘农粮仓的建议。薛琡认为,关中连年饥荒,到了人吃树皮的地步,宇文泰才冒险夺取弘农粮仓。围困弘农,关中得不到粮食补给,求战又不得,必然自己崩溃。但是,高欢轻视宇文泰,认为西魏已经奄奄一息,获胜不难,便直奔关中而去。
高欢错误二,就是拒绝采纳大将斛律羌举兵奔袭长安的建议。此时,宇文泰与高欢在沙苑(陕西大荔南部)对峙,长安兵力空虚,正是奔袭的好机会。高欢留下部分兵马牵制宇文泰,然后派兵直接突袭长安,胜利就在眼前。可惜,高欢还是拒绝了。
第三个错误,高欢决定火攻芦苇,将芦苇内的西魏士兵赶出来。侯景、彭乐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可以活捉宇文泰,没必要烧死他。结果,高欢改变想法,决定正面进攻,跟宇文泰一决雌雄,最终倒了大霉。
宇文泰提前设下埋伏,在河曲处的芦苇丛中部署兵力。高欢轻敌冒进,士兵没有列阵,便朝着芦苇边上冲去。殊不知,芦苇附近草泽众多,土质松软,不利于兵力展开。乘着东魏士兵混乱,宇文泰下令出击,大将李弼率骑兵杀出来,将东魏士兵截成两段,首尾不能呼应。
没有列阵,又遭遇骑兵突击,以及上一次战败的“阴影”,东魏士兵乱成了一团,战场局势一边倒。李弼率兵横冲直撞,东魏士兵被斩杀六千余人,还有2万人成为俘虏。接着,宇文泰、李弼率兵追击,又斩杀数千人,俘虏5万。高欢无法收拾局势,连夜骑着骆驼逃离,狼狈不堪。
遭受伏击时,东魏士兵损失并不大,但高欢临阵慌乱,不能阻止溃败,才导致数万将士成为俘虏,惨败而归。史载:“欢跨橐驼就船,乃得渡。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放弃铠甲18万,可知东魏士兵狼狈之模样,为了逃离,丢盔弃甲,堪称一败涂地。
沙苑之战后,高欢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进攻关中,河东地区成为高欢、宇文泰争夺的焦点。但是,高欢、宇文泰都没想到,他们长期厮杀,弄得筋疲力尽,结果杨坚、李渊成为赢家。
参考书目:《北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