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社会科学

自西汉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并撰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到清代章学诚提出“通史家风”并以此衡评前代史著,古代史家对通史精神的理论阐释一直没有间断。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精神一直为古代史家所尊奉,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弄清通史精神的主旨和要义,对于认识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别重要。体现通史精神中国史学有重“通”的传统,从司马迁作《史记》开始,通史之作即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古老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所谓“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通古今之变”是其理论核心。司马迁的《史记》、杜佑的《通典》、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是“纵通”的代表作。“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他在《通志·总序》中阐述了自己的“会通”观:一是文献资料的“会”,“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二是古今历史的“通”,“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显然,郑樵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文献上的“会”,即融会贯通各类史料以著史。章学诚讨论通史,提到“横通”。章氏的“横通”,有批评学界炫耀知识渊博之意。同时,他又认为,对于“纵通”而言,“横通”的价值不可忽视,是完成“纵通”的必备条件。其“横通”蕴涵史家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史著丰富的历史内容之意,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由此可见,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到郑樵的“会通”,再到章学诚提出“横通”,“通史家风”的内涵不断被丰富。要之,“通史家风”内涵丰富,时间上,贯通古今;资料上,广搜四部;内容上,网罗一切。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既立足于历史实际又具有一定理论抽象,贯穿通史撰述的始终,其主旨就是“通古今之变”。通史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