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齐书》卷2《高帝纪下》载,萧道成临终之前召司徒褚渊、左仆射王俭嘱咐身后事,“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籍时来,遂隆大业。”萧道成自称出身“布衣素族”,原不曾料到会建立大业,身登九五,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籍时来”,即由客观的有利机会,外在的时运时机所驱使促成的。
萧道成初始受命入镇淮阴,恐怕没有料到此后会开启代宋“大业”。但当各种条件具备时,萧道成抓住机遇并且善于积极面对挑战、吸纳并利用各种力量,此可谓英雄本色。
一、萧道成入镇淮阴前履历
永光元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与心腹阮佃夫、李道儿等合谋弑杀前废帝刘子业而后称帝,是为宋明帝。泰始二年,刘子勋在邓琬等人的操纵下,于寻阳起兵称帝,改元“义嘉”。
义嘉之乱初,萧道成以辅国将军东讨拥护晋安王刘子勋的会稽大族孔觊,双方在晋陵一带展开激战,取得胜利,这是明帝势力能够反败为胜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南齐书》和《南史》将此次胜利的功绩尽归于萧道成,有过度赞誉之嫌。
据《宋书》卷84《孔觊传》载,“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尚书张永系进,镇东将军巴陵王休若督统东讨诸军事。”当时负责东征的主帅是巴陵王刘休若,而东征军部队则是由张永、沈怀明和萧道成所率三部组成,且张永和沈怀明所领导的两支部队要比萧道成的更为重要。另外,晋陵之战的前线指挥是王道隆,并非萧道成,其所带队伍也并非主力。沈怀明、张永、萧道成等军与敌军相持不下。
明帝派遣御史王道隆等到晋陵视察军情,王道隆在了解敌我对阵形势后,下令攻击军力防备薄弱的程扞宗部。“道隆帅所领急攻,拔之,斩扞宗首。永等因乘胜进击昙瓘等,壬戌,昙瓘等兵败,与袁标俱弃城走,遂克晋陵。”
平定晋陵之役时,无论是主帅还是主力部队都不是萧道成所担任或率领,并且东讨部队前线胜利的关键指挥功劳也并不是萧道成。可见,晋陵之战的胜利应该是诸将领协同作战的结果,萧道成在此时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将领,在此次战役中崭露头角而已。
就萧道成在明帝与刘子勋之争来看,其时他地位低资历浅,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只能随时起伏,藉时立功。萧道成在孝建初与大明年间分别被任为建康令,说明一段时间内萧道成都身处京畿建康。明帝受前废帝的猜忌,私下结交势力有所密谋,或许这个时候对萧道成有过拉拢。
虽然萧道成在晋陵之战时的功劳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似不明朗,但他的能力已经引起明帝注意。萧道成真正有分量的一战,是与徐州刺史薛安都从子薛索儿淮阴一战。在萧道成随军东讨胜利还建康,恰逢薛索儿率领部伍攻打淮阴,逼迫青、冀二州刺史张永军营,明帝急遣萧道成征讨薛索儿。此战中萧道成勇往直前、巧妙制敌,将敌军击破。征讨薛索儿胜利,明帝封萧道成西阳县侯,邑六百户,并迁骁骑将军。
萧道成经历与薛索儿一战,地位得到一个大的提升,锋芒毕露,开始独当一面,担军队方面之任。紧接着又迎来一次政治军事地位的上升。萧道成因与薛索儿一战,迁为巴陵王刘休若卫军司马,随镇会稽。
刘子勋派遣张淹入侵三吴地区,明帝即派遣萧道成领兵征讨张淹。因为当时正逢战时,萧道成所率军队兵甲甚缺,其便用计镇敌,使敌军恐惧,不曾交战便退敌。这次战争后,萧道成迁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经过上面两次战役,萧道成的能力确被明帝认可,并提拔担一州事,他的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
泰始三年八月,萧道成以行南徐州事出镇淮阴,开始“收养豪俊,宾客始盛”,对此胡三省评曰“为后萧道成取宋张本。”徵诸史籍,萧道成易宋建齐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将领,基本都是在镇守淮阴时所拉拢、纠合的青徐集团人物。萧道成在淮阴召集的青徐豪族,不仅成为他建齐的主要军事力量,也成为萧齐建立后抵抗北魏侵扰的武力凭借。
萧道成之所以能够在淮阴立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宋失淮北以后,青徐集团游离无主;二是淮阴军事地位的提高。
薛安都等反叛,宋丧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淮北陷落,使淮南变成了前线,在抵御北魏南侵的过程中,沿淮逐渐形成了一条新的军事防线。而兖州治所淮阴正好就在这条军事防线上,并取代了彭城,成为这条军事防线东部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随着淮阴军事战略地位的大幅度提升,淮阴镇将政治、军事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萧道成正是在这种局势下,两次出镇淮阴。泰始三年八月,明帝遣沈攸之等出击彭城,使萧道成驻守淮阴。一年后,泰始四年七月,萧道成代沈攸之为南兖州刺史,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加冠军将军,镇守广陵到泰始六年九月,再由广陵出镇淮阴;泰始七年七月“以淮阴为北兖州,徵萧道成入朝。”
萧道成任南兖州刺史,又在泰始五年时加督兖青冀三州,淮阴又地属广陵,所以在萧道成镇守广陵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淮阴一直在其控制之下。因此,萧道成掌握淮阴的时间是从泰始三年八月一直到泰始七年七月。
二、萧道成政治野心开启
淮北丧失,南北交争之地的淮阴战略地位提升,淮阴镇将的行为非常容易引起朝廷注意。萧道成在淮阴期间积极收罗招引青徐豪族的活动,此种行为不免引起宋明帝的疑忌,并且做出相应的举措进行破坏和阻止,但效果皆不尽人意,反而在一次次的阻止中激发了萧道成的政治野心。
萧道成在淮阴势力不断增长,引起明帝猜忌。明帝并没有仅限于猜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首先,明帝怀疑萧道成在淮阴私相结交有势力的官员,并从人事上进行干预处置。如泰始五年“太祖在淮,安民遥相结事,明帝以为疑,徙安民为刘韫冠军司马、宁远将军、京兆太守。”
李安民本为广陵太守与萧道成相互呼应,明帝闻此,便将李安民调为京兆太守,以阻止他们私相交结。又如泰始五年正月王玄邈为青州刺史,次年改任还京时,“太祖镇淮阴,为帝所疑,遣书结玄邈。”虽然王玄邈并没有附和,但说明在泰始五年到泰始六年王玄邈出刺青州时,萧道成就因为受到明帝猜疑,想结交王玄邈的。
其次,明帝采取直接征召萧道成入朝的方式进行干预。萧道成长期在军旅,又颇有能力,生得一副贵相,民间有人传言有天子命。泰始六年“上疑之,徵为黄门侍郎、越骑校尉。”明帝直接征召入朝的诏令,使得萧道成很是忧惧担心,后听得参军荀伯玉计策,诱使魏军数百游骑行于边境,萧道成借机上表奏闻,才得以留本任。
最后,明帝为了排除危险,以心腹持毒酒做试探。泰始七年明帝不惜派遣心腹吴喜“持银壶酒封以赐帝。帝戎服出门迎,惧鸩,不敢饮,将出奔。”吴喜对萧道成坦诚相告,并先喝以示酒真,萧道成才放心饮下。吴喜回到朝中,述萧道成无二心,明帝才放心。
泰始七年,明帝在确认过萧道成无二心后将其征召入朝,萧道成分析时局变化,做出立即就征的决定,结果也表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萧道成做出这个决定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明帝对于萧道成的一次次猜疑,使得萧道成每每身陷险情,想要保护自身,只有提升自身地位,有拿捏生死的权力,这才致使他做出此决定。二是外部局面变化,宋宗室权力减弱,萧道成压力渐轻,这也就是入朝契机所在。
明帝末年猜忌心重,诛锄兄弟,泰始七年二月诛刘休祐、五月诛刘休仁、七月诛刘休若,刘休仁在被害之际“孝武以诛锄兄弟,子孙灭绝。今复为尔,宋祚其能久乎!”面对宋明帝的猜忌屠戮,刘休仁吐激切之语,却也点破出朝野内外对时局的一种无奈。不过,在中枢人人自危的局势下,萧道成明了明帝诛杀宗室的忧虑担心以后,反倒对明帝的征召持积极响应的态度。
明帝下召征萧道成入朝,其亲信予以劝阻,萧道成直言:“诸卿殊不见事!主上自以太子稚弱,剪除诸弟,何预他人!今唯应速发,淹留顾望,必将见疑。且骨肉相残,自非灵长之祚,祸难将兴,方与卿等戮力耳。”
很明显,萧道成认为明帝之所以大肆诛杀宗室诸王,是因为太子幼弱,为了剪除太子以及皇权所面临的威胁。这是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与朝臣无关,而且这种骨肉相残的政治斗争,恰恰正是萧道成自身机会所在。
可见,萧道成心有远计、野心扑张。胡注云:“史言骨肉相残,则奸雄生心因之而起,为萧氏取宋张本。”萧道成在此时萌发篡位之心,其底气在于已经在淮阴建立起坚固的根据地,而这时又能够顺理成章地回到京畿建康,参与中央政治。
总结
周一良先生总结东晋以后南朝政权嬗代的特点,“夺取政权者在外建立根据地后,必须控制政治中心建康。”萧道成篡宋方式也不外乎此,所以明帝下召征萧道成入朝时,其分析时局,力排众议,积极响应,从此开始谋划建齐。这一点也表明了萧道成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
总而言之,萧道成是宋末时势造就的英雄,他在临终之际告诫太子萧赜:“宋世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弊,汝深戒之。”萧道成坦承刘宋皇室的自相残杀客观上给代宋提供了可乘之机。诸多史实表明,萧道成的成功得益于刘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这为他提供了发展壮大军事实力和提升政治地位的有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