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时常有,我们却不曾想过,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舐犊情深也是永远无法完全报偿的,生命本身就隐藏着不堪一击的脆弱。别让孝心迟到,莫让父母久等,及时行孝,但求无悔!
《说文解字》解释“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今生今世,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上苍仅赐予我们一次机缘,倘若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总是忙于谋求功名利禄,忙于追逐荣华富贵,以致于忽略父母,遗忘亲人,终至“子欲养而亲不待”,何胜风树之悲,未尝不皋鱼之泣,徒留无限悔痛亦晚矣。
古文轶事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歿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大意
孔子在一次出行中,路上听到很悲伤的哭声。孔子说:“快赶快赶!前方有个贤德之人!”去到跟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上穿着粗布的衣服,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与皋鱼说话,问:“你家没有丧事,怎么哭得如此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从小就喜欢学习,周游各诸侯国,(没有照顾好父母)回来他们已故去,这是过失之一;我好高骛远,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不愿在庸君手下做事,现在年岁已高仍一事无成,这是过失之二。我曾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也都逐渐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止,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时可父母却都故去了。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的是岁月,逝去了再也见不到的是双亲。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双亲)。”说罢立刻便死去了。孔子说:“弟子们要引以为戒啊,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其门下弟子辞别回家奉养双亲的就有十三个人之多
本文出自《韩诗外传》,为西汉韩婴所作。皋鱼之失对我们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尽孝应在当下,不要寄希望于未来,因为身体逐渐年迈的父母随时都有可能离我们而去,一旦离开了,想要尽孝也就不可能了。如果我们能在屈指可数的日子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重视他们生活的毎时每处,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也就不会有太多遗憾和痛苦了。
孝顺父母,不必追求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在子女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在父母心里却是波澜壮阔的大事,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即便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腰背揉揉肩,老人家都会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次聊天,甚至一顿家常便饭,身为儿女的只要用心,与父母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可以给予父母温暖并尽到孝心。
“风树之悲”便常用来借喻丧亲之痛。
“逮其成长,事与心违,曷胜风树之悲,顾瞻松楸,未尝不流涕太息。”——金?王若虚《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
大意:年长之后,事与愿违,怎能承受父母不在而无法尽孝的悲伤,每每仰望松柏和楸林发呆的时候,无不叹息和痛苦流涕。
“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
大意:年少时无依无靠,常常有父母亡故的伤悲;壮年的时候妻子又亡故,很久都不再听琴声和瑟音了。
“特以丁运孤贫,养礼多阙,风树之感,夙自缠心。”——《南齐书?虞玩之传》
大意:人丁运势尤其不兴旺,孤独且贫困,处世之道多有缺失,父母亡故的悲伤之感,素来困扰于心。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我们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孝敬,孝无贵贱之分,行孝重在及时。古往今来,孝的故事不断在上演,永不落幕,无论何时何地,孝,都不会过时,都不会被人讥笑,行孝自古备受赞颂,百善孝为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