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战争史中华民族差点灭种了吗国破山

导语:战争是一种灾难,它给人民带来痛苦和伤害,同时它也是新生物的产生代替旧体制的一种进步表现。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灭杀事件,都是战争造成的。古代中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年间,各种战争达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次。下面是中华民族历经了十五次最大规模的战争,甚至差点灭种。

第一次:秦末农民战争

中国五千年历史,一大半困于战争,疾病,天灾,每一次这些出现,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灾难,特别是战争,古代中国都是处在战乱飘零的局面,有场战争让中国人口减少了70%,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灾难,那就是秦末汉初的农民战争。

秦朝末年,由于在秦朝统治下的暴政,各种势力纷纷起义,造成了天下战乱的局面,百姓流离失所,战争充斥了整个国土,从公元前到公元前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而造成这种局面也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那时候项羽甚至坑杀秦军20万人,残暴至极,而战争却不止项羽一人如此,也造成了人口减少如此之多。

西汉的建立,才让战争停了下来,不过这历时十年的战争,却让中国人口减少了70%,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第二次: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在战争中,客场作战的一方虽然不占有地利优势,但是因为在别人家打砸抢,人员的损失往往远少于对方。但在汉武帝攻打匈奴时却发生了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汉匈之战的每一战都在匈奴腹心地区进行,按说汉朝的人员损失应该不大。但现实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惨烈现象。

首先,汉匈之战对于汉朝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消耗的是巨量的物资,而不是人员,整个汉匈之战,汉军战死的人数不过十万上下,但每次汉军出征匈奴,几乎全国都要拿出粮草来维持汉军庞大的骑兵集团作战。虽说损失的军人并不多,但是这些战死的军人的家属却得不到有效的赡养,不是国家不想,而是因为战争的消耗使国家没有能力却抚恤战死者的家属。如此一来,战死者家属因穷困而死者肯定不少。

再者,汉武帝在基本结束了汉匈之战后,并没有留给百姓修养生息的时间,而是继续实行他的霸业,征大宛,灭南越,平西南,灭巴蜀。打仗是要花钱的,汉武帝为了敛钱不得不增加赋税,而且实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政策与民争利。连年的征战和巨大的赋税压力使百姓不堪其苦,很多百姓为躲避赋税及徭役而附属大户并隐匿户口,或者逃入深山等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这样一来,这些无法被统计的人口当然也要被算入损失之中了。

汉武帝攻打匈奴并没有错,而且攻打匈奴并不是造成户口减半的主要原因,而是因为他在汉匈大战刚刚结束时便继续开始他的开疆扩土政策,而没有留给百姓喘息的时间,使国家跟不上汉武帝的步伐。持续不断的战争使百姓不堪重负,这才是户口减半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汉武帝去世前,动荡的社会局面便开始得到稳定,瘟疫也得到控制。在汉昭帝、汉宣帝统治的近四十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成为文、景之后的又一个好时期,户口不仅得到恢复,还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汉武帝去世后经过两代人,华夏大地上的人口又翻了一翻,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6年的统计中达到了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详细记载的全面人口统计。考虑到当时还会有一些为躲避财税而隐漏的人,汉朝总人口会在多万,这是中国人口出现的第一个高峰。

  西汉自元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仍,使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王朝已由盛转衰。据记载,汉元帝时国内已出现了“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的悲惨景象。到成帝时,国内出现了因饥饿疾疫死于道路者“以百万数”的情景,大饥荒和皇帝当政,太后的亲属即外戚长期把持朝政,其中王太后的娘家侄儿王莽趁机篡夺政权,一度还得到了上层统治集团多数人的拥护,竟有48万吏民集体上书歌颂王莽的功德。

  从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看,王莽篡汉并不像一些权臣那样靠发动宫廷军事政变,而是以和平手段完成。当时国内还有几十万臣民上书拥戴,甚至包括一些刘氏远房宗族,说明社会上普遍对西汉刘氏王朝已经失望。为什么刘家天下经历了年,西汉经济又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人口也发展到历史上空前的高度,反而许多人要拥戴一个外姓人当皇帝呢?应该说,除了王莽假仁义之外,也在于他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公元9年,西汉最后一个小皇帝刘婴被王莽封为定国公,汉室名号被废除,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他经过几年的战争,打败各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中国,据《后汉书》记载,经过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海内人户,准之于前,十才二三。”也就是说,人口损失了十分之七至十分之八。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按现代史学考证确实不虚。王莽篡汉后的战乱,可谓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最惨重的人口大损失,也使西汉年间积蓄起来的财富大都陷入毁灭。在王莽灭亡、东汉政权建立20多年后进行户口统计,全国人口才万人,仅相当于西汉最高峰的三分之一强。然而秦朝的动乱使中国人口减少不足万,而王莽作乱却造成全国人口减少将近万!

第四次:三国鏖战

公元年人口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的混战,公元年赤壁之战后的全国人口为万,公元年人口下降至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年,三国人口总计才万。

第五次: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

八王之乱历史16年,几乎把华夏的根基耗尽,战争打破中原大地多年的平静,使得刚刚从三国战争阴影走出的人们再次受到战争的侵害,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伴随战争而来的饥荒、瘟疫等等更是使得晋国实力大减!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周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众多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汉人被称作“两脚羊”,任人宰割,中原士族十不存一,直到隋朝建立,才结束了中国人长达多年猪狗不如的生活!

  五胡乱华时期发生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晋朝,是匈奴、鲜卑族、羯族、羌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率领众部下南下入侵中原,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造成了难以抹灭的伤害。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汉族人民的屈辱历史。   

  每次战争,朝廷政府总是会在民间征无数的壮丁。而在古代那个男耕田,女织布的年代,将一个家庭的男子征兵打仗,无异于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带走。男子被征走,田地没人耕种,毫无疑义肯定会荒芜,一个国家如果连耕地都可以荒芜,那也不用指望这个国家的商业、手工业等可以兴旺发达。更谈不上安居乐业。大大小小的数百起战争导致整个中原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由原来的万人口急剧减少到只剩下万人口。在那个全部依靠劳动力才能赚钱的年代,这无异于是一场噩耗。

  在这个时期,胡人奸淫掳掠,大肆屠杀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他们无恶不作,甚至做出吃女人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不仅让人唏嘘不已,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据统计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中,中原大地的汉人从开始的万直接锐减到隋朝初期的万,司马炎的一个错误决策导致中华4万人口消失,中原元气大伤,几乎濒临灭绝,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如此不受人待见,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第六次:南北朝混战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大乱世,乱世必有乱象,乱象之中最大的乱莫过于战争,而最能体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屠城。

  屠城现象集中凸显了人性的罪恶,同时也暗含着国家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失败。透过这扇鲜血淋漓的窗户,我们在一窥人性丑陋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探讨国家的政治、文化政策设计实施的得与失。

  在有关记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十一部正史之中除了《南齐书》没有相关的屠城记载而外,其余十部正史都或多或少的载有屠城的史实。在十部正史之中有68处记载了屠城事件,除去重复的记载,合计发生了次47屠城事件,一共屠灭了70多座城池。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北朝的齐代有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万;南朝宋代有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万人,损失率达60%。

第七次: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

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到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万减至万,人口由公元年万人,减到年万,损失率73%。

第八次:安史之乱

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

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年有万人,到年人口万。损失率68%。

以前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仅仅知道那是一场很大的叛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近看《资治通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

看到这句话我震惊了。这句话是写在唐代宗广德二年,距离平息安史之乱一年左右,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仅仅是八年左右。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左右,而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就仅仅剩下了一千六百馀万。八年时间,整个唐朝整整减少了四千多万人,死亡率达到了80%!

第九次:黄巢起义

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在众多的苦难之中最大的人间悲剧就是吃人,而在历史上发生这种人间悲剧的事情却经常发生,尤其是唐末年间黄巢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由于当时军队粮食的匮乏导致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以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在起义失败的前夕在围攻陈州近一年的时间里,为了维持兵队的战斗力,采用过机械化的方式将人磨成肉酱来充当军队的粮食,同时也创造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吃人记录。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可怕的事情,是中国之最,同时也是世界之最。按照历史的教科书上来看,黄巢是农民兵起义的领袖人物,他的起义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促进了时代的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事物的探讨应该需要用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因为他推进了时代的进步而忽略了他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这位“伟大”的起义军领袖,在对普通老百姓的杀害方式上来看是许多历史上的人物所望尘莫及的,他的食人手段太过于残暴。

  

第十次:五代十国战乱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年)时有万户,后周世宗(-年)仅万户,到宋初为万户。损失率76%。五代共计53年,平均每代10.6年,仅中央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皇帝瘾,平均每人享国3.55年。这其中有7人篡位称帝,占46.67%,篡位者中又有5人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位,占71.40%,另有一些欲行篡位却又失败的,以及非中央政权的尚未纳入统计。

所谓“五代”是指被史家所认可的正统王朝,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前面为啥都要加一个“后”字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号之前都已经存在过了。五代从公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年结束,前前后后共计53年。年,朱温废掉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李柷(唐昭宣帝),篡位称帝。自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序幕。

朱温后来被他的次子朱友珪杀死,篡位者被弑君者(也是弑父者)取代。之后,朱友珪又被他的弟弟朱友贞杀害。自此后梁的历史结束。这一朝仨皇帝,老爹篡位自立、儿子杀了父亲、弟弟杀了哥哥。可以说,后梁给五代十国的历史做了一个示范,开了一个“好头”。有了后梁做榜样,紧随而来的后唐也不落下风。说起后唐,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位“五代战神”,他就是唐庄宗李存勖。关于他的故事,或许大家之前听说过,“三支箭为父亲报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只可惜这位战神打仗厉害,当皇帝却当得一塌糊涂,最后竟被自己宠信的伶官乱箭射死了。

李存勖死后,他的大哥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即位,史称唐明宗。而这位皇帝就像他的谥号一样,是五代十国中难得的“明君”,在位整整七年(五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只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篡位没有成功反而活活气死了老爹。继位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篡位成功。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听说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认了契丹人做了父亲。请他们出兵攻灭了后唐,石敬瑭则做了后晋的开国皇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板上钉钉的“汉奸。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只是他不想再认契丹人做爷爷了,于是契丹人一气之下灭亡了后晋,以开封为都城建立了“辽朝”。这时候轮到另一位五代英雄登场了,他就是后汉的开国之君刘知远,他一看契丹人不走了,于是兵临城下。对契丹人说:“要是你们不想回去,那就一辈子也别想回去了。”契丹人一听就不愿意了,心想家里面还有老婆孩子呢,就这样契丹人弃中原而去,后汉政权得以粉墨登场。只可惜后汉是五代中国祚最短的政权,前后只有四年。

后汉的第二位皇帝是隐帝刘承佑(也是后汉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托孤大将郭威杀死,后周建立。当然这里面还有一段比较狗血的剧情,起初郭威并不想篡位自立,但是架不住自己的部下想当新皇帝的功臣,于是提前上演了一段“陈桥驿兵变”的戏码。只是道具更简陋了一些,赵匡胤披得好歹是黄袍,而郭威披得则是黄旗。

披着黄旗当皇帝的郭威励精图治,带给了中原百姓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是他的儿子们都先他而去了(全部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死)。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他史无前例地打破了一个记录,选择了老婆的侄子做储君,这位侄子就是柴荣(也叫郭荣),史称后周世宗。

柴荣继位后,继续推行他姑父的政策,后周变得越来越强大,大有结束五代乱世的迹象。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三十九岁就死了,皇位传给了只有七岁的柴宗训。大家想想,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继位者若是一个只有七岁的皇帝,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按套路走了。

公元年,后周得报说北汉和辽军联合南下进犯,朝廷的大臣们想也没想就派出赵匡胤率军迎敌,结果赵匡胤领军刚出卞梁,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驻扎下来。据说那天他还喝了一点酒,晕晕乎乎地就醉了。醒来后,就感觉浑身热得不行,一看原来有人给他披上了黄色的袍子。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就这样再一次篡了位,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明主,政权交接得非常顺利,后周恭帝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明主出世,五代的乱世眼看也就要结束了。从朱温到赵匡胤,从后梁到北宋,五代十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纷乱的时期。后世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这段历史,叫“朝廷虽在,天下已亡”。

第十一次:金、元灭两宋

年全国人口万,到元初年,人口万。损失率高达91%。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

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0多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年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

第十二次:元末混战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酷刻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着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揎草”,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皇帝竟对此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需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毫不逊色。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

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人!对于方孝儒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轮奸,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20余男子的凌辱。

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公元年)的当天,30多名宫女都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第十三次: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多万。

1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

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

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着《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

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第十五次:清代的白莲教起义

年人口3亿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

  白莲教起义是发生于清嘉庆元年(年)至九年(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年人口3亿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点存疑,虽然数字出于清朝的官方户籍档案。   因为白莲教起义发生的地区实际上相当小,涉及的不过是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该地区的总人口估计仅为0-万左右

第十五次: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爆发(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失败(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其中只有万人直接死于战争,这是何等的残酷!以后直到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6年中,不过牺牲余人。然而年的内讧,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余人,又在天京大开杀戒,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惨厉之至。“洪杨之变”最终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同治三年(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整个天京城所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时有万人口,到光绪登基时,十几年的时间,南京只剩下不到50万人口。

  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为顾及到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

太平天国运动起于年金田起义,终于年洪秀全病逝洪天贵遇害,一场农民主导的运动,历经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成功与失败,常常令后人感慨唏嘘。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太平天国也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

春望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是杜甫写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春望》反映了杜甫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春望》是杜甫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春望》创造了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展示出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今人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今人顾随《驼庵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今人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年-公元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