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三十六计,人们往往都会不自觉地加上三个字,“走为上”。确实,最早的三十六计之说,其实就只有这么一计,那就是“走”!那所谓的三十六,不过是泛指而已,翻译成今天的白话,那就是随口一说!
这“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策,汝父子唯应急走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哎呦喂,你瞧你瞧,你瞧那个姓檀的,不是号称有一脑袋的主意嘛?遇到事情了,只会逃避,还大言不惭“走为上”,你们父子两倒好,别的没学到,只会跑路。这是王敬则在讽刺只想逃命,不顾他人的东昏侯父子。那这檀公又是谁?怎么个走为上呢?
檀公,是指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东晋末年,檀道济追随宋武帝刘裕攻后秦,并任先锋攻入洛阳,是刘宋朝的大功臣,自称是刘宋朝的“万里长城”,可惜后来被宋文帝所忌,被赐死了。《南齐书·王敬则传》除了记载王敬泽讽刺东昏侯父子外,还增加了一句按语:“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除了讽刺东昏侯父子,这“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说法原来是在挖苦“檀道济避魏事”,可这所谓的“避魏事”,实际上是檀道济在敌强我弱时,主动退却、保留实力的一个杰出范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当时,檀道济率领的宋军与魏军交战三十余战,胜者居多。但后来宋军断粮,不得已只能退却。这时宋军却出了一名逃兵,将宋军断粮的内情告知了魏军,一时宋军军心大动,形势十分危急,。主帅檀道济却沉着不慌,命手下在晚上于营中“唱筹量沙”,拿着量具称量沙子,并大声吆喝着量数。然后又将军中所剩不多的一些米覆盖在沙堆上。魏军早有密探听到了晚上的吆喝声,又见地上剩了不少米,便以为宋军粮米甚多,逃兵所言纯属虚诳。于是魏军停止了追击,并且杀掉了告密的宋军逃兵。
由此可见,檀公道济上述所为被称为“走为上策”(走为上计),实在应该是褒扬之意。至于王敬则所云“三十六策(计)”的“三十六”之数,当是一种泛指的成数,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三十六策”。只不过王敬则随口一句讽刺的话语罢了。
但王敬则肯定不曾料想,他随口一说的36,竟然真的被后人言之凿凿地一一指定分配出具体的“三十六计”。六,在中国,就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更不用说这六六三十六了。这后人所派定的三十六计,一共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计谋,每套计又含六条计策。
可见,如今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走为上,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一计,那就是个走字。在败局已定,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唯有退却,方为上策。
而完完整整的六六三十六计,究竟为何人何时所撰,确难以考证。一般认为是在明末清初之际积累成书的,就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一本集体的著作吧。现在我们能读到的《三十六计》,最早发现于年,是在当时的甘肃邠州(今陕西邠县)的一个书摊上被发现的。书本上注称“秘本兵法”,系手抄本,无时代,无撰者,且以往公私藏书目录均未见著录。同年由成都瑞琴楼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此后以后开始流行。
可以说,这貌似从天而降的《三十六计》,是一部集历代兵家诡道之大成的兵书。时至今日,三十六计早已经突破了军事领域,毫不夸张的说,有江湖(人)的地方,就有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