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虽然极力禁止淫祠巫术,却也没能得到

太子刘础之信仰为巫术,又可以其后来祈助于蒋子文、苏侯神之事为佐证。刘就君篡位后不久,文帝第三子刘骏(即后来之宋孝武帝)便联合南焦王刘义宜、随王刘诞等举兵讨伐。文Ij用J战事不利而屡屡败绩、被困京城时,又有祈助于蒋侯神与苏侯神之举。《宋书·二凶列传》云:(刘劫)以聋迎蒋侯神像于宫内,启颖乞恩,拜为大司马,封钟山郡王,食邑万户,力口节钱。苏侯为骤骑将军。使南平王智、为祝文,罪状世祖。又《宋书·文九王·南平穆王银传》云:助迎蒋侯神于官内,疏世祖年讳,庆祝祈请,假投位号,使铸、造策文。“蒋侯神”即蒋子文,前文己有论及。刘白在此乃是以所谓“帝王之尊”对作为战神和建康地区保护神象征的蒋子文进行放封,以求其保佑战争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蒋侯神像”在此处己成为蒋子文信仰的重要表征。林富士先生通过对道巫之别的研究指出,“神像”为巫现信仰的重要仪式特质之,而“而这正是早期道教信仰所欠缺的特质根据唐代法琳《辩正论》的记载,在南北朝以前,道教认为‘遥无形质’,因此不主张‘造像’,连其主神元始天尊都没有形象。”甚至到刘宋末年,立像依然被视为佛教和巫现信仰的共同特征而与道教相区别飞此外,林富士先生还将刘对蒋侯神之奉祀与对女巫严道育之敬事相联系,以巫者之介入作为论证蒋子文信仰为巫规信仰的重要根据。

苏侯,即苏峻,为东晋末年流民帅,在讨伐王敦之乱中若有战功,后因多纳亡命,势力坐大而为朝廷所忌,朝廷欲将其征至中央而削其实力,导致其举兵反叛,最后兵败身死。“苏峻败死以后,建康民间曾立其像,称苏侯神。”至于苏峻作为反叛人物而被广泛奉祀之原因,以往学者多有探讨,或以为平王敦之乱中之战功,或以为对其部属及受中央迫害者有恩,或以为在门阀政治中其作为北方寒门与南方人具有共同的政治立场,或以其为战神之象征,等等。此处苏侯神与蒋侯神并被刘肋所奉,其原因当同于蒋侯神之被奉祀,为“企望苏峻百战百胜的神勇从天而降,来护佑他的生命以及泉权”气更有学者指出,“不论皇族抑或将领,祭祀苏侯神均为在军事行动的危急时刻,即都与军事相关。

祭祀的目的往往是寄希望于扭转战局,二人(苏峻与蒋子文)皆于建康战死,而后在葬身之地转而为神”飞林富士先生则认为“二人同为败军死将’、死于非命的厉鬼’”气无论如何,刘勋对蒋侯神与苏侯神之祈助均出于其巫术信仰,其做“祝文”、“疏世祖年讳,厌祝祈请”则更是典型的巫术。由此,则文帝之“大怒”乃是针对巫术一类。纵观文帝一朝,并未发现有类似武帝时禁淫祀之诏令,亦无解除淫祀禁令的记载,或可认为文帝延续了刘裕的政策。然而,据陆修静在元嘉三十年(年)冬率领门人举行“三元涂炭斋”时所作《洞玄灵宝五感文》:

至道清虚,法典简素,恬寂无为,此其本也.而世物浮伪,鲜能提行,竟高流淫,信用妖妄,倚附邪魅,假托真正。君子小人,相与逐往,昏迷长寝,曾莫飘悟,致上危神器,下倾百姓,灭身破固,犹不以戒.至乃浊乱正呆,点染清真,毁辱大道,可为痛酷!余生值末世,教法纲颓,人皆趋彼,而我窃宁此,法甚日损,归根、食母。卷志谢芳洁之声,开怀受尘垢之污,乞免分竟之斧斤,请保无用以自足。所谓“竟高流淫,信用妖妄,倚附邪魅,假托真正”,即对当时盛行之淫祠巫术的批判,认为其“上危神器,下倾百姓,灭身破国气却“犹不以戒”,进而“浊乱正杰,点染清真,毁辱大道”,表达了对宋文帝禁止淫祠巫术之不力的极度不满。可见,当时宫中杂祠巫术依旧盛行,所谓淫祀亦未得到有效之禁绝。

宋文帝的宗教政策,在武帝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帝自幼与著名高僧交游,受佛教熏陶,又深受周围奉佛皇族宗室、士大夫的影响,自身的佛学素养及对佛教资于治道、辅翼王化之功效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其在佛教政策的制定方面更显成熟。文帝继承了武帝对佛教的扶持政策,对佛教各项事业的发展予以大力鼓励和支持,其所参与的佛事活动范围也有了明显扩大。对于著名僧尼,文帝诚心迎请,示以礼敬,并赐予丰厚倒施:文帝还造寺供僧,建寺造像,并设立法会,施食度僧。尤其是他自身还喜好佛法,并与高僧辨析佛理,对顿悟成佛说格外赞赏。

此外,文帝还让其子师事于品行高洁、道业精深之僧尼,从其受戒。凡此种种,使其统治时期佛法得到了极大之弘扬,佛教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帝慈悲、也法之名,亦远播海外诸邦。然而,佛教大加兴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弊病,如僧尼之伪滥、塔寺佛像之过度兴建、僧纪之废弛,等等,有鉴于此,文帝又实施了系列管制措施,从申请程序上对寺塔佛像的兴建予以一定限制,又通过沙汰沙门、控制剃度等举措防止僧尼数量的过度膨胀。此外,文帝时还设立了“寺任”、“豫受”等僧官,选任时重其戒行,希冀以此检束僧尼,端肃僧纪。文帝时出现了僧尼聚众谋乱之事,使其认识到佛教在财力及武装暴动方面之力量,并于必要时对其加以利用,如向佛门征借军费、组织僧侣武装抵御外侵等。

文帝子道教方面之态度主要是乱则严加诛杀,顷则示以礼敬。虽然天师道方面于孙恩、卢循被镇压后相对比较沉寂,然、终究为一潜在的跃动因素。文帝时天师道再次涉入宫廷权力争斗,孔熙先、范眸拥立刘义康谋反,与天师道密切相关之涉事者被严令i朱杀,体现了文帝对待以道教干预政治者的严厉态度。然天师道之主流还是在向归顺王权、“意在王者遵奉”的方向发展的,革除了许多与世俗政治相悖的因素,对其进行整顿改革之陆修静亦因之名声大噪,引起了统治上层的注意,他主动向文帝上呈灵宝经目示好,文帝由此亦示以优礼,招请其入宫,对道门领袖大力日笼络。值得注意的是,文帝内心深处存有对长生不老之祈盼及对求仙之渴望,对道士死后的归宿及道教长生成仙说亦颇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