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寰宇问苍穹,看我中华

北京白癜风手术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18420.html

上海市虹口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林绿怡

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民俗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李柯

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回首向来,“究天人之际”乃中华万民历久弥坚之夙愿,面朝星空的遐思迩想在千年不息的暮鼓晨钟间穿行、激荡,终于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东方红,太阳升”的引吭高歌中,开启了美丽的承诺。诚然,航天不单指向的是当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也不仅仅属于科学家、航天员、国防科技工作者,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想象驰骋天地宇宙、漫步寰宇苍穹的共同而宏大的愿景,而那些由中华先民创造,在华夏大地世代传承、广为流传、历久弥新的飞天、梦天神话,正是对这一愿景的生动描述和无限景仰。

敬奉天地,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也成为许多飞天、梦天神话发生和接受的重要驱动力;而夜观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桑,更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所需。神话与星象,在当今知识范畴中虽分属两类,但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却是有其同构性的。

古代“飞天”,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羽化登仙”,而“天宫”便是在无垠星空下可供憧憬的梦幻仙境,是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归宿。“手可摘星辰”的飞天梦,中国人已经做了几千年。以天为大,回首中华民族的飞天路,那些飞天神话,就是对广大民间百姓星空梦想、天地情结最为生动而浪漫的阐释与演绎。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塑造了先民最原始的宇宙观;女娲炼五色石补好天空,万灵众生始得安居。“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嫦娥奔向月宫,满怀着人们对月亮这位地球“近邻”的想象,以至崇拜。而神异动物龙凤升天,则象征着世俗社会对权贵的想往,对祥瑞的寄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数喜鹊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鹊桥,成全了牛郎织女在天河上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更是喜闻乐见的不老传说……

除了民间传唱的天地遐想,亦不乏文人阶层如神话般地天人讴歌、天外之想。晋葛洪《抱朴子》云:“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崖之虚,唯意所造。”这是对长生不老、飞天登仙的信仰与追求。梁萧子显《南齐书》有载:“夏口城(今湖北武昌)踞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则不啻启发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亦挥写出载人航天的诗意雏形。还有更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仰望星空,却也脚踏实地,悲天而在于悯人,于是便有了楚国屈子大夫“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样孜孜求索、直指心灵的人性拷问,更有东坡先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人世喟叹。

对于历代的皇室贵胄而言,飞天、梦天神话的元素也常在他们的宫廷、墓室、服饰、器物等种种物事中,竞相呈现。许多古代贵族墓室壁画中的飞天图,表征的就是墓室主人的灵魂羽化升天之意涵。这些飞天、升天的图像还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符号与文化象征物,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便是其特出的典型代表。

正是以上这些纷繁多姿、递相传布的飞天、梦天神话和近似神话的飞天想象,最终都落成了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感性而深刻的集体无意识。意识先行,于是才有了明代万户的以身试飞,完成了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在追逐飞天梦的人类旅途中建立起一座伟大的丰碑。

现如今,许多关于飞天、梦天的神话传说业已被列入我国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成为当代文化发展赖以为继的宝贵文化资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盘古神话(年第二批)、牛郎织女传说(年第二批)、女娲传说(年第五批),等等。

赓续千年的人文精神是祖先留给后世,关乎人类本质、维系人类愿景的价值追求。当现代文明社会不断“异化”着人类的初心,这些传承、表达着飞天、升天、航天意象或梦想的神话传说,却也让人类之所以成之为人类。它们表达的是对日月星辰的长久向往,对探索天际的深厚趣识,对天人关系的深切关怀。因此,它们既体现了华夏先民对于自身创造能力的强大自信,也彰显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相辉映,更折射出先民们自由而浪漫、蓬勃而宏伟的想象力与审美力。理想是不断接近而无法穷尽的,飞天、梦天的人文精神涵养了一代代华夏子孙,最终成为包括航天人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当代中国人激发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的不竭力量与精神底色。

也正因如此,许多中国航天器均以与飞天、梦天、升天、航天相关或切近的中华神话、文化意象来命名、点睛。年11月20日,“天河之舟”——“神舟”诞生,整个神州大地都为之而神采飞扬。年10月24日18时05分,奔月仙子“嫦娥”入驻“广寒宫”。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携抱着月宫里负责捣药的“玉兔号”回到月球。年4月24日,三皇五帝时代的掌火之官——火神“祝融”点燃了我国星际探测的新火种。年,“天问系列”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胜利完成,更是对屈子大夫呼唤“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的最美回复。此外,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全球低轨卫星系统“鸿雁”、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夸父计划”、火星探测卫星“萤火”、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神话般浪漫的名词,在人文之光和追梦精神的照耀下,搭起了沟通天与地的“天梯”,让宇航员化身“天神”,在浩瀚无垠的“天宫”宇宙中浪漫徜徉,在雕栏玉砌的“天宫阁”空间站中诗意栖居,用引领世界的科学技术将祖先的神话梦想变成现实。

科技兴国,文化强国。航天精神源自文化传统,又继而反哺中华文明,已然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宣扬的从来不是制霸宇宙,凌驾于天地之上,而是天人合一、和实生物。如今,包括众多中华飞天、梦天神话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已经与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梦的追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浸润着航天梦想,航天梦想的腾飞与实现,也赋予非遗活态传承以极大的艺术灵感与施展空间。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极具诗意的姚建萍“苏绣”巨作《我爱中华》搭载卫星遨游太空,成就了艺术史上首个飞天的刺绣艺术品,这是用科技实力与人文精神向世界彰显华夏风范、展示大国自信。无独有偶,苏绣大师陈英华用传统刺绣去呈现、演绎星象世界、天文奇观,贵州黔东南95后苗族非遗传承人用银饰和蜡染打造梦幻太空,致敬“摘星星”的空间站航天员,实现的更是科学和艺术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千年的中国“航天梦”,是探索、解释、沟通、呵护天人关系的共同宏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诗与远方。巡天万里,追星揽月,天涯海角,牧星苍穹,如今早已不再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人终于开启属于中华民族的新航天时代,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成为了中国航天特有的永动机。火星探测器择机启程、嫦娥五号探月、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返航、长征八号火箭首发、北斗卫星的全覆盖……无不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涵养和航天梦想的深切期许。屈子云:“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伟大哲人对天地万物发起的“灵魂拷问”在当代的回响掷地有声:漫步寰宇问苍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