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里,记载了一个“崔劼立身”的故事。
崔劼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北魏名臣崔光次子。崔劼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在朝廷中历次担任尚书之职。
文宣帝在位时的北魏,社会风气并不好,官员们不仅贪婪敛财,而且编织各种关系网以权谋私,大搞不正之风。
当时的官一代,为了自己家的官二代们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是不择手段。
当时,崔劼有两个儿子,通过殿试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只是即将任职的地方是偏僻荒凉之地。崔劼觉得去那种地方,正好锻炼儿子们的生存能力和吃苦精神,所以很支持,但是崔劼的弟弟却不干了。
弟廓之从容谓劼曰:“拱,捴幸得不凡,何为不在省府之中、清华之所,而并出外藩,有损家代。”
崔劼的弟弟对哥哥说:“我的这两个贤侄都是谦虚儒雅,气质不俗的优秀人才,哥哥在朝中为官,何不找找关系把两个贤侄安排在京城或者省府这些繁华的地方,谋得一份清闲而又稳定的工作,何必要去那种偏僻的地方受罪呢?怎么说咱家这两个孩子也是官二代呀,也应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吧。”
“劼曰:立身以来,耻以一言自达,今若进儿,与身何异。”崔劼很严厉地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树立威望,不是靠我去托关系走后门,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闯荡,若是通过我的关系让两个儿子进来那是会让人耻笑的。”
当时的官员们听说过,对崔劼的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汉书.姚期列传》里也记载一个不为子谋的官一代。
姚期是东汉著名的大将军,深得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宠爱。
由于常年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姚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老母亲望着奄奄一息的儿子哭着说:“趁你还在,跟皇帝说说,让两个孩子承袭安成侯爵位可好?这样家里也好有一个寄托啊。”
姚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姚舟,一个叫姚统,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而且在姚期严格教育下,两个孩子为人正直作风严谨。
按理说,姚期对东汉是立下汗马功劳,对皇帝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过分。
但姚期却郑重地对母亲说:“我们家受朝廷恩待多年,而我为朝廷做得并不多,如今我已病入膏肓,再不能为国效力,已经很惭愧了,怎敢再为儿子们承袭爵位而伸手讨要呢?”最终,姚期也没有为儿子们谋求富贵,姚期告诫儿子们“伸手讨要是可耻的。”
父母关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关爱需要有个度,无限制地为子女谋求声名显赫的地位,攫取不劳而获的荣华富贵,会导致子女们依赖性强不思进取。
而上述两个故事中,身为官一代的爸爸们,虽然身居高位,却不为子谋,还严格要求子女们自强自立。也正是因为崔劼和姚期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清正廉洁的精神,最终名扬千古为后世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