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本是道人,贫僧亦作贫道

自东汉明帝梦金人,筹建白马寺,佛教已在中国传播近两千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之一。与当代不同,早期的僧人们皆称“贫道”,不言“贫僧”。甚至把道士这个称谓当成佛门知识渊博的代名词,以至于在诸多古籍中皆把和尚记为道人。从道人到和尚,由僧至道,佛教经历了什么,请待泽君细细道来。“贫道”说的由来据目前的文献看“贫道”首先出自佛家的典籍中,属于调和与儒家冲突的谦辞。据宋代《大宋僧史略》中的《对王者称谓》云:“西域人多称我,卑于尊所称亦无嫌。故阿难云:如是我闻也。”早先在印度佛教人士是没有谦辞文化,一般都是直接称呼我的,就像《金刚经》中的“如是我闻”,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这种讲究忠君孝亲的文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所以佛门必定要进行调整。《僧史略》云:“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云我,或云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汉魏佛法未兴。不见纪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于是乎佛教出家人出于对于帝王的尊重干脆称呼“贫道”得了。“贫道”在佛门的深意与来源既然提出了贫道,佛门要自然对于这个称谓给予合理的解释。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源自佛门的“沙门那”说,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间义》说道“(沙门那)梵语也,此义译,云乏道,沙门名乏,那名道,僧称云贫道者,即谦退自卑之辞也,亦更有多义也。”也就是说贫道是来自于“沙门那”翻译。宋朝的佛学大师亦赞成此说“修八正道,为沙门那。今言谦虗者……言我贫乏于道。是以古高僧,多称贫道是也。”另一种说法则是说“贫道”是来源于僧人们自称为道士。元代《初学记》曰:“佛法初来,僧人皆名道士,自称贫道,今循古说也。”《初学记》作为普及教化的书籍,代表民间大众的看法。道士明确的用法是来自《三洞奉道科戒·法次仪》“贫道是出家之谦词,弟子是在俗之卑称。”认为贫道是道教出家者的谦称。唐代的《道典论》也是对此表示赞同“贫道之言,盖上清道土之通称也……《太上太霄琅书经》云‘道士,谦辞于道未富,自言贫道,亦贫士理未周足。’”关于两种说法的正确性,泽君更倾向于第二种,早在《后汉书》便记载楚王英设黄老浮屠之祠,姜生教授也考证出土浮屠祠以及发掘的汉墓,发现浮屠经常与老子结合在一起,而佛教教理及行为与当时中国黄老方技相通,所以被视为道术之一。后世把方士称为方仙道,之后道教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帛家道、干君道等。汤用彤说:“盖汉代佛教、道家本可相通,而时人则亦往往并为一谈也”而早期传入中国的《四十二章经》把佛教认为是释道,称道法。所以说当时佛教未兴,道教也没有明确定义,佛教只是诸多道派中的一枝。至于“贫道”则明显中国化了,印度本就缺乏谦称,所以沙门那翻译贫道有点牵强。遍地道人的佛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最先着手译经的是东汉安世高、支娄迦谶、支曜等人,翻译佛经时同时使用“沙门”“道士”“道人”“沙门道人”指称和尚,其中“沙门”的所用频率高于“道士”或“道人”。那么“沙门”与“道士”、“道人”有区别吗?其中“醉便不敬明经贤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门。”便可知沙门和道士是有区别的,在南梁慧皎《高僧传》中“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所以说沙门中佛法精深,品格高尚的人才能成为道士,随着时代的发展道人,道士也成为僧人们的普遍称谓,如《高僧传》云:“恢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这里的僧人既称贫道,又说僧人,故而《避暑录话》云:“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就是说晋宋年间,就没有僧这个称呼只有道人。随着佛教的日益增强,佛道之争愈演愈烈,佛教与道教就“道士”称谓也产生了分歧。《南齐书·顾欢传》言“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辩)是非。”《南史·陶贞白传》云:“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这时候已经产生了道人为佛教,道士为道教的分叉。唐宋年间,“贫道”依然是佛门的主流称谓,“贫僧”开始少量出现,在《五分律》中记载“僧者,从四人已上。”所以说僧是四人以上的团体,而非单个僧人,故清朝的《称谓录》云:“六朝和尚皆称道人,不称僧,唐始称僧。”所谓僧是最早运用在唐朝。然而唐朝对于“贫僧”的运用并不广泛,只是在《旧唐书·李训传》出现一处当谦称讲,其余几处大都形容贫穷的僧人。在宋朝开始少量增加,然而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与cbeta电子佛典所收入宋代文献为例,“贫僧”仅为19处,“贫道”则达处。佛家典籍《释氏要览》《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宋高僧传》《大宋僧史略》《佛祖统纪》等皆沿用“贫道”的使用,而无一使用“贫僧”。到了元朝,随着全真道的由盛而衰,三次佛道大辩论使佛教也不愿意使用“贫道”,因为道教主要是言“道”,再说“贫道”不利于争斗,故而广泛采用“贫僧”,而“贫僧”一说也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贫僧”“贫道”现在分别指两教了。小结从道人到和尚,由“贫道”到“贫僧”,称呼的转变,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一步步成长,从诸派道流中的一部分,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参考资料《南史》、《大宋僧史略》、栗艳《从“贫僧”“贫道”名称的变化看中国佛道关系的演变》、姜生《汉代老子化胡及地狱图考》、张婷《历史时期僧人谦称变化的文化诠释》、《初学记》(关于佛教的称谓,大家有何见解不妨留下来,如果想看好玩又有干货的宗教或神话知识,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