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代李世民是个书法迷,北宋的赵徽宗是个书法迷,而且他们都是真正的书法家,其实,君王擅长书法,民间重视书法的风气由来已久——
东汉以来,与文字息息相关的书法已成为士人显示自局势的风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又历经魏晋士族的发扬,尤其是东晋以来文艺风气的熏陶和影响,此风在南朝尤为炽盛,朝野上下,无论君臣,都讲究文字的书写技艺。就算时至当代,“写一笔好字”仍然被视作文人人品高洁的特征之一。
南朝帝王重视书法,设立“侍书”南朝四姓(其实只有三姓,齐、梁的国姓均为萧姓)帝王,或起自行伍将军,或出身低级士族。他们君临天下之后,虽然政治权力处于优势地位,文化方面却远远不及高门士族,为了与自己的政治地位相称,他们十分重视子弟的文化教养,其中,书法教育和训练是重要的一项。
为此,刘宋帝王采取了专门措施,遴选擅长书法的寒士入侍皇宫、王府,教习和陪伴太子和诸王子弟习字作书,这就是“侍书”职位的设立。关于这些,《宋书》《南齐书》《南史》均有记载。
史载宋文帝刘义隆“善隶书”,齐高帝萧道成“工草隶书”,而齐临川王萧映“工左右书”,或许这些都是设立“侍书”的成效。
(善隶书的宋文帝像)
当然,设立“侍书”,让皇族和王族的子弟书法水平快速提高的目的,也有南朝帝王意欲比肩高门士族的心态。
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书法自东晋以来,著名书家无不出自高门士族,到了南朝,书法界格局依然如此。
宋齐之际,士族书家的代表人物是王僧虔(我们介绍过他),于是,一些好尚书法的帝王便以王僧虔作为争雄的目标。
(画作中的宋孝武帝刘骏像)
《南史》有记载称:
(宋)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宋孝武帝刘骏年号,-)世常用掘(拙)笔书,以此见容。
王僧虔为了不惹恼宋孝武帝,宁肯用拙笔写字(故意把字写得差一些)。
这让我们想起文学史上的鲍照(他是同时期的人),锺嵘的《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即故意想尽办法让自己淹灭在人群之中,在文章中故意添加“鄙言累句”,以尽量不显才名。这与王僧虔故意以“拙笔”书字,原因应当是一致的,都是害怕当权者的迫害。
可是到了南齐,王僧虔书名大盛,他很快又成为齐高帝萧道成“赌书”的对象。《南齐书》中有载:
(齐高帝萧道成像)
太祖(齐高帝)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王僧虔怕只能说“陛下亦第一”这样的违心之语,否则齐高帝怕不会跟他笑脸相对,说他“善自为谋”,善于为自己打算了。
尽管如此,帝王与高门士族争胜书法的“事件”,并不能动摇高门士族的书法地位,当代人评价书品,定论高下,齐高帝只是“下之上”品,而王僧虔是“中之上”,其间相差三等之遥。而孝武帝甚至未能入流。到了唐代,书论家讥刺孝武帝“欲擅书名”是“忌人之贤己”。
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垄断政治资源的帝王向占据文化优势的高门大族发起挑战,本就是权力资源占有者与文化资源占有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千字文》热”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家都爱写《千字文》,形成了一个“千字文现象”。没错,《千字文》成文于南朝。
有必要说说《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有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文学史上,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不称为“文”)。这也是我们临写《千字文》帖本时正文之前总有一段与周兴嗣相关的文句的原因。如图:
(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帖本)
但是,《千字文》其实是出自梁武帝之手,是他下令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个不重复汉字(这很重要,不重复啊!当然,这里的个汉字在汉字简化之后,就不足字了),最终由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而成的。
(梁武帝画像)
这里的“次韵”,启功先生认为是梁武帝“指示韵部,令周氏去押,这就很接近律赋的限韵之法”。“不知当时指给周氏的韵部代表字是哪些字,也不知是否还指出韵部次序的,但看既标明‘次韵’,必然这些韵部是按规定次序的”。
顶重要的,是集王羲之字。集王羲之书迹为字书字样,即始于梁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记载:
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摹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
启功说,“可能周氏次韵成文之后,又按字集摹王羲之写的字”,“这次编集《千文》的活动,如果不是先有了集字工具书,也许即是编集工具书的开始。”
当时王书“咸归梁府”,将王羲之书法与《千字文》结合起来,“文”“书”双美,犹如珠联璧合。当时这本集王字《千字文》的传播仅限于“八王”,以示特殊的优遇。这里的“八王”即梁武帝的五位弟兄和三位皇子。
但后来,《千字文》还是流传开来了,梁代最有名的《千字文》书写者是萧子云,萧子云写《千字文》也是奉梁武帝之命,梁武帝曾盛赞萧子云书法“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前文我们说这,杜、崔皆是汉代著名草书家,足见萧子云的《千字文》水平之高。
(萧子云画像)
《千字文》集王羲之之字,又是梁武帝敕命之制,又加萧子云草书书写,《千字文》为时人所重就是情理之中之事了。
大约集王字《千字文》在陈、隋之际已经扩散民间,智永锐意临写,而萧子云的写本也在流传,形成了一股“《千字文》热”。
此后,历代书法家几乎都爱写《千字文》,而且用各种书体写,隋唐出现了行书、八分、篆书写本,元代赵孟頫用六种书体写《千字文》,明文徵明写有《四体千字文》。《千字文》流行开来,渐渐取代了汉朝以来盛行的《急就篇》。
(六体《千字文》)
自宋朝起,周本《千字文》与《百家姓》《三字经》合为一个成系统的识字教材,统称“三百千”,在全国范围内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我们读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
(之7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