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生辰的原型更接近于元勰,而非

《周生如故》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有历史原型的,也都集中在北魏孝明帝(剧中刘徽)时期。

所以孝明帝的皇叔元怿会被认为是周生辰的原型。

但仔细看过元怿的生平,除了忠君爱国、英年早逝之外,二人找不到别的共同点。

反倒是,再往上找一辈,宣武帝(剧中先帝)的皇叔元勰,与周生辰的相似之处更多。

01彭城王元勰元勰

元勰,字彦和,鲜卑族。

生于47年,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的异母弟。

一生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品行端正,清正廉洁,对国“忠”、对父母“孝”、对百姓“仁”、对兄长“悌”、对友人“义”。

少年英才

元勰出生时,母妃潘氏去世,所以从小养在冯太后身边。但冯太后与他并不亲近,倒是孝文帝对他颇为重视,也很了解他的心思。

元勰性格机敏又特别好学,不分昼夜,广泛阅览经籍史书,很喜爱写文章。

年,册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后为中书令,改封彭城王。

孝文帝汉化改革,元勰被解除侍中、将军职位,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又授任侍中,长久在宫中值勤,参与决断军队国家的重大政策,各项事务,无不参与。

孝文帝在这个过程中,对元勰越来越倚重。

战功赫赫

后来到孝文帝向南征伐,元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孝文帝第一次南伐,以元勰为“抚军将军,领宗子军,宿卫左右”。确保了孝文帝的安全。

年,第二次南伐,孝文帝授元勰为中军大将军随同南伐。

元勰“内侍医药,外综军国之务”。

在孝文帝病中,“常侍坐舆荤,昼夜不离于侧,饮食必先尝之,而后手自进御”。

同时又协助孝文帝统帅军队,指挥作战,屡立战功。他在沔北,大破南齐将军崔慧景、肖衍,攻占了河北不少郡县。

年,第三次南伐,孝文帝途中患病,诏元勰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摄六军。

当魏军进至马圈,离南齐陈显达军队仅仅数里,南齐军队欲攻占马圈,当时孝文帝病情加重,形势十分紧张。元勰指挥大军反击,大败敌军,缴获南齐军物资数亿,又乘胜追击至汉水,南齐军队损失十分之九。

马圈之战的胜利,巩固了北魏对南阳地区的统治,也保证了北魏南征军队顺利北撤。

孝文帝托孤

马圈之战后,孝文帝自知病危,将军政大权都托付给了元勰。期间,还与他商议善后之事。

对于太子元恪(剧中先帝),虽然已经17岁,但孝文帝因自己一直忙于汉化改革和南征,疏于对他的管教,不放心他的执政能力。

就想把元恪托孤给元勰,但元勰坚决拒绝了。

但臣出入喉膂,每跨时要,及于宠灵辉赫,闻之遐迩。复参宰匠,机政毕归,震主之声,见忌必矣。此乃周旦遁逃,成王疑惑,陛下爱臣,便为未尽始终之美。臣非所以恶华捐势,非所以辞勤请逸,正希仰成陛下日镜之明,下念愚臣忘退之祸。

臣出入于喉舌部门,每每身居要职,等到宠信显赫,闻名远近。现在又参与辅政,机要政务都归名下,震撼君主的声音,受疑忌是必然的。这就是周公逃遁,成王疑惑的同类情形。臣并非厌恶荣华捐弃势力,也不是推辞重任请求安逸,正想要上可以成就陛下有如日照一般知人之明,下则让愚臣可以得到避退下位的福分。

乃手诏世宗曰:「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吾少与绸缪,提携道趣。每请解朝缨,恬真丘壑,吾以长兄之重,未忍离远。何容仍屈素业,长婴世网。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

于是,孝文帝亲手写了诏书给宣武帝元恪,说道:“你的六叔元勰,志节高尚,清美淡泊,和白云同样纯洁;厌恶荣华舍弃职位,有松树竹子般的心。我自幼和他交往,以道德志趣互相提携。他时常请求解除朝廷官职,恬淡率真于山壑之间,我以长兄的重任,不忍心他远离。哪能再委屈他任世间职务,长期受世俗羁绊。我死了以后,可准许元勰脱去朝官服饰,满足他谦虚自抑的性格。切不可重复猜忌姬旦之圣这样的错事。你是孝子,不要违背了我的命令。

这一道手诏,不仅满足了元勰的要求,同时还解除了元勰一切军政大权,而将其移交宣武帝,防止了元勰在非常时期突然生变,危及宣武帝。

周生辰立誓退守西州,远离朝政中心,不留子嗣,跟元勰辞去一切官职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周生辰和先帝的关系,也是既充满着信任,也不乏防备。就像孝文帝既诚信托孤给元勰,却也留下手诏防备他篡权。

力保皇侄登基

年,4月,孝文帝在谷塘原(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崩逝。由于当时前线形势很复杂,所以元勰选择秘不发丧,让太子元恪(剧中先帝)到鲁阳(属南阳郡,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奔丧登基。

元勰在孝文帝去世后,对稳定军心和社会的安定及保证遗诏的执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太子元恪却怀疑元勰有异志,元勰的二哥元禧对其亦有猜忌,至鲁阳还把元勰“留城外察其变”,气氛十分紧张,元勰以忠心待之,对东宫“推诚尽礼”,终于使君臣之间的关系再无间隙,宣武帝顺利即位。

先帝出灵,周生辰也是在洛阳城外驻守,同样都是因为被防备。不过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宣武帝执政

孝文帝安葬之后,宣武帝(剧中先帝)坚持委任元勰为宰相。元勰多次口述孝文帝的遗诏,请求满足他过去的心愿。

由于元勰多次上表,言辞恳切,皇帝觉得难以违背父亲的遗诏,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仍强迫他到外面任职,任命他为都督、骠骑大将军、开府、定州刺史。元勰仍然再三辞让,皇帝不许可,这才前去任职。

年,南齐的裴叔业以寿春(剧中的寿阳)投降北魏,宣武帝诏令元勰都督南征诸军事,和尚书令王肃一起去寿春接纳。又任命元勰为司徒。之后又传旨让元勰以本官兼领扬州刺史,晋位为大司马,领司徒。

元勰在平定寿阳时,还俘虏过南齐的几位太守,但也是以礼相待,还将他们都送回长江以南。他行政崇尚宽大,丝毫不侵犯淮水以南的官吏民众,使“州境无虞,遐迩安静”、“淮南士庶,追其余惠,至今思之”。

周生辰是将很多北陈人送至江水以南去避难,对于敌人,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绝不滥杀。定疆楼之后,边境再无战乱,淮南百姓皆有受益。

元勰回到京城,多次上表辞去大司马、领司徒职务以及所增加的食邑,请求让他回到中山,皇帝下诏不允许。便任命他为录尚书,侍中、司徒照旧,他坚辞多次,不被许可。

朝廷又任命元勰为太师,元勰便坚辞不就。皇帝让侍中前来劝谕,又亲自写信给他,以家人的身份向他表示敬重,元勰不得已只得接受任命。

年,元勰的二哥元禧谋反后被赐死,家产没收,虽然元禧此前多番刁难、防备元勰,但元勰不计前嫌,时不时地接济元禧的家人,后来还收养了他的子女。

(会不会联想到周生辰安置刘元的儿子。)

这两人对待兄弟朋友,都是很有道义的。

年,元勰的七弟元详被诬告“谋反”,没过多久就暴毙。

自此,宣武帝加深了对皇室宗亲的猜疑和防范,开始转向信赖外戚高肇(宣武帝的舅舅)和宦官。

得罪外戚,蒙冤惨死

宣武顺皇后于氏,静默宽容,性不妒忌。生皇子,三岁夭没。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于高夫人。

而这个高夫人(剧中高皇后)就是高肇哥哥的女儿,入宫为夫人。

于皇后去世之后,宣武帝有意立其为后,元勰极力反对,因此也得罪了高肇。

周生辰也因为追查皇长子早夭的死因,而得罪高氏。

年,8月,宣武帝的异母弟元愉因为不满高肇专权,在冀州起兵谋反。

高肇借此机会,诬蔑元勰北和元愉勾结,南又招集蛮人贼寇。元勰封国的郎中令魏偃、前防合高祖珍希望高肇提携自己,便串通诬陷元勰。高肇起先让侍中元晖出面向朝廷上奏,元晖不肯。他又让左卫元珍进言。皇帝先问过元晖,知道元勰并未参与。皇帝又问高肇,高肇就让魏偃、高祖珍作证,皇帝这才相信了。

9月,皇帝召见元勰和诸王以及高肇等入宫。当时元勰的妻子刚生产,他多次推辞不去,宫中使者不断,不得已才去,心里却感到很忧虑和恐惧。

在宫中饮宴,到了夜晚都喝醉了,各自到另外的地方休息。不久元珍带着武士送毒酒前来。

元勰说:“我忠于朝廷,犯了什么罪遭杀害!见至尊一面,死也没有遣憾。”

元珍说:“至尊怎么能再见!王仅饮酒而已。”

元勰说:“至尊圣明,不应该无缘无故杀我,请求同告发我罪状的人当面分辩曲直。”

武士用刀锾击打了元勰两下。

元勰大声地说:“皇天!忠诚而被杀。”

武士又用刀缳击打元勰。元勰于是饮下毒酒,武士杀了他。

到了早晨,用被褥裹尸体,装在车上从小门出来,载着尸体回到第宅,说是因为饮酒而逝世。

时年6岁。

元勰对国家有大功绩,无罪被杀害,百姓为他感到冤枉。道路上行走的男女,流着眼泪说:“高令公竟冤枉杀死如此贤明的亲王!”朝中无论地位高低的官员,无不垂头丧气。

史官评价他:

武宣王孝以为质,忠而树行,文谋武略,自得怀抱。..........功高震主,德隆动俗,间言一入,卒不全志。乌呼!周成、汉昭亦未易遇也。

武宣王以孝顺为本质,忠诚建树德行,文韬武略,自得于心中。............功劳大震撼君主,德行盛骇动世俗,谗言一献上,最终不能保全志向。唉!周成王、汉昭帝那样的君主也不容易遇到啊。

对于元勰来说,前27年,在尽力辅助孝文帝改革、迁都、南征,兄友弟恭,一片和气。

而最后的近9年时间里,也都处于半隐退的状态,大多都在前线,远离朝堂,即便是这样,功高震主四个字,让他终究还是没能躲过帝王的猜疑之心和权臣的谋算之计。

周生辰和元勰的相似之处还是蛮多的,都是少年英才,领兵护国,名威天下,深受皇兄重用。都有着对亲友的道义,对敌人的仁义。都会看清局势,远离朝堂。但却也都因为功高盖主,被皇侄猜疑,以“谋反”之罪诬陷致死。

02清河王元怿

最后还是小小地说一下大家都说的“元怿”吧!

清河王元怿,字宣仁,生于年。

自幼机敏聪慧,容貌秀美。深受父亲孝文帝的喜爱,叔父彭城王元勰(元子攸的父亲)也十分器重他,还夸他:“这个孩子风采神韵外表伟俊,带中和之色德行充备,如果上天假借他年岁,可与‘二南(周公、召公)’媲美。”

元怿博览经史,兼习百家之言,有文学才能,善谈理趣,宽厚仁爱,很有器度,喜怒不形于色。

年,11岁时,封为清河王。

年,孝文帝去世。兄长元恪(剧中先帝)继位,称宣武帝,封元怿为侍中,后改任尚书左仆射。

元怿才能长于从政,明于决断,分析各种事务,十分有名声。

司空高肇以宣武帝舅父的身份受宠信,专擅权势后,谋划除去皇室中有才能的人,屡次诬陷元怿和京兆王元愉(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父亲,胡太后所立幼主元钊的祖父)等人。

年,元愉因忍受不住愤怒,就在冀州起兵作乱。高肇利用元愉的叛逆,又诬陷杀害彭城王元勰。

元怿恐惧不能免除祸患。就在一次酒宴上,趁着宣武帝喝到酣畅时,劝他不要纵容奸臣在下面窃取权力,助长祸乱。

年正月,宣武帝任命元怿为司空,司州牧。

年正月,宣武帝去世,太子元诩(剧中刘徽)继位,为孝明帝。

2月,孝明帝任命叔父元怿为司徒。

8月,孝明帝升任元怿为太傅、太尉,侍中之职照旧,并诏令元怿裁决门下省的事务,掌管经典义理的注释。

胡太后(剧中戚真真)因为元怿是孝明帝的亲叔叔,有德行又是长辈,众望所归,便将朝政委任给他。元怿也尽力匡辅朝廷,以天下为己任。

而胡太后也看中元怿神采仪表俱佳,就逼迫和他私通。

领军元义(刘元),是胡太后的妹夫,他倚仗太后的宠幸骄傲放肆,穷奢极欲,元怿常常按法律制裁他,因此元义非常怨恨元怿。

刘腾(剧中赵腾)的权势在朝廷内外都很大,吏部为了讨刘腾的欢心,奏请任命刘腾的弟弟为郡太守,但是因刘腾的弟弟无论才能和资历都不够格,元怿便压下来,不肯上奏,因此刘腾也怨恨他了。

年,元义怕元怿最终成为自己的心头之患,就和刘腾密谋,让主食中黄门胡定自己供认说:“元怿贿赂我,让我毒死皇上,许诺如果他做了皇上,便让我荣华富贵。”孝明帝当时只有十一岁,相信了胡定的诬陷。

7月,元怿入宫,被元义设计抓住。刘腾假称皇上的命令,召集公卿们来议论,数说元怿谋反的罪状;大家都畏惧元义,没有人敢表示不同意见。

于是元义、刘腾拿着王公们的意见,很快就得到孝明帝批准,半夜时杀掉了元怿。然后又将胡太后囚禁与北宫。

朝野之人听到元怿的死讯,莫不痛心疾首,甚至胡夷中有好几百人痛哭他的死时,都划破了面孔表示悲哀。

52年2月,孝明帝下诏追封元怿为范阳王,以礼加葬。8月,又改追封为原爵位清河王。

由此来看,元怿和周生辰除了都是少年英才、英年早逝之外,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元怿一生为政,从未领兵。胡太后曾真心将朝政托付给他的,皇室宗亲从未对他有过防备之心。

元怿也不是死于功高盖主,只是因为和元义、刘腾政见不合而已。

#周生如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