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盛世有编纂书籍的传统在古代写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

客观来说,古代不同时期修书的难度其实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越往前越难,越往后越容易。

虽然现在看来,写书并不难。尤其是写网络小说之类的,基本上只要有电脑、有身份证,就可以随时在网上开始写,几乎是免费的。当然能不能赚钱是另一回事。

所以在现代写书其实不存在技术问题。真正的困难往往在于写什么,能不能卖出去,有没有实际价值。

但在古代,情况就不同了。

在古代,写一本书本身在技术上就非常困难。

东汉以前,要想写书,首先要砍很多竹子,做成竹篾,然后在竹篾上刻出一个个字,然后用线把竹篾串起来。至此,写作才算完成。一本书。

光是制作竹篾这个过程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根据现代专家复原的竹简制作工艺,制作竹简需要三个步骤,即选材、裁剪、精加工。

材料选择需要选择正确年份的竹子。并非所有竹种都适合制作竹条。真正的竹篾所用的竹子,从树龄到品质都有相应的要求。因此,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常常自己种植一片竹林,以便于制作竹篾。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种植一片竹林来把它变成竹条似乎有点愚蠢。但在先秦时期,这已经是最便捷的方法了。如果让你在野外一一寻找的话,其实会更加费力!最好是自己种植竹子,这样可以持续使用。

选择竹子后,您需要将其砍倒并去除竹节。这个过程也消耗大量的能量。春秋战国以后,很多大城市里都经常有专门做这项工作的店铺,可以省去一些麻烦。以前,当这样的商店不存在时,书的作者必须自己做。

除去竹节后,即可将其切成单独的竹条。制作竹篾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每根竹条不但要制成长度相同的竹片,而且还要打磨去毛刺。这个过程其实比之前种植竹子还要困难。

竹片制作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完成”它们。这里所谓的杀干,是指竹签内有水分,必须用火烘干。在干燥过程中,原本翠绿的竹子会变黄,因此被称为“变绿”。另外,整理后必须涂上专门的桐油,使竹签的保存时间更长,从而有更长的保质期。由于这种工艺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人的骨子里,并且已经沿用了数千年,所以后来它被视为完成作品的专用术语。

在古代,完成就意味着竹篾终于完成了!

如今,以上所有流程基本就和打开电脑,登录自己的专用账号,准备开始写作一样。今天,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十秒钟。但在古代,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随后对密封件的切割和检修也是费时费力的。今天我们敲击键盘,写一百个字可能只需要两分钟。但在古代,刻一百个字可能要好几天的时间!

这么算来:如果你要写一篇几千字的竹简,成本简直是恐怖的!完成这样一个系列的书可能和盖房子一样困难。此外,这还不包括为本书作者收集信息和学习的成本。

因此,在造纸术普及之前,书写和书籍一直是贵族的专利。例如,普通公民原则上不可能接触书籍。尽管你可以触摸它,但它是你家里最有价值的东西。

从夏商到西汉,竹篾的制作成本总体上逐渐下降。因为到了西汉时期,就开始出现专门制作、销售竹竿的商店。即使这成为一个产业,竹篾的生产成本当然仍然很高。

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掌握了造纸术。

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甚至比一个朝代的兴衰还要重要。因为随着纸张的出现,向中国人传递知识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平民也能获得知识,贵族、文人更容易着书立说。

正是有了纸,我们才有了后来那么多美丽的文化。对于那些没有纸张、只能在羊皮上写字的文明来说,传播文化的成本会高得多。因此,在他们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实际上留下的文化很少。

东汉时期虽然造纸术已发达,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然普遍使用竹篾。除了当时纸张价格相对昂贵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纸张还是新生事物,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完整,没有人认可这种东西。

所以从蔡伦掌握造纸术到纸的彻底普及,这个过程实际上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直到晋南北朝时期,竹简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请记住,在纸张普及之前,中国历代都没有真正具备大规模修复书籍的能力!司马迁先生虽在西汉中期,却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著作。但这其实和后世大规模的书籍修订不是一个概念。

想要修好一本书,除了写书之外,还需要广泛抄写的能力。从生产力上来说,当时可以刻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这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而如果想要抄袭数千套并广为流传,对于整个西汉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因此,西汉皇帝与其将这些成本花在获取数千套书籍上,不如征集数千骑兵去讨伐北方的匈奴,这才更有意义。而且,西汉之前,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的官书修订的概念,当时也没有人认为它特别重要。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盛行,中原地区由于常年战乱,没有能力大规模修书。如果有钱大规模修书,不妨用在国防建设上。

所以,中国古代真正能够大规模修书,其实是从隋唐时期就开始的。由于隋朝时间太短,他们没有时间写太多的书。因此,真正大规模修书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唐代。

准确的说,那是唐朝贞观时期。

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写成的。这八本书分别是《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二十四史》中有三分之一是在唐代完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唐朝国力比较强大、长期稳定,给了这些士人稳定着书的时间外,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彻底普及。

如果当时没有纸,只有竹简,想要完成这八本书,恐怕就掏空了整个唐朝的国库,这可能还不够。

贞观年间的大规模修书,也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开了个好头。因为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了,他所做的事情,后世的那些智者也都想做。因此,从此以后,大规模的修书就成了各个朝代都想做的事情。

但同时因为大规模的图书修复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从此以后,当国家最鼎盛的时候,只有政权才能进行大规模的书籍修订。至于早朝和晚朝,即使当时的皇帝有这个想法,但他也没有这个能力。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毕升掌握了活字印刷技术,大规模复印书籍的成本开始迅速下降。然而,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书籍的编纂并没有多大帮助。毕竟,最初写书的人还是得逐字逐句地写。因此,从唐初到清末,这段时间的写书成本本质上是很难降低的。

那么,从唐朝到秦朝,这期间国家大规模修书花了多少钱呢?

我们可以以清朝的《四库全书》为例。据后世史学家推测,乾隆修复《四库全书》大约花费了两白银。乾隆时期清朝国家税收总额约为白银万两。

与今天相比,年中国的税收总额约为16万亿。而修复一套《四库全书》至少要花费五千亿!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失去一个国家和平繁荣、政权稳定的时代。在那个战乱年代,国家实在是承受不起。即使你买得起,为什么还要花钱呢?战争时期,到处都要花钱。购买武器装备、给军队发工资,都是巨大的开支。显然,这些费用应该优先考虑在书籍修复之前。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这百万两白银到底去哪儿了呢?

如果我们自己计算一下《四库全书》的编译过程,我们会发现价格其实并不高。由于当时修书需要逐字逐句书写,乾隆直接雇了近人抄书修书。平均每天至少有人在忙着抄书。

这六百人,每一个都是真正的高素质知识分子。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些人抄书五年后,将直接获得官职,最低的就是县令,相当于现代的副县令。

这六百人抄书的时候,平均每个月的俸禄也就五两银子左右。六百人一个月就要花三千两!而《四库全书》前后十年除了抄书什么也没干!这可是三十六万两白银啊!

这只是抄书,不是查资料,也不是编译。那些负责查找信息、整理工作的人,工资更高,官职更大!这样算下来,修复一套《四库全书》需要万两白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而且,《四库全书》的修改,在清朝就已经发生了。乾隆时期,几种古代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唐代相比,修书的成本可能下降了80%甚至更多。而且和我以前用竹条的时候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如果西汉时期要建造一部上亿字的巨著,那么就算卖掉整个西汉,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夸张的工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