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吴玉贵:历时10年,完成《隋书》修订8月19日,《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这是修订工程在《史记》、新旧《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宋书》之后,出版的第八种精装修订本。作为《隋书》修订主持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贵对《隋书》的特点进行了解读。吴玉贵教授吴玉贵表示,一般来说,断代正史就是记录某一个朝代历史的书籍,如《晋书》记载晋朝历史,《宋史》记载宋朝历史。但《隋书》有些不同。《隋书》全书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记载隋朝的史事,而30卷“志”则涵括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的内容,超出了断代的范围。在他看来,《隋书》这一特点与修撰过程有关。唐高祖武德四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提议修撰前代史,次年由朝廷组织修撰北魏、北齐、北周、梁、陈和隋等六个朝代的正史,隋史修撰由封德彝和颜师古负责,进行几年后无疾而终。唐太宗继位后,在贞观三年重新启动,决定不再重修《魏书》,“六代史”改为“五代史”,其中隋史改由魏徵负责,孔颖达、许敬宗等参与修撰,于贞观十年完成,前后共用15年。但修成后的“五代史”只有“纪”和“传”,没有撰写记录典章制度的“志”。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五年又下诏,命于志宁等人继续修撰“五代史志”。到唐高宗显庆元年撰成,也用了15年。后来将“五代史志”与“五代史”中的《隋书》合并在了一起,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隋书》模样。建于隋朝的济南四门塔隋朝大运河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中华书局组织学术界全面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最初点校《隋书》是汪绍楹先生去世后,阴法鲁先生负责全部覆阅改定工作,后由邓经元先生编辑整理,年正式出版。学术界公认,《隋书》是“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整理质量较高的一种。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取代了其他各种版本,成为最通行和最具权威的版本。年,中华书局再次启动“二十四史”的全面修订工作,《隋书》由吴玉贵与孟彦弘承担,从年到年,历时10年。新修订本以百衲本作为底本,以两种宋本、元至顺本和明汲古阁本作为通校本,以元大德本、明南监本、北监本和清殿本为参校本,凡底本文字的改动,必逐一在校勘记中说明,弥补了原点校本“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带来的缺憾。在版本校勘的同时,新修订本还通校了《北史》《南史》《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等史书中与《隋书》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正史、类书、文集、墓志等资料进行了他校的工作。吴玉贵介绍,新修订本《隋书》本着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绩的原则,除了明显错误外,对原点校本的分段、标点尽量保留、酌情改订、适当增补。原点校本有“校勘记”条,修订本条,其中删去原“校勘记”83条,新增;保留的条“校勘记”,大多也经过充实和改写。标点方面改动多处,纠正了原点校本的一些明显的断句错误。相信新修订本《隋书》的出版,能够为了解和研究隋代历史提供更多的便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