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小的扇子,竟然也是权利的象征

我们经常从各种古装剧、史料图文记载、诗词歌赋里看到扇子的身影。

那么扇子只是用来扇凉或造型搭配吗?关于扇子的起源和用法,你了解多少?

扇子最开始是身份的象征

扇子最早在殷商时期已有雏形,“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是目前关于扇子最早的文字记载,最初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

障扇

它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子,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

大障扇

扇子的文化与发展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晚在汉代,生活用扇已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中分化出来,转变为摇风避暑的纳凉用品。东汉文学家班固《竹扇赋》即称,“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

早期的扇子与后来流行的式样有较大不同,是一种“偏扇”。《说文解字》称,“扇,扉也。门两旁如羽翼也。”早期扇风用的扇子,确实像半边门,呈长方形,手柄偏于一侧,故名“偏扇”,在湖北江陵楚墓中曾发现过这种偏扇。

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

以扇掩面

当时人们对于“便面”形成一种共识:如果有人看到人不想理会,就会用扇子遮住脸。这样对方就明白遮面人的意思了,大概也会装作没看见或者不认识,可谓“社恐”福音。

中国传统的团扇出现于西汉,手柄置于中间,用法与现代相同。

团扇

汉代的丝织手工业发达,故制扇原料多用绢、纨、素、绫、缯等为面料,而色尚素自,不用笔墨彩绘。扇形崇尚圆形,古时称之为团扇或“合欢扇”。这种扇子首先在宫中开始使用,西汉才女、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怨歌行》中曾提到过这种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当然,团扇并不只有圆形,而是有着各种形状,但是大多对称。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也是在这个时代所兴起的。

羽扇纶巾

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的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这些风流倜傥的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

折扇出现得较晚,但因其可折叠,方便随身携带,流传最广,在古代几乎人手一把,折扇常被人折叠佩带于腰间,因此,也称“腰扇”。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便有这样的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折扇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在此后长达多年的时间里,折扇与扇面书画艺术完美结合,极大丰富了中国书画领域的艺术形式。

北京陶瓷艺术馆的传统文化团扇课程

中国扇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往期精选: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摄影:菜菜编辑:闽小瓷设计:萌萌&鲸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