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晋书》是一部唐代官修的纪传体晋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晋书》
《晋书》是一部唐代官修的纪传体晋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旧题为唐太宗御撰,实上是唐太宗钦命,房玄龄等人共同编写的《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载记30卷列传70卷,共计卷。书中所记历史自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年)开始,直到东晋恭帝元熙九年(公元年)结束,共计年。
《晋书》中的10卷帝纪中所记的人物包括晋建国前的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师,共记18人20卷志共分10类,分别是:《天文志》、《地理志》、《乐志》、《礼志》、《律历志》《刑法志》、《职官志》、《五行志》、《舆服志》、《食货志》;70列传中共收录了人,增加了《叛逆》、《忠义》、《孝友》3类;30卷载记则是《晋书》首创,用于记载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晋书》所记载的史实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我们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历史著作。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南朝宋史,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书》所述历史,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年)起,直到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年)本结束,共计60余年。全书共卷,分为“本“列传”。其中,帝王本纪10纪卷,记载了南朝刘宋的8个皇帝;志为30卷,卷首附有“序”1箱,余下则包括《律历志》《百官志》、《册郡志》、《乐志》、《符瑞志》和《礼志》等;列传则为60卷。《宋史》首列了《恩幸传》和《索虏传》,且在“传”的写作手法上,将没有“传”的人放在有传”之人中叙述出来,手法具有开创性。但书中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志”的部分缺少刑法和食货两志,很多地方有对刘宋王朝讳忌溢美之处,使某些记载失实。《宋书)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依据。
《南齐书》
《南齐书》是一部纪传体南朝齐国史,二十四史之一。作者萧子显,字景阳,南朝梁时期皇宫贵族,齐高帝之孙,豫章王之子。齐灭后,萧子显人梁为史官,著多部史书。《南齐书》今存本为59卷。《南齐书》记载了从齐高帝萧道成建国,至齐和帝萧宝融被废这29年短暂的南朝齐国史。全书共记载了齐政权的7个统治者,分8卷,又含“志”11卷。同时,书中设有《文学传》,共收录文学家10人。
《南齐书》中对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客观真实,但由于萧子显是南朝齐政权的后裔贵族,因此在记述历史时难免会融入个人感情色彩,有时为了美化齐政权的统治者,甚至有歪曲历史的失真之处。另外,《南齐书》中还大肆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思想,其中夹杂了对佛教思想的宣传。《南齐书》是最早记载有关南齐历史的史书,因其成书年代距南齐时期非常近,所以成为后人研究南齐历史的主要依据。
《梁书》
《梁书》是一本纪传体南朝梁史,二十四史之一。作者姚思廉,本名简,思廉是他的字,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父姚察曾任梁、陈、隋三朝官员。《梁书》是姚思廉在贞观年间奉唐太宗之命,在他父亲所撰写的梁陈史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书中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所记历史自南朝梁建立(公元年)开始,直到梁灭亡(公元年)结束,共计56年。本纪6卷中共记载了南朝梁的4位皇帝,其中梁武帝3卷,其他三帝每帝各1卷。列传50卷分《皇后传》、《太子传》、《诸王传》《大臣传》、《良吏传》、《止足传》、《儒林传》、《文学传》、《处土传》传》、《诸夷传》、《侯景传》共计12类,其中《止足传》是《梁书》首创的。另外,《梁书》中的《文学传》有2卷,包括了25位南朝梁时期的文人。《梁书》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辞藻的华丽与浮泛,在南朝诸史中是比较优秀的。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南朝陈史书,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一部史书。《陈书》是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遗志,奉唐太宗之命编写而成的。《陈书》的内容主要是取自姚察所写南朝陈史的资料,也融汇了他人所作的史料。《陈书》中包括本纪6卷、列传30卷,共36卷,所记历史自南朝陈霸先建国(公元年)开始,直到隋灭陈(公元年)结束,共计33年。其中,6卷本纪中共记载了南朝陈的5位皇帝,其中陈武帝2卷,其他4帝则是每帝各1卷;30卷列传分为《王子传》、《皇后传》、《宗室传》、《诸臣传》、《儒林传传》、《文学传》、《孝行传》,共计7类。《陈书》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有关南朝陈的历史,但是,书中也存在很多避讳和溢美的言辞,使很多有关历史的记载存在失实之处。《陈书》一书由于内容存在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地方,因此史学界历来对它的评价不高。
《魏书》
《魏书》,纪传体史书,北魏断代史。作者魏收,字伯起,北齐巨鹿人,少能文,才华卓著,先后在北魏、东魏、北齐三朝担任官职。因在北魏、东魏所任官职与文书历史有关,所以,北齐王朝授命他撰写魏史。《魏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
《魏书》记述了北魏拓跋氏兴起的历程,是中国历代“正史”中第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具有开创意义。《魏书》还新增了《官氏志》、《释老志》两篇,说明作者在自觉地反映历史的时代特点。后人评价此书说,“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这是比较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