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谢朓,字玄晖,因为当过安徽的宣州太守,所以又称谢宣城。他姓谢,敏感一点的人就会想到东晋的王、谢大家族,是的,谢朓也是出自这样的世家大族,谢灵运就是他的长辈;再加上谢朓也是山水诗的名家,所以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朓被称为“小谢”。这大小之分,一个是指年龄辈分,谢朓是谢灵运的侄子,小了一辈;但也多少有一点成就上的高下之别,一般认为,“小谢”谢朓的创作成果略逊一筹,谢灵运名气又响亮得多,于是谢朓就被称为“小谢”。
但其实,小谢可一点儿也不小,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并不亚于谢灵运。谢朓所活跃的永明时期在历史中并不是那么地突出,但这时所开创的“永明体”,却革新了诗歌的声韵格调,逐渐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律诗。《南齐书·陆厥传》中就说道:“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也就是说,“永明体”的出现促使近体诗走向成熟,所以,吴淇《选诗定论》将它称作“古诗与唐诗中间一大关键”。谢朓作为“永明体”的开创者之一,其才能和作用也不可谓不大。
除此之外,你可知道诗仙李白最崇拜的古代诗人是谁?那就是谢朓。谢朓竟然是大诗人李白最佩服的一个诗人,可是算一算我们周围的人,不知道李白的人恐怕没几个,可听过谢朓的人就少了,而那样如雷贯耳的诗仙居然崇拜一个没多大名气的小谢,这可跌破了许多人的眼镜。
然而事实正是如此。李白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却对谢朓情有独钟,对他津津乐道。从统计数字来看,李白单单在诗歌里提到谢朓的次数,就有十二次之多!而且每提到一次,就是一次莫大的褒扬,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李白对谢朓的热爱,后来的人也都注意到了,例如清朝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三云:
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第一句说李白这个狂傲的诗人才气纵横,横扫天下九州,对于六朝诗可是睥睨不屑、嗤之以鼻,但他却一生都谦逊地向谢朓低头臣服,这可是大大出人意表的奇迹。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云: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来到了金陵,这可是六朝金粉的繁华仙境。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城里吹起了凉风,李白独自登上城西的高楼,在月光下登高望远。一般来说,登高望远会产生的心情大都有两种,一种是远望当归,反映出游子他乡的心绪;一种是范围大一点的,怀念远方的亲友。但李白却非常不同,他“独上高楼望吴越”,吴越是长江下游的区域,他远眺到了“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景色。这两句中所描写的,是非常细致的意象:天上的白云投映在水面上,云彩飘移、水浪涌动,仿佛摇晃着这空明清朗的城市,而夜晚的露水逐渐在叶片的边缘凝结成形,好像低垂着白色的珍珠,映着皎洁的秋月光滴落。这是多么纤细、多么精微的洞察力!
现在问题来了,李白为什么不思乡、不想念亲友,反倒写起这些细致的景物来了呢?原来他的心另有所属,遥想的是超越现实之外的历史豪杰。他“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一个人在月色中徘徊沉吟,良久不归,心里感叹着自古以来,能够精神相接、心灵相通的大灵魂是多么稀少,即使登高望远、穷尽了千里之目,所能见到的还是寥寥无几。这其实有一点陈子昂所说“前不见古人”的意味。写到这里,李白应该感慨寂寞了吧?陈子昂不就因此“独怆然而涕下”吗?连苏东坡都深深悲叹着“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因此,在这金陵城西楼上沉吟徘徊的李白,应该也会寂寞到一种萧瑟无边吧。
但是,李白突然笔锋一转,心境也随之一变,整首诗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转,因为远方出现了一颗熠熠发光的恒星,那就是谢朓!李白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原来,在古往今来的苍凉时空里,还有一个谢玄晖,也就是谢朓,他是值得让人一直怀念的。那谢朓不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的萧瑟里,一个让他减轻了寂寞的知音吗?于是,一想到谢朓,李白的寂寞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还一瞬间充满了喜悦。“解道澄江净如练”,“解道”是“会说”“能够讲”的意思,而他能背出来的“澄江净如练”这五个字,就是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一句诗,比喻清澄不染的江流洁净得就像一条白色的练布那么柔细美丽,纯白无瑕!
但是,谢朓的诗句不少,为什么李白单单挑这一句来表示他对谢朓的推崇呢?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李白这时登高望向吴越,所看到的就是长江“白云映水”的景色,也正是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眼中的风光,因此古今的空间叠映在一起,李白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一句诗,并且特别说明他还能吟诵。
你可能又会觉得奇怪了,能背诵一句诗,有什么好得意的?李白竟然雀跃得像个小孩子一样,很骄傲地炫耀说,他能诵读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
确实,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一大谜团。不过,只要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想一想,就会注意到:李白并非平庸之辈,他既然是第一流的大诗人,必定拥有非常好的审美能力,因此,一定看到了我们现代人不容易看到的特殊优点。而谢朓所拥有的那个超乎寻常的优点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以一种极端纤细的功力,捕捉、刻画了细致微妙地变化着的自然景象,以及随着时光逐渐消逝的瞬间的景致。
既然是极端纤细的景象,那就不容易察觉,要很有洞察力、极其细致敏锐,还要有对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喜爱,才能那样深深地注目,并且将其微妙地表现出来。而李白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两句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不愧是一个大诗人!但是,李白这两句诗并非只是在自我表现而已,他是在发扬谢朓的精神,把从谢老师那里学到的本事给发扬光大,这就等于是对老师最大的赞美!
确实,李白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两句诗很有谢朓的风格,尤其是洁白的露水逐渐成形,在树叶的下缘低垂着,越来越浑圆,也越来越沉重,最后终于因为负荷不了这个重量,就滴落下来,其间还折射着秋月的光芒,有如一颗闪亮的珍珠!难怪后来的白居易《暮江吟》索性比喻说:“露似珍珠月似弓。”你想想看,露珠多么细小,怯怯地附着在枝叶之间,又隐蔽在夜色里,本来就很容易被忽略;而形成露珠的过程又是那么缓慢,几乎是不知不觉,所以没什么人有耐心去注意它。但李白却留意到了,还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月光,这是多么细腻入微的一双眼睛,谁说李白只能写“白发三千丈”“海水直下万里深”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
可见,李白也拥有博大精深的心胸,谦虚地向前辈学习,谢朓就是他最佩服的导师。而谢朓的“澄江净如练”,前面的那一句“余霞散成绮”,也同样是非常细腻的眼光,表现出清丽脱俗的大自然。谢朓注意到,黄昏,夜色越来越深,太阳已经下山了,残留着剩余的霞光,散布在天边,就像一片五彩斑斓、精美华丽的绮罗一样。试想:天边缤纷的绮罗和大地纯洁的白练,彼此相衬、互相对照,那色泽是多么地亮眼,却又多么纯净无瑕!
我们可以注意到,“余霞散成绮”这一幕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景色,那真是李商隐所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尤其是谢朓用了一个“余”字,显示下山的太阳已经告别天空,接下来的回光返照也很快地就会消逝,这个“余”字很精确地表达出那一种所剩无几的短暂,诗人的选字是非常精确而又传神的。
不只如此,“余”字是谢朓很喜欢用的形容词,在他现存全部的二百多首诗歌里,一共有十七个用例,可见谢朓特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