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的是一些圣君、明君、仁君这些对古代社会有贡献和对后世有正面且深远影响的皇帝。
这期咱们讲讲大众熟知的,历史上被写进书里,口口相传的,或者是令人大吃一惊的那些庸君、昏君、暴君。
庸君
庸君可以理解为,碌碌无为的,在位平平无奇的,过日子的那种皇帝。
你说他是贬义词呢,这个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没出息嘛。
你说他是褒义词呢,也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在里面。
其实,庸君得分两种情况来鉴定。
如果是属于在和平时期的继任皇帝,那么他们的理解含义就是平君。
为什么呢?在和平时期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候当皇帝的,能改革能开创的措施你的前任们基本上也都做完了。
剩下的就算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你也想不到。
同时你还缺了那种开国之君自带的主角光环或者那虚无缥缈的气运加身。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不就是只剩下守着家好好过日子了么。
这类皇帝在历史上很多很多,在那些王朝中掐头去尾,再排开那些对当时或者后世有正面、深远影响的皇帝,剩余的可以说都算。
所以大军认为,庸君在和平时期的定义其实就是平君,既没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又没有祸害千年的举动,他们是属于为一个王朝承上启下的守成之君。
那么战乱时期或者动荡时期的庸君呢?
这个更加不好鉴别,但是通常大部分可以指向那种昏君、亡国之君。
亡国之君有很多,所造成的亡国的因素也不完全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所以这里面得区分一下,从百姓和整个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看,到底是大势所趋还是纯粹因为皇帝的原因。
明思宗朱由检。
他是大明王朝第十六任皇帝。
他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严以律己,未曾懈怠。
他是一个好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为是一个文科生硬着头去要去做理科生的专业工作,还自以为是。
后世的我们常常说,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崇祯这个亡国之君。
不过他是没办法,自己哥哥死了,没儿子继承皇位才轮到的他,而且他还是在世的唯一一个皇室嫡系。
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赶鸭子上架。
但是,大明亡国,他有一半的责任。
1.杀魏忠贤他选错了时机。
这里不是在洗魏忠贤,魏忠贤也不是好人,他确实该杀。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你要学会放心去用忠臣、能臣,同时你还得学会如何适当地去用奸臣、小人。
崇祯第一步就弄错了,他在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弄死了魏忠贤。
都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其实你得这么理解。天启意志不毁,大明永远存在。
他魏忠贤是个太监,伺候皇帝的太监。
很多时候,太监的权力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皇帝。
他们是皇帝的眼睛,也是皇帝手中的刀。
皇帝能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代劳。
皇帝不好做,不能做却必须做的事情,他们都能做。
魏忠贤其实就是天启皇帝手中的刀,他代表着天启的意志,对内打击党争分子,减少内斗消耗。
同时增加商税,充盈国库。
对外发展军备,积极迎战。
啥?他魏忠贤不就是最大的阉党头号分子嘛?他算哪门子的打击党争分子,他自己都是党争分子啊?
各位不要理解错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党争是什么。
党争就是结党营私,行党同伐异之举。
指的是同一个阶级的人因为不同的理念或者不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一个个党派。
比如,大家熟知的东林党,明末最大的党派。
还有以地域区分的浙党、楚党等其余小一点的党派。
他们同为朝臣,为各自党派的利益去攻击、去夺取别的党派的利益以求壮大自身。
但是蛋糕就这么大,夺过来夺过去都在他们士大夫阶级手里。
这叫党同伐异,这叫党争。
而以魏忠贤为主的阉党呢?他们为什么不属于党争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魏忠贤是代表皇帝的,他代表着皇权。
魏忠贤的利益诉求其实就是代表着皇帝的利益,或者说是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利益。
他不属于士大夫阶级,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根本就不一样。
换句话来说,阉党和东林党其实就是以皇权压制臣权,从而彻底拿到统治权的一个体现。
虽然说阉党里面也有那些臣子,但是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大方向绝对不会错。
要不然的话,天启皇帝可能就会让李忠贤或者陈忠贤上了,他魏忠贤不行又不是非他不可,大明内宫聪明的太监多的是!
而崇祯皇帝最愚蠢的就是干掉了魏忠贤,这样下去就是直接解放了东林党和其他以士大夫阶级为主的党派,臣权又一次的压过了皇权,崇祯彻底地被牵着鼻子在走,再无翻身之路。
2.崇祯根本就不适合当皇帝。
这不是危言耸听,当皇帝真的要天赋的。
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原因。
在一个你不擅长的领域,哪怕你就是累到死,可能还没人家一天或者一次的收获大。
后续种种迹象表明,他真的不适合当皇帝。
有人会说他尽力了,这个得承认。但是尽力了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
就算你杀了魏忠贤,难道你不会再去扶植一个王承恩出来吗?魏忠贤是他哥哥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来的,你崇祯在位足足有四个四年之多!
还有,在裁撤了锦衣卫和东厂之后,崇祯其实是已经发现了不对劲的。
他越勤于政事,边关就越烂,治内流民就越来越多。
但是这一切他不知道啊,东林党们正美滋滋地享受成果呢,又有哪个傻子会主动去告诉皇帝实情?
而你又把锦衣卫和东厂这个作为皇帝的眼睛的机构拔除了,你上哪去知道实情去?
只是后来局势越来越烂,东林党人实在是遮掩不住了,这才让他崇祯发现了蛛丝马迹。
这才有了后来崇祯的多疑,他开始觉得所有臣子都不可信了,内阁首辅换了一茬又一茬,边关将领砍了一个又一个,可依然于事无补。
因为从根本上,崇祯就没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他不管怎么换内阁都没用,因为当时的大明,他不解决党争的根源性的问题,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越来越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总结一点,崇祯皇帝可以说是庸君的守门员,差一步,就是昏君。
他用十七年的时间证明了,什么叫做没有那个能力,别硬上。
昏君
这个就比庸君好认得多了。
昏君是指在任上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作为,反而是拖了国家后腿,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惨重损失的皇帝。
这里也有几个典型。
1.秦二世胡亥。
他用自身证明了,原来皇位还可以通过残害兄弟去夺取。
这就给了后世那些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非太子的人物们树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他是和李斯、赵高通过谋划沙丘事变当上皇帝的。当上皇帝后,他就开始一心享乐,将朝政事务都交给了赵高,而且他非常糊涂,听从赵高的建议,杀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丞相李斯等人,他还处处被赵高玩弄,赵高在他面前,还将一只鹿说成了马,这就是著名的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由来。
胡亥还是个非常残暴、荒唐的人,他为了享乐,徭役百姓,再加上赵高等奸佞的祸害,这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在他手上二世而亡,胡亥也被赵高所杀。
2.晋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自身没有犯多大的错误,他本是智力低下的人,治理不好国家,但司马炎却错误地将皇位传给了他。司马衷当皇帝期间,由于智力低下,权力落在了贾南风手中,她做了一系列恶事,最后导致她被藩王所杀,随后由于权力失控,引发了八王之乱,以及让周边有可乘之机,导致出现了五胡乱华,这给中原百姓造成了沉重灾难。同时,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也走向了灭亡。
3.宋徽宗。
宋徽宗是个艺术大家,在书画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极度失败,他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没少祸国殃民,宋徽宗自身还通过让人进献“花石纲”,压榨百姓,面对金人,他一味的胆怯求和,出卖了不少国家利益,最终还被金人打进东京,北宋灭亡,他也成了俘虏。
被认定为暴君的武则天暴君
字面意思就是不讲法制治国,不讲道义,残暴专政,滥杀无辜,是指专横跋扈的国家统治者的暴君。
中国历史上的臭名昭著的暴君有:三国时东吴的孙皓;十六国时期前秦越厉王苻生;南朝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和后废帝刘昱;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北齐高洋,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辽穆宗耶律璟,金海陵王完颜亮等。
上述皇帝都很完美地符合了这一特征。
但是历史上还有个让人觉得有很大争议的君主。
那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也同样被后世称为暴君。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隋炀帝,这个二世而亡的所谓暴君,杨广。
首先,理解一个暴君的含义,就是指专政,做任何不人道以及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的皇帝。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专政。
也可以理解为是独裁,或者是乾纲独断。
这代表着这个皇帝是属于皇权高度集中的存在。
他的话,他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违抗,并且立即执行。
这是许多皇帝终其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宋仁宗赵祯。
如果当时他们是乾纲独断的存在的话,我相信至少没有那么多的人敢去谏这个皇帝的言的。
借用一句后世说的话就是,真把老虎当成猫了?
杨广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他甚至比他爹隋文帝杨坚还专制。
但是,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暴君。
他的暴,专门针对于门阀贵族阶级。
他没有触动国家的利益。
他也没有为了一己私利去剥削百姓享乐。
更没有无缘无故地去伤害百姓。
不信?大军用举个例子来证明给大家看看。
修大运河,造豪华楼船,造草原上可以行走的宫殿。
这都出自于宇文阀的一个墨家子弟宇文恺之手。
同时,隋朝当时的都城,大兴城,也就是后来那个米宽的朱雀大街所在的长安城,也是他的杰作,并且,人家就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从无到有!
杨广登基时,充分地演示了什么叫做富二代!
他爹给他留了一座真正的金山,所储藏的粮食可以供当时隋朝的子民吃个几十年不成问题。
他杨广在父母面前当了这么久的乖孩子,有朝一日登基称帝了,那就像是一个憋屈了很久的富二代得到了老爹留下的遗产,自然是怎么炫富怎么来了。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大运河。
从洛阳出发,南下修到扬州。北上修到河北涿州一带。
并且在修通之后,又不顾所有人反对,造了一艘超级庞大的木制楼船,把文武百官以及皇宫内眷全部都拉上,跟着他一起下扬州炫富!
并且这还不过瘾,他北上草原,又命宇文恺造了一座可以在草原行走的宫殿,规模比那个都城里的小不了多少,这一次他又是拉上所有人,把当时的东突厥启民可汗吓得冷汗直流,瑟瑟发抖!
这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
有几个皇帝敢这么做?
但偏偏他杨广就敢这么去做。
但是,后果是什么呢?
是不是真的跟大家知道的一样,征召民夫过多死人过多呢?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他征召的那些民夫,有绝大一部分都来自关陇门阀的隐藏人口。
并且,他还给了钱,给足了工钱!!!!
还有,他征召的民夫越多,门阀越高兴。人多了,分摊下来的工作量就少了,死人也就大大的减少了,同时拿工钱的也多了,民夫们也高兴了,这算哪门子的苛政暴政呢?
为什么杨广会跟门阀联合?
其实他们的利益诉求基本一样。
杨广之前在扬州待过一段时间,他曾亲身感受过江南地区的富庶程度,那比关中是好太多了。
所以杨广一登基,就马不停蹄地修大运河,连通洛阳与扬州,使得南北地区之间的贸易速度大大加快,贸易次数也逐渐增多。这买卖多了,他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收取商税了,这是他其中一个目的。
而关陇门阀们呢?他们也不是傻子,他们也觉得关中一个地方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所以他们同样也想把手伸到南方去,赚取丰厚的利润!
所以就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发力修筑大运河!
期间杨广还忽悠那些门阀们,从洛阳又修了一条大运河直达河北,美其名曰,齐鲁之地自古以来也是粮仓啊,把门阀们骗得团团转!
而他治下真正死人的地方,就是在三度征伐高丽之上。
一次就是万兵卒和民夫,并且还打输了,一输就死了差不多一半人。
同样,也是关陇门阀出的人。
他们就是自己作死,帮助杨广修北边的大运河不说,自己这边还搭进去这么多人,结果人家反手就是利用这条运河抽人去打仗的,几乎把他们老底都快打空了。
杨广呢?他输了无所谓,反正他又不心疼,又不是他的人。
所以,这一点,就被后世有心人无限放大,认为杨广就是个暴君,残暴不仁,滥用民力,征伐高丽死伤无数,百姓民不聊生。
客观的说,确实是死了这么多人,也确确实实是杨广造成的。
但是这跟普通百姓有个屁的关系,那都是之前这两父子没有清查出来的门阀隐藏的人口,是黑户,税都收不上一分的,怎么着他杨广都不在乎,不心疼。
而导致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呢,他是以整个贵族门阀为敌人。试图用他自己的办法,去彻底打破这种垄断状态,使治下的底层百姓,能够拥有上升阶层的通道和希望,从而彻底地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但是很不巧,他失败了,他还是低估了贵族门阀的实力和险恶,最终饮恨收场,彻底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