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错用称呼闹笑

汉字的发展,由简入繁,又删繁就简。到了如今,很多人对于汉字的本义已经弄不清,所以闹了不少错用汉字的笑话。比如尊称与谦称的用法,不少人容易混淆。令尊是用来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严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家母、家慈则用来谦称自己的母亲。

当然,现代很多人已经不兴这些“繁文缛节”。提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直接说“我爸”、“我妈”;称呼对方的父亲、母亲,为了套近乎甚至叫“咱叔”、“咱阿姨”。咋听之下,似乎没什么毛病;可是深究起来,称呼对方父亲为“咱叔”,可不是逼着对方管自己父亲叫叔叔吗?甚有冒犯之意。

为什么要辨析汉字的用法呢?这不是当代孔乙己,更不是迂腐之举。汉字文化需要传承,汉字的辨析,是做一点知识的普及,让大家了解汉字演化背后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曾经看到一个街头采访,记者拿着话筒随机问路人:“巴山夜雨涨秋池”的下一句是什么?十个人九个摇头说“不知道”。最后还是一个小学生把这首诗完整地背诵并解析了一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课文里学过,在油盐酱醋中泡几年,怎么就把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呢?

我们今天,正好给大家来讲一讲两个关于老师的称谓——“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虽然现代人不讲究,但是在古代要是用错了这两个词,十之八九是要掉饭碗的,说不定还要挨一顿毒打。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师傅”与“师父”的区别在哪里。走在大街上,遇到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但凡有点头秃或将军肚,开口则言必称“shifu”。到底是“师父”还是“师傅”?自己也分不清,反正不用写出来。

“师傅”二字如何理解?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师傅”要比“师父”出现得早。“师傅”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有两种读音。其音不同,其义有别。其一读音为“shīfù”,更加接近于古义。战国时期的著作《榖梁传》昭公十九年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年龄到了8岁的儿童,如果不送到学校中跟从老师学习,就是做父亲的罪过。这和《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的主张一样。由此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就尊称教授学问的老师为师傅。

《战国策》也有记载,秦庄襄王子楚幼年在赵国做人质,卫国商人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拿出六百金贿赂守城的官吏,帮助子楚逃回秦国。秦昭襄王令子楚诵读诗书,子楚回答:“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

什么意思呢?子楚说:我小时候被抛弃流落在外,没有老师教我学习诗书,不会诵读。

师傅最初的本义,是指老师。但是到了秦汉之后,逐渐演变为专指帝王的老师。《汉书·疏广传》中有记载:“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翻译过来,父亲和儿子都做了帝王的老师,朝廷以此嘉奖。到了后来,“帝王之师”随着朝代更迭慢慢成为一种名义性质的官衔,诸如太师、太傅、少傅、等,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

从西汉一直到宋朝,及至明清时期,“师傅”往往与皇家有关,不是帝王之师,就是显赫官衔。“身为师傅,贵极人臣。”一个人要是做到了师傅,就享有了尊贵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从南宋后期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平民化,普通老百姓中传授知识的老师,也能享此尊称;而对于一些僧人、道人、老人等,也可以用“师傅”来尊称。随着师傅一词在民间的普及,到了清朝后期,师傅则演变出另一层意思,用于指一些从事工商、喜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我们今天所说的“工人师傅”,则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工人之间平等化的称呼。在今天,任何从事某些手工技艺的人都可以称为师傅;而某些年长之人,也可以用师傅。普通用法读音有所不同,比如“老师傅”中读音为“shīfū”。

“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

“师父”读音为“shīfu”,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第一种为本义,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老师;第二种为延伸义,可以用来尊称和尚、尼姑、道士等,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小沙弥通常称之为“小师父”。

“师父”的说法比“师傅”出现得比较晚。唐朝“十八学士”之一的姚思廉主持编撰的《梁书》中记载,南梁武帝的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这里的“师父”,其实与早期的“师傅”之义并没有区别。

唐宋时期“师父”与“师傅”的意思一致,泛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老师。在宋朝编撰成书的《文苑英华》中也有“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的说法。

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师父”开始用来指代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比如伶人乐工、杂耍幻术演员等。到了元明清时期,“师父”又用来表示对和尚、尼姑、道士等出家之人的尊称。

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的说法;而成书于明朝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就有很多对僧人、道士称为“师父”的用法。

清朝末期到今天,“师父”又逐渐用来指代武术、戏曲、表演、手工艺等传艺性质比较浓厚的行业,对手艺人的尊称。尤其是清末民初,手工业中学徒制兴起,徒弟从少年时代起就需要到师父家中学习手艺,师父负责徒弟的培养、教育等。师徒之间,又多了一层浓厚的情感关系。久而久之,“师”与“父”逐渐等同,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在很多武侠小说中,授业者无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师父”。

如果师父传你手艺,供你饭吃,让你得以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则必须“以父事之”。古人尊师重道,提出“天地君亲师”的主张,也就是说,老师是与父母一样必须尊重的人。

所以,“师父”和“师傅”,虽然口语上很难区分出来,但是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日常使用中,可不要错用了称呼,让人看了笑话。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