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专题赵灿鹏谈梁书的编纂点校

(赵灿鹏像章静绘)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赵灿鹏教授,先后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曾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古籍专业委员、国际图联(IFLA)家谱与地方史专业执行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古文献学研究,著有《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梁书诸夷传异文比勘》,及《苦榴花馆杂记》《五代两宋监本考》等古籍整理著作。作为点校本《梁书》的修订负责人,在修订本《梁书》出版之际,他向《上海书评》介绍了编纂、点校与修订的一些情况。

《梁书》的修撰很特别,是由姚察、姚思廉父子历经四朝(梁、陈、隋、唐)完成的,您能先简单介绍一下修撰过程吗?

赵灿鹏:

姚思廉的《梁书》《陈书》,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的情形相似,都是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同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佳话。姚察(-)于梁朝末年开始参与梁朝国史的修撰,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时他还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陈宣帝太建末年,姚察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知撰梁史事”,陈后主时又“领著作”,负责编撰梁史和陈史。入隋以后,姚察奉隋文帝之命编撰梁、陈二代之史,期间曾经进呈部分篇卷。这两部史书没有写完,姚察就去世了,临终之时,命子思廉续成其书。姚思廉上表陈述父亲的遗愿,隋炀帝下诏许其续撰二史,但迄于隋末,续修史书的工作仍然没有做完。唐朝初年,唐高祖命中令书萧瑀等人修撰前朝史,梁史由崔善为等负责,姚思廉参与修陈史,但这次修史活动并不成功,历经数年不就而罢。唐太宗贞观二年(),姚思廉再次奉诏撰修梁、陈二史。到了贞观十年正月,房玄龄、魏徵、姚思廉等撰成周、隋、梁、陈、齐五代史,进奏朝廷。这时姚思廉的年纪已经很大(有的学者说是八十岁),在《梁书》《陈书》写成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父子《梁书》的修撰,一般认为开始于陈太建末年,前后历经五十多年。如果从梁朝末年姚察参与国史撰写算起,通计有八十多年。总而言之,其成书过程比较曲折。

《梁书》《陈书》的修撰时间如此长久,其中原由,前人论著偶有涉及,有的看法很有启发性。比如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北辰师,在他的博士论文《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中,认为这是姚氏父子亲历梁、陈、隋、唐四代更替(以及姚氏家族分处于南、北朝的因素),历史书写多有忌讳、受到诸多方面牵掣的缘故。这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在姚察身后,姚思廉未能专心从事于梁、陈二史的修撰,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姚思廉在隋炀帝时参与修纂《区宇图志》,唐贞观年间撰写国史纪传三十卷,又参与编撰类书《文思博要》。这些工作是与修撰梁、陈二史同时进行的,《区宇图志》几百卷,《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都是大书,花费时间精力必然甚多。

梁朝短短五十六年,梁武帝一人就在位四十八年,仿佛一朝一帝,这对《梁书》修撰的体例有影响吗?

赵灿鹏:

其实五十六年并不短。南朝宋五十九年,传了八个皇帝;齐二十四年,传七帝;梁五十六年,传四帝;陈三十三年,传五帝。梁的年祚仅次于宋,比齐、陈二代长很多。如你所说,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也很突出,是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与明朝的万历皇帝并列排名第四,仅次于康熙、乾隆和汉武帝;在明代以前,则一直保持第二名的记录,仅次于汉武帝。不过这一点对《梁书》的修撰体例,似乎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我们至多说是,《梁书》本纪六卷,《武帝纪》有上、中、下三卷,篇幅大些,仅此而已。

当然,在梁武帝的心目中,在叛将侯景攻破建康城的那个时刻,他已经有了萧家天下丧亡的预感,“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卷二九《邵陵王纶传》)。严格来说,这个预感与历史的演化并不完全对应,毕竟在梁武帝身后,又传了三帝。梁简文帝是侯景胁迫下的傀儡皇帝,姑置不论;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从当时人的观念来看,几乎是再造国家,如果他的性格行事不是那么诡异的话,本来作为中兴之主,是有可能使梁祚绵延下去的。

姚察曾仕于梁,姚思廉还在《陈书》中给父亲立传,也是当代人写当代史,这一因素对《梁书》的修撰有怎样的影响?

赵灿鹏:

这很重要。在写修订前言的时候,景蜀慧师特别提醒我要注意这一点。《梁书》虽然成书于唐初,但姚察先后在梁、陈二代为官,并且进入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场域,除了自身经历并从亲友交游处了解掌握许多一手资料外,也有机会接触到皇室所藏的史书档案,因此书中对萧梁一代的制度、行政和朝廷人事,记述颇为准确,其史学价值未可低估。

姚思廉在《陈书》中为父亲写了一篇佳传,篇幅较长,是《陈书》中字数较多的一篇传记。但是这种方式,不太合乎史家传统的做法。比如《史记》《汉书》(《宋书》《魏书》《北史》也是如此),书末都有一篇序传,详细叙述作者家世、祖先生平仕宦、学术渊源及著述义例等内容。唐贞观年间修撰周、隋、梁、陈、齐五代史时,《梁书》《陈书》已经有比较明显的官修史书特徵,恐怕不能遵循《史》《汉》以降通行的惯例。《陈书》中设立《姚察传》,这算是史书的一种变体。

唐太宗曾亲自撰写《晋书》的几篇史论,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也是在他的命令下同时开始修撰的,唐太宗有深度参与过《梁书》修撰吗?

赵灿鹏:

这个问题有点新奇,我可能回答不好,还需要做些专门的研究。唐太宗没有为《梁书》写过专门的文字,从表面上看来,《梁书》的内容与唐太宗没有直接的关系。情况有些类似,是《梁书》六卷本纪之后,有监修官魏徵总括梁朝兴亡教训的一篇论赞。这有可能体现了唐太宗的一部分想法。

唐太宗为《晋书》写了四篇史论,其中一篇是《王義之传》。那是他极为欣赏甚至崇拜“书圣”王羲之的缘故。梁代的王志、萧子云都是著名书法家,王志在当时就有“书圣”之称,萧子云名播海外。但唐太宗一定觉得他们与王羲之不能相比,所以在《王羲之传》的传论中写了一段有些刻薄的话:“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筯;穷万榖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

有一个相关的学术观点,值得稍作介绍。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学者赵以武先生,写过一部著作《阴铿与近体诗》。书中考察陈代诗人阴铿家世,对《梁书·阴子春传》作了细致的研究,指出这篇传记存在曲笔讳饰的原由,或许与唐太宗的阴妃有关。此说可供参考。

在“二十四史”中,《梁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赵灿鹏:

我是猜测,没有经过准确的调查,“二十四史”受到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