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朝士族婚姻的另类逻辑嫁女不嫁姓吴

《礼记·昏义》有言:“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从来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爱之事,特别是对古代的一些世家大族来说,姻亲是一项重要的人脉资源,是结为利益共同体的隐形邀约,是家族荣耀延续的重要保障。

南朝时期,门第观念发展到顶峰,嫁娶双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都在考量范围之内。这一婚姻制度下,士族们选择和皇室以及同等级的士族联姻,普通百姓和江东吴姓则进了他们的黑名单。

那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如此具有针对性的禁婚制度呢?甚至传出“嫁女不嫁姓吴的”这一说法。

一、侨吴不婚的芥蒂

1、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所谓侨吴不婚,是指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之间鲜有联姻的现象。

侨姓,是指西晋末年从北方南渡至江东的士族集团,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吴姓则指江东地区原有的士族集团,如吴郡顾氏、吴郡朱氏等。

尽管两方同为高门士族,但地位上还是略有差别。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写道:“南渡之北人十九系高门,江南土著虽有朱、张、顾、陆,向不逮侨姓甲族之多。同为高门,侨姓复在吴姓之上。”

这种地位上的高低主要是来自于侨姓士族的刻意打压。从东晋开始,与天子一起南迁的侨姓士族就更受皇帝信赖,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吴姓士族则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及至南朝,这一重北轻南的政治局面依旧没有任何改善。《南史》列传中记载了个人,其中籍贯南方的有人,北方的有人。政治上的对立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姻亲选择。

在推崇门第婚姻的南朝,侨姓自然不会选择政治地位不如自己的吴姓作为联姻对象,而吴姓也是不愿与政敌通婚的。《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一书记录整个南朝时期侨吴通婚不过九例。

2、经济利益的争夺

如果说南方政权的建立与更迭一直是侨姓士族主导的,那么江南富庶的土地原本都是属于吴姓的,侨姓士族是妥妥的入侵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侨姓士族在异乡站稳了脚跟,需要更多的土地繁衍生息。

凭借政治地位的优势,以王氏为首的侨姓士族开始肆无忌惮地与吴姓大族争夺土地和劳动力。如《晋书》记载渤海刁协的财富:“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固吝山泽,为京口之蠹。”

经济利益是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斗争。对于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土地,谁也不愿割舍,如此大的隔阂注定了他们之间无法结成通家之好。

3、风俗习惯的差异

侨姓士族来自北方,吴姓士族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两者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刚刚来到江南时,为了拉拢吴姓大族,琅琊王氏的王导曾请婚于吴姓士族陆玩,却遭到了拒绝。

《晋书》载:“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

有需求时双方尚不能化干戈为玉帛。那么等到南朝时期,侨姓士族已经完全掌控江南局面,双方不睦时间已久,更不会委屈自己去迎合对方的风俗习惯了。

二、不同阶级不婚的歧视

1、士庶之间的高低贵贱

如果说侨吴不婚更多的源于怨怼与冲突,那么士庶不婚则是因为阶级的不同。正如《南史·王球传》所言:“士、庶区别,国之章也。”社会上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按高低贵贱进行了等级划分。

《颜氏家训·寒素论》有言:“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如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与之为伍。”对庶族的歧视与偏见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为突出的便是士庶不婚。

《奏弹王源》中记载了南齐永明八年,东海士族王源为了五万钱的聘金,把女儿嫁给了富阳庶族满璋之。当时的御史中丞沈约听闻此事后,立马上奏弹劾王源。

奏本中写道:“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岂有六卿之胄,纳女于管库之人……蔑祖辱亲,於事为甚。此风弗翦,其源遂开……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王源所居之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

在士庶不婚的大环境下,尽管王源已经成为了落魄士族,却依旧不是富户的庶族满氏可以配得上的。选择与满氏结亲的王源是辱蔑祖宗、自甘堕落之人,受到了免官和禁锢终身的处罚。

士庶有别的等级区分不止影响一代人,它还具有明显的遗传学。门阀士族靠着对权力的垄断及对土地的占有,几代子孙都处于金字塔顶端。而寒门庶族就算做官,也只能从末流的小官做起,且升迁极为缓慢。

久而久之,士族们产生了强大的优越感,就算日后家道中落,思想上依旧保持着很深的门第观念。使得士族自矜于门户,不愿与庶族联姻,并将其认为是一种耻辱。

《陈书》记载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兄弟三人跟随母亲到舅舅家生活。当地有个庶族土豪想把女儿借给他,陪嫁数万之资,元规的母亲有些心动,王元规哭着对母亲说:“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

王元规的意思是说咱们家虽然现在落难了,但如果和庶族通婚,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一番话是明晃晃的阶级歧视,却在当赢得了士族的一致称赞,其母也深受感动,再不提与庶族结亲之事。

2、士族内部的三六九等

同为士族的内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按照家族的发达时间、既往荣耀以及社会地位分为上层、次等和下层士族。不同等级的士族之间也保持着鲜少通婚的惯例。

《梁书》记载了一则典型的因门第成见而拒婚的故事。南梁名臣徐勉先后替儿子求娶了江蓓、江葺兄弟的女儿和王泰的女儿,均遭到拒绝。

尽管徐勉本人的官职高于江氏兄弟和王泰,但从家族方面来说,东海徐氏的地位远低于济阳考城江氏和琅邪临沂王氏。江氏兄弟和王泰自恃门第之优越,鄙视徐勉,拒绝与他结为姻亲。

三、最佳姻亲的选择

1、累世通婚的望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同等级的士族之间相互通婚,强强联合结成党派,一方面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共同抵抗政权更迭带来的风险。对于士族而言,门第婚姻起到了发展势力、垄断权益与维系门第的重要作用。

其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累世通婚中愈加兴旺繁荣。北宋文学家秦观在《王俭论》中写道:“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

凡事有利有弊,严格的门第限制大大局限了士族的择婚对象,出现了门第婚僵化的现象,婚姻圈的狭窄导致了大量的近亲通婚。《宋书》载:“袁湛,少为从外祖谢安所知,以其兄子玄之女妻之。”

2、联姻联亲的皇室

士族尚且需要通过联姻来维持自身社会地位的稳固,皇家更是如此。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南朝,国婚成为了一种笼络世家大族的重要政治手段,包括纳后、尚主及宗室婚三种类型。

南朝的皇室多为次等士族,出身清代赵翼曾言:“江左诸帝,乃出自素族。”建立政权后,皇室积极联姻士族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提高皇室家族的社会地位。

南宋

宋武帝刘裕甚至提出“诸尚公主者,并用世胄,不必皆有才能”。一时间形成了“与国婚者,无问俊庸,皆登显贵”的局面。

据《史料》记载,刘宋一朝前后共有皇后6人,而侨姓望族王氏、谢氏、袁氏三氏就占了4人。南齐、南梁以及南陈的后族也多为高门士族。

据《五朝门第》记载:“琅琊临沂王氏在南朝共有婚姻27宗,其中与南朝皇室间的婚姻就有19宗,占70%多。”

除了上等的侨姓士族外,次等士族和吴姓士族也逐渐纳入了国婚范围。南宋开始,高平檀氏、东莞臧氏等12门次等士族开始出现在国婚当中。南齐、南梁时也一直维持着高门、次门并行的局面。等到了南陈,备受排挤的吴姓士族也加了国婚的行列,国婚门第呈现出多样性。

结束语

婚姻观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时期的社会环境。魏晋南朝时,九品中正制逐渐从先进的选举制度沦为世界大族操作政权的工具,士族门阀群体在这一时期形成,门第婚姻观是门阀制度下的产物。

为了巩固自身的利益和维持血统的纯洁性,他们将婚姻狭隘化,给予各种禁锢加以束缚。尽管南朝离人们已经很久远,各种另类的婚姻逻辑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门第观念却沉淀下来,深刻着影响着中国历代及后世的婚姻观念。

参考文献:

1、《从婚姻论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

2、《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研究》

3、《浅析南朝士族的婚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