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乱上论袁绍对黑山军的分化与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袁绍争雄河朔时,对黑山军的分化控制颇为成功。然而以官渡之败,袁绍许多功绩被有意抹杀,颇有“因人废事”之嫌。

初平四年()袁绍大会宾徒于薄落津,却遭遇邺城叛乱。黑山军于毒等人杀太守栗成,劫持袁绍及部将家属,绍众惶惑,人皆涕泣。

绍既破瓒,引军南到薄洛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英雄记》

注:魏郡邺县,即袁绍治所,老巢所在。

《三国志》对此不见记载,只能从《英雄记》与《后汉书》中略窥一二。

袁绍故事在陈《志》失载颇多,原因不言自明,即刻意回避曹操曾屈居袁绍幕府的敏感往事。

邺城之乱牵涉极广,背后错综复杂。其中多有涉及魏武故事,甚至还揭示了袁、曹二家曾暗通青徐黄巾、交结黑山巨寇的阴暗过往。

而袁绍的平叛过程及后续,又反映了他对黑山叛军内部的分化与打压,以致黑山匪众最终走上截然相异的道路。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①“邺城祸首”于毒

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

邺城之乱的匪首是于毒。

于毒是黑山酋帅,在《后汉书》中以“干毒”形象出现。

黄巾、黑山、白波匪众,自相冠字,名多失考。

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典略》

注:“冠盖”即州郡豪强。

张晟喜乘白马,号“张白骑”。

郭泰信奉太平道,号“郭大贤”

注:大贤即大贤良师,黄巾酋帅常用此号,张角亦自号“大贤”。

褚氏轻矫骠捷,号“飞燕”,即张燕。其张姓源自故主“张牛角”,未知牛角指代何物。

诸贼帅另有“张雷公”、“李大目”、“左髭丈八”、“于羝根”等等。皆以外貌或声音特征得名。

注:“雷公”即大嗓门儿;“髭丈八”即唇上饶须;“羝根”即山羊胡子,指下巴饶须。

于毒之名颇怪异,应是诨名。其初平二年()率军十万入兖州,陷东郡,杀郡守王肱。袁绍遣部将曹操入东郡,击破毒。操遂为袁绍外藩,驻军东武阳。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武帝纪》

曹操讨平于毒,离不开袁绍的武力扶持。

曹操在初平元年()兵败荥阳,全军覆没。赴扬州募兵,又在龙亢县遭遇兵变。“不叛者五百余人”,惶惶如丧家之犬。

还到龙亢,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王沈《魏书》

初平二年()的曹操,不过是无兵无地的“落魄中年”,寄居袁绍麾下。同年袁绍驱逐州牧韩馥,霸占邺县,颇疑曹操戮力其中。

曹操无兵,镇压于毒()的兵源无疑来自袁绍。

注:于毒兵十万,曹操兵五百。若无外力援助、无异羊入虎口。从接受袁绍表奏、也可看出曹操此时的阵营和身份。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袁绍支持曹操,除了曹操是自己少年时代的“奔走之友”,也出于利益角度。

袁绍与曹操皆为豫州出身(曹氏出谯沛,袁绍出汝南),按汉末“三互法”,袁曹二人均无法担任本州牧、守、刺史。为声明自己对领地的所有权,袁绍自领冀州,而曹操则是兖州刺史的备选。

公山(刘岱)为黄巾所杀,(绍)乃以操为兖州刺史。--谢承《后汉书》注解

注:《三国志》和《后汉书》言曹操自领兖州刺史,皆为时讳,其时()曹氏为绍外藩,不可能自领刺史,必为袁绍任免/表奏。

与曹操性质相似者还有山阳太守袁遗(豫州汝南出身),袁绍系扬州刺史,制衡袁术;

袁绍遣袁遗领(扬)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英雄记》

注:袁遗先为袁术所逐,后败死沛国。大概率为陶谦所杀。

又有会稽周喁,袁绍系豫州刺史,制衡术将孙坚。

袁绍遣会稽周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吴录》

注:袁术自领扬州牧和徐州伯,孙坚是袁术任免的豫州刺史。

类似情况(自置牧、守、刺史)在公孙瓒和袁术阵营也很常见。不多展开。

于毒败走东郡。两年后()再度兴起,攻陷邺城,袭袁绍老巢。

可知黑山军中,于毒无疑是抗袁派代表。

②阵营分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黑山军中,除于毒为代表的“抗袁派”,还有陶升为代表的“骑墙派”。

仔细阅读邺城叛乱始末,会惊奇地发现,袁绍被质押的家属,竟被黑山酋帅陶升送回。

(黑山)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踰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英雄记》

注:内黄县,与邺县同属魏郡。

注:陶升在黑山军,自号“平汉将军”。黄巾有“平汉”部,疑即陶升。

陶升因投诚之功,被袁绍表奏为“建义中郎将”。

(袁)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英雄记》

这个职位十分值得玩味。背后反映了两大势力分野。

其一是黑山军内部的势力分野;其二是关中军和关东军的势力分野。

黑山总帅是张燕(即褚飞燕)。

从黑山内部的实际状况(人众百万)看,基本各自为战,张燕不过是黑山联盟的名义首领。而张燕这个总帅,在灵帝朝曾接受汉廷招安,官职恰好是“平难中郎将”。

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张)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魏书八张燕传》

陶升被袁绍表奏的“建义中郎将”,与张燕的“平难中郎将”职级相同,且皆为杂号。无疑是袁绍对黑山内部的分化。

注:曹操后来有样学样,表奏刘璋为振威将军,璋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导致刘瑁“狂疾暴死”。

陶升相当于袁绍拥立的“新任黑山盟主”,与张燕分庭抗礼。

注:陶升的性质与“刘虞之于刘协”类似。

绍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制衡张燕

同时黑山军内部还裹挟进一个奇怪的人,叫壶寿。

这个壶寿身份较特殊,是长安伪政府任命的“冀州刺史”。

袁绍之杀冀州牧壶寿,袁术之杀扬州刺史陈温,李术之杀扬州刺史严象,刘备之杀徐州刺史车胄,比比皆是。天下大乱,互相残杀,纲纪荡然,可哀也已。--《通鉴》

此时袁绍恰恰自领冀州刺史,而袁绍阵营拥立刘虞,不朝献帝。

毫无疑问,壶寿是李傕、郭汜等人在关东地区安插的“人形楔子”,与袁绍系的曹操、袁遗;袁术系的孙贲、吴景;公孙瓒系的严纲、田楷等人是一个作用,都是“申明主权”所用的棋子儿。

注:孙贲,袁术系豫州刺史;吴景,袁术系丹阳太守。

严纲,公孙瓒系冀州刺史;田楷,公孙瓒系青州刺史。

袁术出身豫州,避嫌而不知足,竟自领二州(徐州伯、杨州牧),贪欲逼人。

关中系冀州刺史壶寿,投奔黑山贼,乍看之下颇为怪异,其实也在情理中。

与袁绍做对的黑山总帅张燕,挂着灵帝敕封的“平难中郎将”。而关中军阀拥立的刘协,恰恰是灵帝幼子。

故壶寿完全可以凭此关系(灵帝父子)与黑山军牵线搭桥。

反倒是关东军拥立的刘虞,本皇室支属,昭穆疏远,无法与灵帝系的黑山军攀附关系。故二者视同寇仇。

联系建安元年()曹操上洛,大杀朝臣,亦可窥见端倪。洛阳宫变中,汉廷尚书冯硕,侍中台崇(一作“壶崇”)一并诛死。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

注:“壶”与“台”的繁体写法极为接近,推测“壶崇”为是。

以姓名推断,壶崇与壶寿大概有亲属关系,是曹操-袁绍阵营的死敌。壶崇之死,反映了关东军与关中军势力对抗的外在延续。

以上即“黑山陶升事件”背后暗藏的两大阵营分野。

骑墙派陶升,先随于毒攻陷邺城,囚禁袁绍家属;又携绍家属出奔,改投袁绍。其一系列反常举动,反映了黑山军内部的分裂状况。

这就引出下一个主题,即袁绍阵营对黑山黄巾的拉拢与控制。

③亲袁派

搞革命,就是要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

袁绍对于黑山和黄巾的拉拢分化,是一以贯之、不遗余力的。

注:黑山亦自号黄巾。下文以“黑山”特指黑山黄巾,“黄巾”专指青徐黄巾。

初平三年()青徐黄巾入兖州,先杀任城相郑遂,又杀兖州刺史刘岱。此时屯驻东平国的青徐兵,向北则威慑鲍信(济北),向西则兵胁曹操(东郡),故曹操与鲍信结盟,共抗黄巾。

以上是背景知识,简单提及。

可怪之处,在于青徐黄巾为何要入兖州。

除了这支流浪兵团去年()分兵四出,遭到地方牧守的镇压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徐黄巾想和“黑山兵”会合。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注:入渤海的青徐黄巾遭到公孙兄弟镇压,翌年()西入兖州。

被黄巾杀害的刺史刘岱,从背景推断,完全是曹操和袁绍故意牺牲掉的献祭品。

曹操的治所东郡,本属乔瑁。曹操与乔瑁的从父乔玄私交甚笃;而乔瑁则是袁氏故吏。可以说,东郡太守乔瑁,最早是袁绍插在兖州的楔子,曹操是乔瑁的代替品。

(曹公)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武帝纪》

(袁)绍等又为画策,(何)进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后汉书何进传》

而袁绍阵营的乔瑁,恰恰是被刺史刘岱授意杀害。这也侧面解释了,青徐百万黄巾入兖州,为何袁绍与曹操坐视不救,听任刘岱败死。

注:袁绍曾将家属质于东平,却险些被刘岱送给公孙瓒,事见《魏书十四程昱传》。

兴平二年()袁绍部将臧洪,据东郡叛乱。臧洪写给陈琳的信中,点破当年()的阴谋。

即:袁绍曾勾结黄巾。

独不念(袁绍)黄巾之合从邪

臧洪叛变,求援于黑山军,遭袁绍耻笑;而臧洪则大骂袁绍亦曾与黄巾勾结。

足下(陈琳)讥吾(臧洪)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袁绍)黄巾之合从邪!--《答陈琳书》引自《魏书七臧洪传》

此黄巾无他,唯有初平三年()入兖州的青徐兵。

臧洪甚至隐晦地说出“散三年之蓄”,将时间直接倒推回了敏感的初平三年。

况仆(我臧洪)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魏书七臧洪传》

注:金城指东郡。

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何王沈《魏书》和《三国志》对袁绍记载颇多散佚,且对曹操的兴家关键节点()如此避讳。

袁曹联军,确实曾经勾结黄巾,大耍鬼蜮伎俩。这些秽史是断断不能修入国史的。

还有另一种解释。说臧洪是一语双关。“黄巾”不仅指代青徐黄巾,也指代黑山黄巾。因为黑山兵亦有黄巾之号。

袁绍对黑山酋帅是且拉且打的态度。

对张燕、于毒等顽固分子,大力绞杀;对于陶升等“心存善意”的中间派,则大加利用;甚至还有被袁绍完全策反的“革命分子”,比如眭固。

注:眭固,小字白兔,黑山酋帅之一。颇疑眭固本字元进,但与其卒年记载冲突。

建安五年()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所杀,黑山眭固又杀杨丑,据野王县以响应袁绍。此时曹袁大战一触即发,曹操袭杀眭固,进屯河内,与袁绍翻脸。

(张杨)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魏书八张杨传》

眭固记载不多,不过看他响应袁绍号召,甚至将兵欲北合绍;可知其被袁绍完全策反。而此时黑山主力尚在,同年()张燕还曾遣兵支援公孙瓒。黑山主力在建安十年()才率众降曹。

可见袁绍对黑山诸帅的拉拢分化,是一以贯之的长期政策,且颇有成果。

袁绍作为河朔霸主,虽然性格猜忌寡断、阵营矛盾丛生;但同时也具备雄主的部分特质。

即“通权变”。

顽固派袁绍对黑山军中的“顽固派”,大力剿杀。青牛角、郭大贤、李大目、于羝根、左髭丈八、于毒等人,皆遭袁绍剿灭。

注:袁绍平黑山,其中不乏曹操和吕布的参与。但事多避讳,不能尽知。

(袁绍)斩(于)毒及其众万余。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羝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后汉书袁绍传》

观望派袁绍对黑山军中的“骑墙派”,则大力拉拢。看其对陶升的任免:“建义中郎将”,便可知其一语双关,一石二鸟(见第二章),颇有手腕。

亲袁派袁绍对黑山军中的“亲袁派”,更是不遗余力的扶持。眭固等人的势力甚至跨过兖州(曹氏势力)南下司隶,将袁绍的旗帜插到了洛阳附近(河内野王)。

汝颖黄巾,在官渡之战时亦响应袁绍,在曹操后院儿放火。

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袁)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武帝纪》

这也侧面证明了当年臧洪所言“袁绍暗通黄巾”的丑事儿不仅属实,甚至形成了企业文化。

袁绍的权术手腕颇为老道,令人侧目。

可惜袁绍作为史书中的失败者,其许多功绩(尤其是镇压黑山)被有意无意地抹杀,颇有“因人废事”的惋惜。

注:陈寿撰《魏书》必然承袭自鱼豢《魏略》与王沈《魏书》,许多细节因著史立场问题和时间问题,无法深究,故因袭旧误,在所难免。而“邺城之乱”在《三国志》几乎不见记载,仅见于《英雄记》与范《书》。

读到邺城之乱,因陈《志》刻意忽略;总觉背后暗藏深意。

本文仅以自己的微薄能力、对此加以挖掘探讨,作为开拓视角、广大思路的手段,希望为读者朋友带来些许收获。

不胜惶恐。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