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之盐新书速递十六国史新编系列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16

九月

星期四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

——《晋书》

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虽然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但却有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学家就撰写过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专史(国别史),如在唐代魏徵等撰的《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所列遗存的“霸史”共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中,就有二十六部十六国国别史。可惜以上诸书均先后散佚,只是在唐宋时期编纂的各种类书及其他史书中,有上述霸史的一些辑文。

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更加深入,十六国史论著也不断问世。加之全国各地相继发掘了大批十六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和古籍,重新撰写十六国国别史成为可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十六国的国别史。

“十六国史新编”丛书,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或正在撰写的一批十六国国别史中,选出其中学术水平较高、大致符合国别史体例的著作编辑而成。

此次,“十六国史新编”丛书新出版《南凉与西秦》一书。本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名誉会长周伟洲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南凉与西秦两个政权及其建立者鲜卑族的发展动向为中心,对两个政权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位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以下节选书中第一章《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秃发鲜卑的来源及其向河西的迁徙

公元4世纪初至5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割据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由匈奴、羯、鲜卑、氐、羌(即所谓“五胡”)等少数民族及汉族,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最主要的有十六国。所以,人们又称当时中国北方是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这十六国当中,就有由秃发鲜卑族在西北河湟等地建立的“南凉”政权。

秃发鲜卑是中国鲜卑族的一种,是从鲜卑族中的拓跋鲜卑分出来的一支。《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魏书》卷九九《秃发乌孤传》及《太平御览》卷一二六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南凉录》等记载甚明,云: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

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遗址(周伟洲摄)

既云秃发氏祖先是“与后魏同出”,则其源当与建立北魏(后魏)的拓跋鲜卑同源。又南凉最后一个君主秃发傉檀的少子秃发破羌,在南凉亡后投北魏。《魏书源贺传》记:“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世祖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贺本名破羌……赐名贺焉。”据此,知秃发破羌投魏后,太武帝拓跋焘因秃发氏与拓跋氏同源,赐姓源氏,名贺。既然秃发氏与拓跋鲜卑同源,那么秃发鲜卑又是何时由何地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迁至今甘肃河西一带的呢?上引《晋书》等云,乌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据《新唐书》卷七五上《宰相世系表五》源氏条载:“源氏出自后魏圣武帝诘汾长子疋孤。七世孙秃发傉檀,据南凉,子贺降后魏,太武见之曰:‘与卿同源,可改为源氏。’”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一○亦记:秃发氏“河西鲜卑也。与后魏同出,圣武帝诘汾长子疋孤,神元时率部众徙河西”。疋孤,即秃发乌孤八世祖匹孤,他既为拓跋鲜卑诘汾长子,故秃发氏原为拓跋鲜卑无疑。

至于秃发氏迁徙的时间,大致在拓跋鲜卑神元帝力微之时。据《魏书》卷一《序纪》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内云拓跋鲜卑的远祖系华夏族祖先黄帝子昌意少子,这显然是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有意杜撰的。但所记其原始居地“大鲜卑山”,则是可信的。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石室”,这就确定了拓跋鲜卑原始居地——大鲜卑山的确切位置,即在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以阿里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西北十公里的嘎仙洞(即拓跋鲜卑旧墟石室)为中心。以后“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又经五世,“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拓跋鲜卑由大鲜卑山南迁所至的“大泽”,据学者们研究,应即内蒙古呼伦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呼伦池北面的完工、扎赉诺尔等地发现了一批早期拓跋鲜卑的墓葬。这些墓葬应为南迁至大泽附近,过着游牧生活的拓跋鲜卑的遗存。从宣皇帝推寅后八世,传至“圣武皇帝讳诘汾”,其父献帝邻命诘汾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即是说,大约在圣武帝诘汾时,诘汾在父邻的指导下,又从大泽南迁,遭遇重重困难,始迁到匈奴故地。此“匈奴故地”,当为匈奴冒顿单于发迹的阴山一带(今内蒙古阴山山脉)。正因为拓跋鲜卑的迁徙,宣、献二帝谋划最多,故部人并称为“推寅”(钻研之意)。

(节选自《南凉与西秦》,作者周伟洲,内容略有删改。)

书籍简介

南凉与西秦

周伟洲著

年9月/78.00元

-7---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本书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其次,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除了南凉、西秦及其建立者鲜卑族的动向之外,本书关于两个政权对整个西北地区发展所起作用的论述也极其深刻。

书籍目录

前言

南凉篇

第一章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

一秃发鲜卑的来源及其向河西的迁徙

二晋初秃发树机能的反晋斗争

三西晋末至十六国初期的河西鲜卑

第二章南凉政权的建立

一南凉建国前河西的形势

二秃发乌孤的建国及其发展

第三章南凉的兴盛及其与邻国的关系

一后凉的衰落与南凉的兴盛

二极盛时期的南凉及其与邻国的关系

第四章南凉的衰落与灭亡

一由盛转衰的南凉

二南凉的灭亡及其原因

三南凉灭亡后秃发鲜卑的分散及汉化

第五章南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南凉的政治制度

二南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性质

三南凉的文化及其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西秦篇

第一章乞伏鲜卑与陇西鲜卑

一乞伏鲜卑的来源和迁徙

二陇西鲜卑及其部落

第二章西秦的建立及其与邻近政权的关系

一西秦建立前陇右的形势

二西秦政权的建立

三西秦政权的发展及其与邻近政权的关系

第三章西秦的亡国和复兴

一后秦的西进和西秦的亡国

二复兴和极盛时期的西秦及其与邻国的关系

第四章西秦的衰亡及其原因

一西秦的衰亡

二西秦衰亡的原因及乞伏鲜卑的分散和汉化

第五章西秦的社会制度

一西秦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二西秦的社会形态

三西秦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西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附录篇

附录一南凉秃发氏世系表

附录二西秦乞伏氏世系表

附录三南凉大事年表

附录四西秦大事年表

附录五乞伏令和夫妇墓志证补

附录六周伟州著《南凉与西秦》评介

索引

后记

“十六国史新编”丛书

五凉史

赵向群著

贾小军修

年8月/88.00元

-7---7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族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为十个专题,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全面还原五凉政权的兴衰更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成汉国史

高然范双双著

年7月/78.00元

-7---3

内容简介

本书将巴蜀成汉政权放入两晋十六国时代背景下,对流民与政府关系,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外来群体与巴蜀地方豪强的斗争,巴蜀地区新旧“移民”的矛盾,巫觋文化,天师道信仰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突破史学研究的单一视角,借助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成汉政权的历史进行多视角的解读。

前秦史

蒋福亚著

年8月/78.00元

-7---1

内容简介

氐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建立前仇池国、前秦、后凉、后仇池国等政权,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前秦的建立及统一北方,无疑是氐族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本书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深入探索了少数民族建国史的一般规律,又准确把握了前秦兴衰的特征。全面论述了前秦政权兴衰的全过程,弥补了十六国史研究的多处空白。

汉赵国史

周伟洲著

年6月/69.00元

-7---6

内容简介

汉赵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在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并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做了大胆探讨。

原标题:《『世间之盐』新书速递

“十六国史新编”系列丛书之《南凉与西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