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胡服断北语立汉姓,孝文帝时期北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前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王朝改革,不仅仅体现在其对于北魏政权今后的发展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更为值得历史铭记的是,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真正将北魏政权改造成了一个较为彻底的,具有汉族统治风格和思想的政权。孝文帝改革按照改革时机的不同,以及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逐步完成的,两个阶段相互联结,由表及里。

冯太后对于孝文帝改革前期的指导,主要是因为孝文帝当时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略显稚嫩,尚不能担当一时之大任,因此冯太后坐镇统治集团改革派的核心,负责起来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事务。另一方面,北魏政权作为鲜卑拓跋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政治制度的风格上一直都有少帝即位,太后称朝的传统,所以冯太后成为改革初期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合乎情理的。

迁都洛阳

在冯太后领导下,北魏逐渐完成了对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的制度改革,原来弊端重重的宗主督护制和九品混通制被全面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的三长制、户调制。如此一来,冯太后主政时期的改革为孝文帝之后的亲政,逐渐消除了原来政令不举、尾大不掉的局势,使得北魏中央集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也为孝文帝施展自己的抱负铺平了道路。

《魏书》载:今革舊從新,爲里黨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百姓咸以爲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願也。計省昔十有餘倍。於是海內安之。

公元年,已经逐步功成身退的冯太后与世长辞,孝文帝在祖母的长年指导和教育下,已经有了亲政的实力。孝文帝亲政之后,为了继续对于北魏以及落后的胡族文化进行改革,逐渐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汉化改革。此次改革和之前拓跋珪、拓跋焘时期的汉化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更为深入、彻底,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迁都路线

孝文帝的强制性迁都:由平城到洛阳

自从公元年,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珪的率领下灭亡了后燕,定都平成之后,一直到公元年将近百年的时间,都城都没有变换过。道武帝起初选择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并不是因为平城有多么富庶,相反在史料中甚至能发现该城还是很穷困的,不然道武帝当初也不会强行移山东数十万人口前来发展农业。

《魏书》载:右軍將軍尹國先督租于冀州,聞帝將還,反,之。辛酉,車駕發自中山,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

不过平城在经过近百年的经营和发展之后,虽然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毕竟其是作为北魏都城而存在的。但是经济方面貌似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起色,因为平城地处农耕与游牧地区的交界之处,虽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存在,但是并没有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现象。而且,北魏建立之后就经常面对北方柔然势力的军事入侵,平城作为北魏北方边界地区的城市,首当其冲。

宣布迁都

另外,既然当初选定平城为北魏都城是道武帝处于对于广大鲜卑贵族势力的维护目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平城之中保守势力也是最为强大的。孝文帝认为之前太武帝的汉化改革就是在强大的保守反对势力的阻挠下功亏一篑的,自己的汉化改革自然不能重蹈覆辙。结合对于平城现状和历史的综合分析,孝文帝在与汉族官员商量之后,最终决定将都城迁往至有深厚汉族文化底蕴的洛阳。

迁都一事自然不能明目张胆进行,孝文帝非常聪明,他打着南伐战争的口号,力求率领鲜卑人民统一南北,带着20万大军向南出征。公元年,在出征的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地形环境极端恶劣,非常不适合行军作战,随军大臣和将帅纷纷建议孝文帝停止行军。最终孝文帝利用这个机会,选择了洛阳休整,并且随即选拔迁都洛阳。

洛阳城

行魏晋官制、禁胡服、断北语、立汉姓

迁都洛阳之所以说对孝文帝之后的汉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一方面是因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中央王朝的重点统治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封建统治核心地区。尤其是东汉王朝以来将都城选在洛阳,将该地的政治地位和历史文化底蕴全部激发出来,这就使洛阳地区成为汉人文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此处的目的,就是要更近更亲密地杰出汉人文明的熏陶。

另一方面,地处中原地区核心腹地的洛阳在地理位置上要远比北边的平城优越的多,平城地区原属于鲜卑族民族聚集地,尤其被鲜卑贵族所控制,其保守势力并不是很容易就镇压的。孝文帝选择洛阳无非就是想要重建自己的领导班子,原理平城极为保守、反对汉化改革的势力。

《魏书》载:鄧至王像舒彭遣子舊詣闕朝貢,并奉表,求以位授舊,詔許之。詔六軍發軫。戎服執鞭,,羣臣稽顙於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之計。

大同汉化壁画

迁都洛阳的方式虽然并不能够从本质上消除众多大臣的反对情绪,并且带有明显的强迫色彩,但是这总比在平城继续推行改革遭到反对势力反抗要好得多。孝文帝迁都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汉化改革,首先从改革官制开始。冯太后主持的改革已经对于吏治进行整顿,此次官制改革完全将原来混乱的汉制和鲜卑制统一,全部采用魏晋官制,并且任命汉人王肃为改革首脑。

对于服装的改革,孝文帝也下定了决心向着汉服发展。孝文帝下令自迁都洛阳之后,所有鲜卑族人民,特别是政府官员禁止在公共场合穿戴旧服装,统一穿戴汉服。语言方面,孝文帝也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尤其是对于朝堂官员用语更是严令使用汉语。30岁以上的由于年龄原因,允许继续使用北语,但是也要努力学习汉语。30岁以下的,朝堂之上必须使用汉语。

对于鲜卑姓氏的改革也是非常明显,不过主要针对当时的鲜卑贵族姓氏。鲜卑姓氏一般采用的都是复姓,孝文帝认为这对于胡汉官员合作和民族融合十分不利,因此下令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等等,这就使得鲜卑人和汉人之间起码在姓氏方面就取得了认同感。孝文帝还规定,凡是跟随他迁都洛阳的官员、民众及其后世子孙在身亡之后只得葬在洛阳,不得私自埋葬平城。

着汉服

孝文帝对于鲜卑族姓的划分

前文所讲述的实行魏晋官制、穿戴汉人服装、讲汉语、实施汉姓等措施,就是孝文帝汉化政策中力图追求胡汉官员合作、胡汉民族融合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受到汉人政权,特别是东晋以来世家大族风气的影响,孝文帝也开始注重对于鲜卑族姓的划分,具体标准和汉族大姓的划分略显不同,但是出发点以及实际的作用基本一致。

鲜卑大姓的划分主要依照各姓氏家族、部落的军功大小进行,这和东汉以来豪强地主依靠政治地位、经济特权、文化基础不断发展演变为世家大族的过程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孝文帝这种划分鲜卑贵族姓氏的标准,也是和鲜卑民族的性格和风气息息相关的。

独孤氏(刘姓)

鲜卑大姓的划分自然要以拓跋氏家族为首,当然也就是后来的元氏,此外自拓跋珪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八大族姓也统统被列为北魏政权第一等族姓。这些族姓和但是威望甚高,并且已经有数百年发展历史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等为同等级别,这也是为了加强胡汉民族高等族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魏书》载:高祖曰:卿何不論當世膏腴爲監、令者?顯宗曰:陛下以物不可類,不應以貴承貴,以賤襲賤。」高祖曰:「若有高明卓爾、才具雋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此外,除了对于第一等鲜卑族姓的划分之外,孝文帝依据当时汉族官员的建议,还相继设立了关中著姓和门阀著姓,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权,特别是在为官晋升方面。此外门阀著姓还被划分成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以此来具体区分各自的族等。

王肃

评价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其整个过程来看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冯太后主政时期,北魏的改革主要针对当时所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弊端入手的,在民族文化习俗上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不过冯太后主政时期的改革,针对于当时混乱的官场风气以及趾高气昂的鲜卑贵族形成了压制,大大加强了皇权。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在迁都洛阳、原理鲜卑保守势力之后逐步展开的。这一方面说明孝文帝在汉化改革方面的决心非常强大,乃至迁都也要完成。另一方面也说明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指导下对于北魏的政局已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重蹈太武帝时期的覆辙几乎不会再次出现。

孝文帝针对鲜卑民众生活习俗以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几乎是将汉族的文化作为模板的。自从孝文帝汉化改革强制推行之后,说汉语、穿汉服等等成为了鲜卑民众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体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过孝文帝汉化改革中仿照汉族士家大族的模式所创立的鲜卑族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体现了孝文帝对于鲜卑贵族势力利益的维护,因为毕竟那些军功赫赫的鲜卑贵族才是北魏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魏书》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