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一样去读书世界读书日

汪莉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绘图刘雨曦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名人名士们爱读书的故事不胜枚举,如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匡衡为读书“凿壁借光”。四川历史名人中爱读书的也不少:杜甫曾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翁开创了“文翁石室”,连续办学多年未中断、未迁址。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来看看,读书是如何将四川历史名人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司马相如靡丽之赋让扬雄都常常模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曾经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明确地提出了司马相如从小就热爱读书。司马相如出生时,他的父亲给他取名“犬子”。全家迁往成都,“犬子”眼界大开,努力读书,感觉到自己的名字不太好听,于是改名“相如”。实际上,这次改名也是受到了读书的影响,在《史记》也提到了“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原来,他是在读书之中读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事迹,思慕蔺相如的人品才改名的。司马相如也是目前可考的、文献记载的、四川出现的第一位文化名人。两汉以赋体著称,其文风辞藻华丽、用典繁杂,现在读来通常艰深,可见作者需要极其渊博的学识。司马相如的《上林》《子虚》二赋,气象万千,巨丽壮观,恢弘的西汉景象跃然纸上,因此成为汉赋的标志,也成为后世写赋的标准,影响了百代人对汉代辞赋的评价。另一名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扬雄就是司马相如的“迷弟”,一生追寻司马相如,更是每每写赋,必以司马相如作品为模仿对象。《汉书·扬雄传》有云:“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扬雄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写出了《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诗仙李白无须多做介绍,他不仅酒量了得,诗作的数量也惊人,传世的近千首。李白曾经写过一篇散文《上安州裴长史书》,提到了少时读书的情况。“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说的就是李白5岁开始诵读六甲,10岁开始阅读诸子百家之书。六甲指的是古代儿童启蒙时,用天干地支中的六组一甲子起头的干支,因为笔画比较简单,多为儿童练字之用。《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年六七岁,知推六甲。”李白这样说,指的当然是他从5岁就开始读书开蒙,不仅如此,他从10岁就开始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可谓学识丰富。李白曾经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前辈司马相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讲到了“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讲的就是他读过司马相如的文章,听说云梦大泽,所以特意前去观看的事情。不仅如此,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甚至提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读的书到底有多偏门,可以用“奇书”概之?读的书多了,自然下笔如有神,因此写赋能够超越司马相如。李调元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清代诗人、戏剧理论家,也是四川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李调元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他曾经写过“佳句谁传李白楼”“李杜锦绣肠”“一生复学青莲体,只恐三分略相似”“独弹古调无人识,疑是青莲作后身”“我诗颇向谪仙偷”等诗句,还曾经到李白故乡去凭吊:“太白祠前草欲芜,米颠碑迹半模糊。平生亦有清平调,诗到匡山一字无。”正是因为对于李白的喜爱,李调元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李白诗歌的收集整理,22岁自刻《太白集》,31岁时又与好友邓在珩共同校刊合刻了《李太白全集》。李调元和邓在珩版本的《李太白全集》共16卷。其中,收李诗共首,古赋8篇,表书序记颂赞等文共48篇,计11卷;诗文拾遗1卷51首,此外附录4卷,收历代赞颂李白的诗文首,从说首及《李白年谱》。李调元晚年被罢官,回到家乡四川罗江,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居住。其间,他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藏书10万卷。李调元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嘉庆五年,李调元全家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两年后离开人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