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为什么会落幕

导语:公元年,刘裕决定重新挥起北伐大旗,欲挂帅出征。公元年,南燕犯境,为了避免战乱扩大、同时满足刘裕北上的想法,朝廷批准了刘裕出兵。随后刘裕两次北伐,先后灭了南燕、后秦、重挫北魏。对于刘裕北伐,后世的评价非常高,辛弃疾更是评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为什么成了泄气的皮球?刘裕豪情万丈的北伐为何迅速落幕?刘裕北伐的过程灭南燕的过程南燕皇帝慕容德去世之后,慕容超就上位了。慕容超在位时期朝廷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讧,重臣公孙五楼和慕容钟的内斗重挫南燕的官僚系统,慕容统、慕容根、慕容法被杀;封融、段宏、慕容钟出逃,大批宗室精英、官僚成了内斗的牺牲品。同时慕容超的奢侈生活以及旧士族的压迫,导致百姓背负了沉重的税赋,最终失去了民心。在这个时候刘裕就提出了北伐南燕的计划,但朝臣们都反对北伐,为了避免东晋内斗,刘裕放弃了北伐。“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原本东晋都放弃了北伐,但慕容超竟为一己私欲攻打东晋,掠夺了两千多百姓。等待多时的刘裕终于等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他以抗敌之名率军攻打南燕。刘裕吸取了之前北伐失败的教训,步步为营,严加防范南燕断其后勤。但是他高估了对手,慕容超根本就没采纳“出奇兵断晋粮草”之策,以至于刘裕兵不血刃得翻越大岘山。慕容超得知东晋北上之后亲率五万步、骑兵御敌,双方在巨蔑水域附近展开了对峙。刘裕采纳了胡藩的策略,绕后攻克了临朐。随后慕容超退守广固内城,被刘裕团团围困。慕容超试着向后秦求援,后秦担心东晋灭了后燕之后威胁到后秦,于是对外声称出兵十万援南燕,如果东晋坚持灭南燕,那后秦的十万大军必定长驱直入,攻打刘裕。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上,嘴巴不如刀剑好使。刘裕看后秦没有直接参战,因此坚决灭南燕。慕容超试图割地求饶,但战场上打不赢,那谈判桌就更不好使了。刘裕命部下制造攻城器具,加强东晋军队攻坚能力,同时放任南燕使者(韩范)去找后秦求援。南燕一看这阵势就蒙了,东晋都不拦他们求援,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后秦不会出兵援助?缺少后秦消息的南燕非常惶恐,军心严重动荡。最后刘裕从四面工程,南燕尚书开城门投降,南燕统治者慕容超突围逃跑,但还是被东晋军队追上,并且送去建康斩首,南燕自此灭亡(ps:建康是东晋首都,今南京)。灭后秦的过程后秦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但是姚兴死后,后秦的统治高层陷入内斗,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人位置导致后秦人心浮动。同时后秦常年与大夏、南凉、西秦等国家开战,严重消耗了青壮劳动力,农业根基被破坏、兵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国力严重削弱。因此刘裕决定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出兵灭秦。公元年,刘裕率兵北伐,同时各路大军都按军事计划出动。主要军事行动如下:1:刘裕率大军行至彭城,前锋王镇恶、檀道济进入后秦境内。2:后秦将领王苟向王镇恶投降,徐州刺史姚掌向檀道济投降,后秦新蔡董遵坚守不降,但是被檀道济攻克,城破人亡。3:檀道济攻打颍川,俘虏颍川太守姚垣、杨业;沈林子军响应东晋灭秦,率兵攻克仓垣,同时降服了兖州刺史韦华。4:王镇恶和檀道济会师于成皋;洛阳守将(姚洸)向长安求救,后秦统治者姚泓派步、骑兵1.3万人援助洛阳。5:姚洸下属(阎恢、杨虔)与檀道济相通,怂恿姚洸分兵,导致姚洸中计,以至于被东晋军队逐个攻破。6: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城投降,随后王镇恶趁后秦内乱攻打潼关。但是东晋后勤不继,军心浮动。但是王镇恶在关中一带很有威望,他发动民众支持,最终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后秦坚守潼关,一时半会双方谁也没办法取胜,最终陷入对峙时期。7:刘裕借道北魏,长驱直入,兵锋直指陕地。当时后秦统治者率举国之力攻打刘裕的主力,但是遭到东晋军重挫。前线兵败的消息传回去后,关中各地纷纷暗降东晋。8:刘裕抵达潼关,王镇恶率军突袭姚疆,后秦开始全面败退。之后王镇恶率军攻打长安,姚泓出逃石桥,但之后看大势所趋后向东晋投降,自此后秦宣告灭亡。9:刘裕原定计划在长安修正,之后厉兵秣马攻打后赵、北魏。但是没多久,坐镇建康的心腹刘穆之暴猝,刘裕留下一万人就匆匆班师了。刘裕撤走后,胡夏率军伐长安,关中得而复失。最终刘裕军队退守潼关,东晋的土地向北蔓延到黄河以南、山东全境、关东、淮北等地。天下七分,东晋得其四。自东晋建立以来,东晋的北伐还没有如此大的战果,因此史书对此次北伐的评价非常高,辛弃疾评价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迅速走向破产的原因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为什么在攻入长安之后就成了泄了气的皮球?刘裕北伐为什么会就此落幕?千百年来这一直是一个热议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今天江郎就来说一下个人看法,首先驳斥篡位论:1:驳斥篡位论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刘裕此举纯属作秀,刘裕希望建立战功然后篡位,或者是养寇自重。对于这个论点,我是一贯保持迟疑的。因为这些人都是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他们看到刘裕篡位的事实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而且《晋书》明确记载了,刘裕即克长安,裕意更欲西伐。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刘裕攻破长安之后并没有放弃的念头,他还想继续西进。为什么不西进?是因为集僚属议之,多不同。不是刘裕不想西进,而是部下不想。唯一记载刘裕想篡位的是《魏书》,也就是“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南史》、《资治通鉴》都记在刘裕意西进,但无奈“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刘裕不得不放弃。史学界一贯观点就是“孤证不能断案”,仅凭《魏书》一条记载就抹杀《南史》、《资治通鉴》、《晋书》的记载,这有失公允。而且大量事实都指向刘裕放弃北伐的原因是因为部下不同意,同时刘穆之暴猝更是击溃了刘裕心理最后一道防线,刘裕不得不放弃北伐。最关键的是刘裕北伐是发生在北伐放弃两年后,这就不存在什么急于篡位的说法了。如果刘裕急于篡位,那应该趁早篡位啊,为啥还要等两年?基于以上看法,我个人驳斥篡位论,不认为刘裕放弃北伐是为了篡位。2:刘穆之暴毙导致后勤线薄弱刘穆之是刘裕集团(霸府)的二号人物,刘裕的部署一直都是自己带兵北伐、刘穆之坚守后方。《宋书》记载:“(刘裕)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而朝廷大事常决穆之者,并悉北谘。···”大概意思就是刘裕还想西进,但是刘穆之死了,刘裕担心后方不稳定,所以选择班师回彭城,并且大臣们平时报告给刘穆之的事都要请示刘裕。因为这一条记载,很多人认为刘裕放弃北伐的原因是刘穆之暴猝引起刘裕心中的伤感。刘穆之的死影响为什么这么大?原因就在于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宋书》记载比较笼统,只记载了“京邑任虚”,《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比较切中要害“裕以根本无托”。这个“托”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政治依托、其二是军事依托。首先政治上的依托是基于时代背景,刘裕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就开始着手打压士族和司马宗室,王愉(太原王氏)、谢混(陈郡谢氏)、郗僧施(郗鉴曾孙)、刁氏都被刘裕所害,东晋有名有姓的高门望族多多少少都和刘裕有矛盾,他们如果联合向刘裕发难,怎么办?原本刘裕一直是依靠刘穆之威慑豪门,但刘穆之死了啊,刘裕还能靠谁压制他们?《宋书》:高祖(刘裕)起自匹庶,知民事艰难,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职。刘裕是寒门起家,“留心吏职”就是压制地方豪强,这是寒门和士族的阶级矛盾,终生无法调和。刘裕自掌权就开始打压士族,一直到死都没放弃。基于史料,我个人认为刘裕是担心自己和士族的矛盾会因刘穆之的死而爆发,因此赶忙回去坐镇霸府,以威慑士族。同时军事上的依托也很好理解,刘裕远征在外,如果他北伐成功了,那个人威望势必会上升的极点。他会不会借机打压其他士族?会不会借机专权?大量史书记载了刘裕在攻克长安之后就想着加九锡,“加九锡”一度是权臣的标配,一旦刘裕成功了,那其他人怎么办?基于这点,其他人很有可能给刘裕使绊子,阻止刘裕北伐成功。他们希望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刘裕北伐成功吗?不,他们希望的是刘裕战死沙场,然后向“霸府”发难,最后接管刘裕的权力。刘穆之活着的时候还能避免他人使绊子,持续为刘裕输送粮草,为刘裕北伐保驾护航。但是刘穆之死了,这个就不存在了。万一东晋延缓给刘裕输送粮草,刘裕会不会战败?会不会被部下所杀?诸葛亮有一次北伐失败就是因为李严输送粮草不力,导致大军无奈班师。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刘裕放弃北伐也是无奈之举。3:地域使然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同时史书还有这一条记载,刘裕想要继续西进,但是将士们都想着回家。而且参军王仲德也认为:“今暴师日久,士卒思归,迁都之计,未可议也”意思很简单,士兵们都想回家,继续作战恐怕会失败。为什么这些人都反对北伐?我个人认为有两点。1:天气降温,北方不适合步兵作战首先刘裕是八月份左右攻克的长安,这个时候已经入秋了。“秋高马肥”这个词语听说过没?秋天的时候,马的战斗力是最高的,而且北方平坦的地势非常有利于骑兵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东晋优秀的战马非常少,根本无法和游牧民族对抗,东晋只能用步兵对抗骑兵。步兵对抗骑兵是非常吃亏的,尤其是在北方。另外北魏、胡夏在刘裕北伐时期并没有大规模折损战斗力,反而南燕、后秦大大消耗了东晋国力,对于东晋来说北魏和胡夏才是强敌。同时天气降温会导致河水结冰,一旦河水结冰,那么依赖水运的东晋后勤补给能力定会遭到降维打击,届时东晋怎么办?以战养战吗?一旦激起关中地区的反抗情绪,那东晋必定要分兵镇压,届时更容易失败。天气、地域等多方面因素都不利于步兵作战,东晋军队的战斗力也会被影响,与其失败还不如放弃北伐,保全胜利果实。2:南北地域文化导致双方战斗力出现差距自古以来,南方政权北伐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为什么?因为南方地域文化、环境严重影响士兵的作战能力、作战情绪。战斗力这一点不用多说,北方多尚武,南方好儒学,双方的文化必定会滋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自古就是北方出将、南方出相,不能说是绝对,但大概率就是这样的,地域文化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开发,经济水平要略高于其他地方,北方经过长期的混战,生产基础、社会财富、农业建设都或多或少遭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生活就要比北方的好一些,双方的心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南方人会逐渐被优越的生活条件腐蚀,自己也逐渐变得堕落,滋生怠战情绪;但北方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只会促使北方人崇尚武力。自三国开始,你会发现南方人比较倾向于保卫家园,面对敌人入侵时会爆发惊人的战斗力,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皆如此。但是面对北伐,他们就比较消极,孙权带领十万人北伐失败、东晋多次北伐失败,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总结:我个人不太相信刘裕是为了篡位而放弃北伐,更加倾向于是因为刘穆之的死、地域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才班师回朝的。但这一次撤退成了历史的遗憾,刘裕很难再完成统一大业,南北朝割据的局面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昔日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军成了历史的明珠,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感慨刘裕北伐的气势和魄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