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天涯意未休,循州过了又梅州。
梅州市位于广东东部,地处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交界,向东可以通福建,向北可以进入江西,向西可达珠三角,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梅州是客家人南迁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客家人迁居五湖四海的起点。祖籍梅州的海外华人华侨达多万人,是我国非沿海城市中外迁人数最多的市。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无数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梅州在秦朝时,属南海郡龙川县,赵佗割据岭南后,属南越国。年,南齐在此设置程乡县,这是梅州最早的建置。五代十国时,南汉将程乡县升级为敬州。年,宋太祖为避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这是梅州之名的由来。民国三年,改梅州为梅县。88年设置地级梅州市,至今已有32年,资历并不算浅。
梅州市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排名广东第三,仅次于清远和韶关,因此梅州可以说是土地广阔。全市山多平地少,山地丘陵占80%以上,平原面积只占13.7%。人多地少,难以谋生,这就是客家人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
梅州人口数量排名广东第十一位,户籍人口万,但是常住人口只有万,因此说明有多万梅州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并且常住人口只比上一年增加了不到人,这就说明梅州留不住人才,都想往外跑。梅州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加起来都不到一万人。
虽然梅州在面积和人口上都比其他很多市占据优势,但是梅州GDP只有亿,全广东排名倒数第五,这个数据确实不好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梅州市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呢?
有人说是因为受山区地形影响,但这并不完全对,比如隔壁福建的龙岩市,跟梅州一衣带水,平原面积比梅州的还要少,常住人口只有两百多万,但是GDP却有亿,是梅州的两倍还要多。因此地理因素可以说是寻找心理平衡的自我安慰罢了。
有人说是因为交通不方便,这也不对。公路方面,梅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东南西北四通八达,无论去哪里都很方便。铁路方面,不仅开通了普通火车,还有高铁,向南可以到潮汕地区,向西可以到珠三角,向东可以到福建。空运方面,79年通航兴宁机场,87年通航梅县机场,专门为梅州服务,因此梅州的空运走在了广东前列。这让经济比梅州发达,人口比梅州多的茂名市,羡慕得咬牙切齿。水运方面,韩江水系通航多公里,可通吨轮船,留有众多港口,比如东山港、茶阳港、松口港。上可通兴宁、五华,下可经潮汕出海。因此梅州的交通是水陆空样样都有,可以说非常便利,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市的交通都不如梅州。
依我看来,梅州发展落后,首先是因为历史原因,梅州从古至今都是落后状态,历史上也没有辉煌过,因此基础不好,发展的就慢。因为历史上的落后,客家人才选择走出大山,逃离梅州,外迁海内外各地。而外迁的这些人大多都是有点能力的,都选择在外安家落户,不愿落叶归根。有能力、有点钱的人都走了,这就导致梅州人才流失,在外地的客家人比梅州本地还多。
然后,人才流失不仅是古代的外迁,现在依旧如此,从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多万,就可以明显看出,梅州人才流失是多么严重。而这万人中,又有很多人是在外地买房定居,只是没有迁移户口罢了。尤其是年轻的人才,梅州只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嘉应学院,全国所最好的大学中,嘉应学院排名第名。没有知名的高等院校,大学生一般都去珠三角,然后留下来工作生活,不愿回到梅州。留不住人才,又如何谈发展?
第三,梅州距离珠三角多公里,距离潮汕地区只有多公里,但是梅州却喜欢向珠三角靠拢,大部分人才也往珠三角跑。因为潮汕地区的文化壁垒,让客家人无法融入,而珠三角大熔炉的环境,正合客家人的胃口。除了离潮汕很近的丰顺县外,客家人跟广府人更加亲近,会说粤语的客家人多如牛毛,会说潮汕话的客家人凤毛麟角。这就好像邻居虽然是个有点钱的兄弟,但是关系不太好,只能投靠远房亲戚。因此难以带动梅州的发展,毕竟珠三角的大企业也不会迁移到的遥远的梅州。少部分梅州人会去隔壁的福建厦门、漳州等地,但这就是关系更远的堂兄弟了,才不管你呢。
第四,梅州缺乏工业,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贡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济量。而梅州的旅游业主要面向的是客家人,又没有惊世骇俗的旅游景点,无法吸引内地游客,这就不能大力带动经济的发展。最能支撑经济的工业,却是小头。好在,梅州已经醒悟,建立了许多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不过还是任重而道远。
梅州作为一个人才辈出的城市,比如谢晋元、叶剑英,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总理李显龙等等不胜枚举,都是祖籍梅州人,还有好多祖籍梅州人在海内外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但是这些名人基本上都是在外地成名,实际跟梅州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落了个祖籍梅州好听的名头。由此也可以说明,梅州人非常聪明,不缺人才,只要用心教育和培养,都是有能力的人。但就是因为梅州留不住人才,这些名人才流落各地,在外地发扬光大。所以梅州不仅是人才辈出,也是人才辈“出”,出去的出。如果他们都是在梅州成名立业,那梅州绝对能名震天下。因此梅州必须要重视教育,留住人才。
你知道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梅州发展不起来吗?一起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