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一样的郭女王出生卑微,却是曹丕身边的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郭女王是谁?

她,是魏文帝曹丕的正式皇后。

是一个浑身是谜的女人。

根据记载,郭氏生于黄巾之乱起的中平元年春,比曹丕大了四五岁。

而郭女王的籍贯也不是别的地方,正是卢植皇甫嵩与张角大战的“广宗”。

小时候,她的父亲郭永说她“乃吾女中王也”,所以表字女王。

乍看之下,好像她家有很多女儿,其实有记录的只有一个姐姐。

另外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

父亲郭永当过南郡太守,哥哥郭浮(没有砍杨过)也当过高唐令。

可是大概郭女王十岁左右,她的父母就过世了。

当时约莫是袁绍在河北与公孙瓒及黑山贼争霸的期间。

流离失所的郭女王,投靠在“铜鞮侯家”,就这么过了一十八年,没有其他画面。

首先要知道的是,汉代没有“铜鞮侯”这个侯国。

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可能,就是铜鞮县侯姓人家。

不过大家总是爱听八卦,我说个八卦。

铜鞮这个地方,位在沁水上游,三国时代属并州。

整本《三国志》里面,除了郭女王故事,没提过任何一次这个地名。

基本上,广义三国的人们,跟这里也都没什么关系。

除了司马孚。

在曹丕当政的黄初年间,司马孚担任了河内郡的典农中郎将。

河内郡治,就在沁水中下游了。

现在叫做沁阳市。

而掌管农事的司马孚,当然就要先管一管这条沁水。

司马老三就沿河检查,一路到了铜鞮,发现这个上游的水闸,原本是木门来着,烂得也差不多了。

于是就上书朝廷,建筑了一座石水门。

这可是大工程,《晋书》记载,司马孚在这次担任典农中郎期间,受封为关内侯。

关内侯有食邑而无封国建制,所以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他的食邑在哪。

《晋书》又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孚加封长社侯。

以《三国志注》来找,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师欲废齐王曹芳时,有“守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孚”。

当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理论上司马孚应该已经是“安平王”了。

不过我们也知道,司马孚相当不屑司马昭跟司马炎的行为。

我的意思是,会不会反而到这个时候,司马孚只愿意以魏文帝封给他的侯爵自居呢?

又或者,当时的文人为了表示对司马孚的尊敬,不以司马家所封官职爵位称之。

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就是像战国时代的什么信陵君,广武君,指的其实就是第十九等关内侯爵。

铜鞮侯,也许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是司马孚的“敬称”?

若然,那么郭女王就变成是司马家送进东宫的暗着了。

“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

东汉很明显有这个惯例,就是太子未立,东宫先建。

当时曹操没有决定谁是他的魏公继承人,但是已经按照皇宫等级建制。

郭女王就被送进去了。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司马懿跟曹丕很要好,但在这个主要争储期间,司马懿是跟着曹操的各支远征军在行动为主。

但陈寿却明摆着写,争储一事,郭女王出了不少力。

这边补充一下,陈寿对于曹丕争储的侧写。

并不是斗死曹植。

曹丕在做的,几乎都是“给爸爸好印象”&“拉拢魏国重臣名士”。

而登上魏公之位的曹操身边名士大臣……撇开那些大家很熟的军派大老。

相信多数都是在准备着“曹操篡汉”的黄鼠狼,像董昭这类的人物。

也就是说,曹丕要怎么拉拢他们?

说简单也很简单:显露出“我必能继承父志,供叔叔伯伯们万年富贵”。

当然实际执行起来很困难的,一个弄不好,哪个去跟曹操告状说:“曹丕咒你死。”就结束了。

曹操死后不到一年,大家就拱着曹丕上架了。

所以我想基本上这个推测不会太离谱。

相对的,郭女王的出谋划策,大概也是一些如何攻略贾诩之类的进退应对。

其实,曹丕有个相当不错的人设,很少会被提及。

就是“敬老尊贤”。

他崇拜自己的父亲,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女性。

更是信任着各式各样有才华的年长者。

当然,成为皇帝之后,对于“贤者”的标准可能就有些变动了。

别的不说,他曾经深爱的甄姬就看起来没那么可爱了。

要命的是,曹丕的妈妈,比较喜欢甄姬,也比较喜欢曹植。

曹丕跟母亲的冲突,是各式各样的。

郭女王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对卞太后来说,或许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东汉最讲究“太后选妃”。

曹丕想要改变传统,非得先做出一些成绩不可。

先前拉拢大臣挺自己,那也是“承袭父荫”。

接下来想要随心所欲?绝非一蹴可几。

方即帝位的曹丕,忙着分封改制,匆匆数月。

过完新年的黄初二年,曹植的触法,随即将母子之间的对立拉向高峰。

一开始,事情很单纯。

“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单就曹植传看起来,曹丕还真没什么恨意,意思意思贬一下又拉回来了嘛。

不过对于曹植甄姬故事有点了解的人,就会知道。

同年六月,甄姬也被曹丕赐死了。

前一篇说到,曹丕是南征代汉多一撇,实为魏王伐汉。

这场逼宫大战,甄姬是没有跟随的。

但包括郭女王(时为夫人),李贵人,阴贵人都跟着去了。

这表示曹丕在出征时就不喜欢甄姬了吗?

不见得。

按照当时的礼法传统,更可能是甄姬已是皇后备选。

而且是卞王太后钦点的。

卞太后,甄姬,曹睿,这时候留在邺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代理元首。

虽然大家都知道,曹丕只是去许都唱大戏的,不是要真刀真枪干一场的。

可陈寿却加了笔:“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邺城到许昌没有十万八千里,也不是隔墙有耳的程度。

而《魏书》则说,当时曹丕其实是派使者回邺城,跟甄姬说后宫盖好了,可以搬过来了。

但甄姬却回信表示,自己不适合担任皇后,而且又生了病,不去了。

诏令去了三次,甄姬推辞了三回,最后在六月病逝。

我连一点点的曹植甄姬故事都没看过。

是我就会在这边设计,甄姬当时怀了曹植的孩子……

八卦嘛听听就算了。

但这个辅助史料与三国志完全相悖的情况,做注人裴松之自然有话要说。

老裴认为,所谓的春秋笔法,就是大恶你不能不写,但是可以用比较隐讳的方式表达。

小恶没关系,可以不写。

《魏书》这已经不是不写,根本是颠倒是非的程度。

关于《魏书》里面称赞卞、甄诸后言行之善,恐怕都不能当真。

《魏书》写了什么?我们只知道裴松之撷取的部分。

包括甄姬年少识字喜书,是古之贤女。

又在东宫贤明以礼自持。

简单说,裴松之不相信甄姬如此高尚,曹丕还要弄死她。

事出,必有因。

……一边看这段,我脑内的洛神故事都快要自己补完了。

《魏书》是指王沉、荀顗、阮籍编成的史册。

维基注释写到:“由于是对西晋建国的司马一族阿谀奉承,可信性很低。”

但其实你会发现在这个事件上,陈寿比较在写曹丕有爆怒病。

基本上陈寿笔下的曹丕就是爆怒病患者,最终的评价也是:“要是他心眼气度不是那么小……”

可是《魏书》却写了一个夫妇感情很好的故事。

这跟巴结司马家有什么关系?

某方面来说,曹丕是司马家的引路人。

你说曹丕精神状况有问题,那就显示不出司马懿的有才。

《晋书》基本上也是婊曹操不婊曹丕的。

再者回到前面的八卦……郭女王如果真的是司马家引进的。

曹丕偏爱郭女王,逼死甄姬。

那郭女王的封后,也不免有那么点臭臭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着想,从旁掉包想。

不过这里我就不扯太多。

回到我们自己的设定:曹丕跟他老母杠上了。

黄初三年三月,曹丕封曹睿为平原王。其他曹丕自己的弟弟们,也一并封王。

按照两汉传统,就是你各位死了心吧,轮不到你们当太子的。

接着封孙权为荆州牧,坐许昌观孙刘决战。

九月。

曹丕又大爆怒了。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一周后,立郭女王为后。

当时中郎栈潜上书劝曹丕不要这样干,讲得可难听了。

“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

直接就说郭女王是个贱人。

这不是品格啊,是说出身。

顺便说一下“铜鞮侯家”的第三种可能性。

有个乐府曲牌名,叫做“白铜鞮”。

在南北朝之后传唱于民间这样。

所以跟这个有关的可能性也算低。

加上卞太后也是“倡家”出身,如果郭女王算贱,那大概也只能推测是贵族歌舞团跟民谣歌舞团的差异。

以贱人论来看,“铜鞮侯家”只是姓侯人家的可能性,仍然是最高的。

事实上,郭女王十岁前后就流离失所,什么兄弟姊妹有谁,绝大部分都是她自己说的。

但都成了冀州魏太子嫔妃,大概在曹丕称帝前就有人来投靠了。

更别提成为皇后。

一个堂兄郭表,就来充当了郭女王的“国舅”,封为奉车都尉。

说个笑话,卞太后的弟弟卞秉,这时候都没加官的记录呢。

要等到曹丕死后,曹睿才封卞秉的儿子为奉车都尉。

曹丕跟他的母亲,感情就是这么的不融洽。

其实说感情并不精准。

政治舞台上,父子兄弟都没情面讲。

皇帝跟太后,也仅仅是政治角力罢了。

而也就在郭女王封后之后,双方的冲突随着曹洪案来到最高峰。

要知道,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即叛。

曹洪案发时,曹真在曹丕的身旁。

而黄初三年前,曹真在镇西。

孙权叛后,曹真在南征。

所以非常容易判断:曹洪案爆发于黄初三年十月前后。

也不排除就是因为曹洪一案,曹丕才发布太后外戚不得干政一令的可能性。

陈寿说得一贯轻巧:“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而卞太后则是去找了郭女王说:“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勑帝废后矣。”

曹洪要是死了,我明天就让曹丕废了妳这个皇后!

曹洪宾客犯法,在曹操时代就经常发生。

曹操自己不处理,甚至还会帮曹洪说情。

但执法官如杨沛满宠等一动手,曹操都立刻夸赞重用执法者。

事实上,即使到了曹睿时代,也发生过曹洪乳母犯法,卞太后出来疏通,而曹睿站在执法官司马芝这边的案例。

我们要明白的是,曹洪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贪财好色又轻浮,未必便准。

可曹洪绝对是曹魏乱源之一无误。

明白了这个部分,再来看曹丕直接要杀曹洪,是不是太超过?

老实说,太超过的绝对不是曹丕,而是卞太后。

但我想不通的是,卞太后为什么要去呛郭女王?

曹魏政治版图势力圈有够复杂,但郭女王这一系算是低调。

她也提醒过被加封的堂兄跟姪儿要低调保家。

整个低调到通篇三国志加晋书,根本看不到郭女王这一系的资料。

又猜,也猜烦了。

知道这里有个谜团就好。

不管是陈寿记,还是其他辅助史料,郭女王的人品那都是相当好的。

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缺点就是出身低贱。

反过来说,那何尝又不是她的优点呢?

说到底,要是没有卞太后在那里啰哩叭嗦……

郭女王配魏明帝,勤俭自持太后配非亲生英明皇帝,俨然就是东汉初年盛世的组合套路。

可天终究不从曹丕。

曹丕以为自己会是一个革新者,却没有发现,父亲留给他的阴影是如此巨大。

想要成为一个真皇帝,曹丕只剩下“战争”这条路可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