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刘备与袁绍屡有媾和,交兵曹公。今天我从另一种角度,以“文丑之死”为线索,分析探讨刘备暗通曹操之可能。
介绍一下文章构思始末。刘备与文丑同为袁绍先锋骑督,二人并击曹公。最终文丑败死、刘备逃逸,且丑先至,备后至。我以此为线索,通过比对不同列传及时间线,大胆猜测官渡之战时,刘备存在暗通曹公的可能。
本文共分四部分:(1)衣带诏与青梅酒;(2)骑督刘备;(3)袁刘合纵;(4)官渡之战。
1、衣带诏与青梅酒
建安三年(),刘备败于吕布,随曹公还许。
建安四年(),董承谋诛曹公,与刘备暗通。刘备当时并未应允。直到“青梅煮酒论英雄”后,刘备突然离开许昌,以剿灭袁术为借口,奇袭下邳,杀刺史车胄,举徐州叛曹。
时间线很清晰。唯一的问题是,刘备为何在青梅煮酒后突然离开曹操?二人言语间的关键是什么?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蜀书二》
后世读者读到此处,看到刘备失态,第一个反应就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却往往忽略了后一句“本初(即袁绍)之徒”。而刘备离开许昌叛曹之后,第一个联系的盟军,恰恰是袁本初。
董承引诱刘备谋害曹公,刘备最初态度是暧昧不明的。但在曹操提及袁绍之后,刘备却突然离去,并加入了袁绍阵营。这在逻辑上是很值得玩味的。
袁刘合纵、到底出于刘备本心,还是另有授意,无人可知。按下不表。
2、骑督刘备
(1)边地马商
刘备极擅骑马。先主年轻时就喜欢斗鸡走狗,华服骏马。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二》
光和末(),黄巾起。刘备发迹前、在乡中做游侠,招募轻薄少年和无赖汉子(关羽、张飞也是此时被招募的)。而刘备的赞助商,就是“马商”苏双、张世平。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先主)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蜀书二》
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蜀书六》
先主於乡里合徒众战马是军用物资,刘备是幽州边地人。边地马商,在两汉时期,等同于军火贩子。刘备年轻时就和乡间地痞、灰产游商混在一起;并从中获得巨量赞助。
(2)杂胡骑兵
兴平元年(),刘备与田楷(公孙瓒系青州刺史)屯驻齐国。徐州之战爆发,刘备率部支援公孙瓒盟友陶谦。刘备此时领兵为“杂胡骑兵”及饥民数千。
公孙瓒在幽州常与乌丸、鲜卑作战,所部吏从多为骑士,瓒本人的护卫即为善射之士“白马义从”,界桥之战也曾大量派遣骑兵队进行突进(不幸被袁绍的弩手击溃)。刘备所部之杂胡骑兵,应来自当时的老大公孙瓒。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又略得饥民数千人。--《蜀书二》
刘备作为乌丸骑兵队的统率,骑术不精是不可能的。刘备早年作为流浪客将、参与中原群雄混战,大多是以“骑督”身份。
(3)袁绍骑督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刘备与文丑作为袁绍先锋,共同指挥袁绍先锋骑兵作战。
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魏书六》
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袁)绍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魏书一》
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文丑。--《魏书九》
仔细观察文丑、刘备的头衔:骑将。对,就是统御骑兵的斗将。刘备替袁绍助拳,不像小说、电视剧那样躲在后方出谋划策,而是亲自披甲陷阵,指挥骑兵冲阵。官渡之战时刘备的定位,实际与颜良、文丑类似,都是“先锋斗将”;既负责指挥,也负责带队冲锋。
(4)长坂之败
此事件发生在官渡之战后,仅作为刘备马术另一佐证。
建安十三年(),曹公南征。刘表猝死,刘琮举州降曹。曹公遣曹纯追斩刘备,曹纯为虎豹骑骑督,刚悍善战;白狼山之役,曹纯、张辽作为军锋,大破乌丸,击斩单于塌顿,名震天下。
(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曹纯之虎豹骑,天下精锐,铠甲斗具精良,日行百里,所战皆克。结果呢?虎豹骑竟然追不上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张飞等人轻骑亡命,成功逃离、奔赴江夏与刘琮合兵。可见,刘备之骑术,比曹公的王牌骑兵队(虎豹骑)还要精湛得多,故能数次从曹公虎口逃逸。
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俱到夏口。--《蜀书二》
3、袁刘合纵
(1)袁绍骑兵数量
袁绍骑兵部队极多。魏武本纪和魏书六中多次提及袁绍骑兵部队之精、之众。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冀州、幽州长期与公孙瓒作战,最惨的一次甚至连渤海老巢(袁绍最初外放为渤海太守)也丢了,最终却吞灭公孙。
公孙瓒部下多骑兵(以白马义从为代表),而袁绍与三郡乌丸暗通,用良家子冒充袁氏宗女,妻予乌丸、鲜卑大人。于是得胡人相助,战马器械不计其数。
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魏书一》
甚至袁绍死后,袁熙、袁尚还能纠合鲜卑大人,屡次轻骑骚扰边地,逼得曹公远赴柳城,横绝大漠;导致郭嘉死于此役。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将攻许。--《魏书六》
当年横绝幽并的公孙瓒,麾下骑士不过数千;袁绍骑兵团竟达万数,声势足见一斑。
(2)第二次徐州之战
建安四年(),刘备叛应袁绍,击斩车胄,霸占徐州。曹公大怒,遣将军刘岱、王忠以精兵进击刘备。袁绍派遣大量骑兵助阵,袁刘联军大破曹军。王忠败走,刘岱消失于记载(大概率阵亡)。
此事证明,刘备与袁绍的骑兵部队,是有过默契配合经验的。
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袁绍)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魏书六》
4、官渡之战
(1)刘备与文丑“前后至”
文丑在信史中并非关羽所杀,而是在掠夺曹军辎重时,阵型混乱,曹军调转军锋突袭,导致文丑阵亡。
文丑,与颜良并称河北廷柱,皆袁绍腹心文丑本人无独立列传,只能从他人传记中搜寻线索。如单看魏书六袁绍列传,或者看魏书十二荀贾诩传(文丑之死为荀攸画策)是看不出名堂的。但是看魏书武帝纪,可以看到文丑之死的核心线索:就是“袁绍派遣文丑和刘备率六千骑兵前、后至”。注意关键词:前后。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魏书一》
换言之,文丑在前,刘备在后。文丑阵型散乱,抢夺辎重,导致陷阵身死时,刘备就紧随在后。最后文丑战死,刘备却逃逸,这就很无语了。细品这句“前后至”,可说把刘备的鸡贼心理描摹得极为形象,刘备与文丑同为军锋,督董骑兵进击;结果文丑冲在前,刘备却躲在后;还故意见死不救,坐视文丑败死,然后自己跑了。其用心颇为可疑。
(2)颜良之死
如再结合之前白马之战(袁绍围攻刘延),曹公亲统大军,吸引颜良主力;从侧后方遣张辽、关羽奇袭。颜良被杀,袁军溃散,白马之围遂解。那颜良是谁杀的呢?是关羽。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蜀书六》
关羽在曹营,替曹公斩颜良;刘备在袁军,替曹公坑文丑。哥儿俩一前一后,配合得那叫一个敞亮。我读的时候都感到震惊,这袁绍怎么能这么傻,这都被人骑到脸上摩擦了,还看不出个中缘由吗?唉,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此言得之。
(3)敌后游击队
袁绍大概也曾怀疑过刘备的政治立场,文丑死后,没有刘备作为袁绍主力再于前线效力的记载。不过三国志记录袁绍在文丑死后,派遣刘备去汝南(豫州,曹公后方)联络当地的地痞流氓、搞政治破坏;刘备早年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关羽、张飞年轻时,都是刘备从流氓无赖中擢拔起来的心腹悍将。
刘备在汝南联络了黄巾余孽,还装模作样地和曹公的援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斩了曹军将领(即演义中死于关公刀下的“蔡阳”)。
(袁)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即龚都)等应之。(曹公)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魏书一》
汝南黄巾,曾配合刘备打敌后游击有趣的是,在汝南张牙舞爪的刘备,听闻曹公亲自来汝南平乱时,却很默契地离开了汝南,还抛弃了盟友龚都。搞得龚都一头雾水,前方军力不足、后方又失去刘备,只好自己亡命逃走了。“汝南敌后游击计划”就此流产。
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龚)都等皆散。--《魏书一》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至少4次出现了极为反常的行为。毫无征兆地叛曹、毫无意外地失去徐州;二弟斩颜良、大哥坑文丑;在敌后搞游击队时,刘备连盟友都敢坑,比黄巾贼还更不讲义气。而且遇见曹公就跑,完全不抵抗。让我深刻怀疑,袁、曹、刘三家在官渡之战前后隐藏的内幕交易,可能远超文字所述。
陈寿喜春秋笔法,暗藏草蛇灰线。三国志必须列传通读、才能品出味道;单单读传主本篇,是啥也发现不了的。通读之后,就会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综上所述,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刘备与曹公,大概确实存在见不得人的幕后交易,只不过坑惨袁绍了。袁本初被曹刘两个传销大师玩成残废,两年后()就吐血暴死,确如当年曹公对刘备所言: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