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修史书”不是帝王将相的实录,而是政治的延展。其结构顺序,是对“皇权起源”及“意识形态”的映射。
纪、传、表、志是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所共知。
在《传》的部分,顺位先后颇有讲究;而每卷基本囊括“同类人物”也属不成文的书法。
《三国志》亦因循其理。但陈《志》不似《史记》或《魏略》般有“名目总纲”(类似“儒林”“隐逸”“游侠”等等),因此便有必要探讨其分类依据。
纪传体史书,大抵以“帝王本纪”置于卷首,“群雄传”或“外戚传”(或称皇后传、后妃传)紧随其后,之后是开国功臣、策士、儒士、宦者等等,通常以“蛮夷传”收尾。
每卷的“人物性质”,归类颇清晰,无可置喙。但我想从《魏书》的卷册背后,探讨其分类的真正依据。
陈寿撰《三国志》是在西晋初年。而西晋的特殊之处,是一面自诩“承袭魏祚”,另一面在篡代过程中又“颇多血腥”。同时曹魏的勋戚子弟,多仕宦于晋初。因此陈寿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西晋方面、同时也来自曹魏旧人。
举个简单例子,《魏书二十八》的传主们,如毌丘俭、诸葛诞、文钦、邓艾等人,如按中立视角,当属“大魏忠臣”。但在《魏书》之中竟无一例外被列入“逆臣传”。
究其原因,无外乎陈寿在修撰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晋方面”的意识形态影响。因此这些“反抗司马氏”的魏臣,便顺理成章被批倒批臭,成了“谋逆罪臣”。
因《魏志》共三十卷,涉及传主百余人,不可能逐一分析;故择重要部分作探讨,希望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
本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①“后妃传”的名称及位置
《魏书卷五》是曹魏三祖的后妃列传,至于三少帝的妃嫔记载则被完全省略。
注:三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三少帝即曹芳、曹髦、曹璜(又作曹奂)。
三祖与三少帝的分水岭,即“高平陵之变”()。这无疑反映了司马氏“高平陵(始)建元”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司马氏眼中,三祖之后的魏帝不过傀儡而已,自此()曹魏的叙事主体、已倒向司马祖孙。
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魏书三明帝纪》
比“三少帝妃嫔缺席”更值得探讨的,是《魏书五》的名称和位置。
(1)名称的影射
在《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即原始版《后汉书》)等著作中,后妃传的名称是“外戚传”。
而在《魏书》当中,则概之以“后妃传”。
“外戚”与“后妃”有本质差异。
外戚之俦,大抵是后族父兄,通常由太后或皇后的兄弟,即皇帝的舅父或外公充任。外戚垄断了“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五校尉”等职务,位尊权重,显赫无比。
两汉的灭亡,皆始自外戚。
西汉的王莽(元帝皇后侄子)自不必多提;东汉的外戚猖獗情况甚于西汉,可称为“外戚政治”时代,与东晋并驾齐驱。至于何进、何太后之事,更是耳熟能详。
曹丕无疑吸取了“两汉外戚乱政”的教训,登基伊始便以《甲午诏书》杜绝了外戚干政的途径。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魏书二文帝纪》
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换个角度看,文帝刻意贬抑外戚地位,除了“以史为鉴”外,也与卞太后宠溺曹植、二宫夺嫡的黑历史有关。
总之终曹魏一朝,有“后妃”而无“外戚”。准确来说,外戚自然有之,但曹氏外戚悠游闲散,不典朝政,远无两汉外戚之弊。
因此,魏书中以《后妃传》取代“前三史”中的《外戚传》,可谓名副其实。
(2)顺位的影射
《魏书五后妃传》的位置紧随《帝纪》之后,位在《群雄传》之前,是比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