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洞居然比峄山北朝的摩崖刻经晚8年

北京中科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峄山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在“妖精洞”一侧。东向,经文七行。每行十四字,共98字。字径在17~23厘米之间。经文前有略小的题字一行,题“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十一字。另一处在五华峰峭壁上,南向。首行题“文殊般若”四字,其下经文十行。最后一行下空二字,仍是98字。两处所刻经文相同。唯妖精洞刻经所的“无”字均作与现今简化相同的“无”,而五华峰顶为繁体证书的“無”字。两相对照,可以理清全文。妖精洞刻经未著明刻石年代。据考《北齐书》斛律光长子斛律武都,特进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梁兖二州刺史。于齐后主武平三年(公元年)在任所伏诛。经主董珍陀既是他家的家客,刻石必在这一年以前。如在此之后,便不会冠以“斛律太保家客”字样了。因此断定此刻最晚在公元年。比邹城另一重要摩崖刻石《铁山刻经》的大象元年(公元年)早了七年以上。五华峰顶刻经,过去的著录皆称“无年代”,前几年才发现摩崖左侧石棱处,刻有年代为“河清三年”。按“河清”为北齐武成帝年号,三年当公元年,比妖精洞早八年。可以认为是邹城市最早的北朝摩崖刻经。《文殊经》全称《佛说文殊室利经》。是佛教般若波罗密系经典。“般若”是梵文音译。意译智慧。佛教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智慧,故用音译。波罗密意译为“到彼岸”。般若波罗密的意思是说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之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的意思。“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音译的略称。意译“妙吉祥”。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他以智慧知名。与普贤并称。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侍左侧,塑像多骑狮子。在中国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经》以文殊师利菩萨与长老舍利弗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万法皆空”、“真谛无言”的深奥义理。最后又通过佛陀的印证与认可。表明此经义理是佛法的正宗,《文殊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义理的重要经典,对中国古代思想界影响很大。此两处刻石是《文殊经》中的一小节。两处经文相同,但与现代流行经本在文字上出入很大。可是是不同的译本,也或者与千年来流传过程中的演变有关。刻经原文是: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皈依,无州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垒,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密,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已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目前此二刻均完整,虽经一千六七百年的风化,文字皆可辨认,这两处北朝摩崖刻经的存在,说明道教全真派在峄山兴盛的五六百年以前。佛教已在此处广泛传播了。峄山名胜风景区#旅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