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在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编写国家历史的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国史之狱”。此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公元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为主持编写的国史,直面揭露了北魏拓跋氏的羞耻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诛杀九族。表面上是因为崔浩暴露了拓跋氏的不为人知的隐秘之事,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皇室想要诛杀崔浩,削弱北方大族的借口。具体如何,细细讲来,这还要从最开始崔浩的身世,和当时北魏的政治背景说起。崔浩的来头很大,他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北朝汉族门阀士族中的第一大姓,崔氏的姻亲皆是士族,包括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这些士族都是绵延了几百年的大族,声名显赫,名望极其的高,在后来的唐朝,崔氏甚至隐隐看不上皇室李姓,地位十分崇高。而崔浩此人,博览经史,精通百家之言,在当时,很少有人能记得上他,他担任了北魏道武、明元、和太武帝三朝的官员,在北魏统一北方之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重大的军事决断上,算无遗策,被称为:“南北朝第一谋臣”,不夸张的说,没有崔浩,北魏拓跋焘不可能统一北方。所以,拓跋焘十分重用崔浩,曾在大臣面前直言,若是有军国大事,不能决断,一定要先问过崔浩才能施行。然而,就是信任崔浩的拓跋焘,诛杀了崔浩九族。很多野史都说是崔浩揭露了拓跋氏的秘闻,丢了皇室的面子,才遭到灭杀,实际上,这是鲜卑拓跋贵族,蓄谋削弱士族门阀的借口罢了。在太延五年(年)十二月时,拓跋焘命崔浩修撰国史。并且说明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据此要求,详细收编历史资料,皇帝本意是宣扬丰功伟绩,但是没想到里面会有皇室的私事,《国记》修毕后,有人建议把《国记》刻在石碑上,崔浩认为不错,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崔浩用了多万的工人建造了一个碑林,共方圆一百三十步,天下之人皆可观之,所以,他们看到了早期的鲜卑族很多落后的行为,比如“兄长死后,弟弟可娶嫂子”,看到的人无不瞠目结舌,暗自嘲笑。这种行为十分不利于拓跋族的名声,所以拓跋焘勃然大怒,判了崔浩死刑,同时株连九族。事实上,这不过是导火索,拓跋贵族早就对崔浩代表的士族不满,两方势力互相猜疑,而修石碑一事,后经证实,这一切其实是有预谋的,这种阴谋是为了制衡两大势力,所以崔浩一犯错,清河崔氏和他相关的姻亲士族全部受到牵连,这样就能巩固鲜卑贵族的势力。参考文献:《魏书》、《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