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记者行思古代的地摊经济你知道吗

作者:田东江

来源:《品读》年第8期

“地摊经济”,新近成为一个热词。

成都率先对占道经营开绿灯、中央文明办明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等,都与“地摊经济”相关。地摊,在街边就地出卖货物的摊子,“占道”是其“经营”方式。

摆地摊在从前很普遍,是百姓谋生的一种方式。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申子平“径奔山集”去找刘仁甫,“看那集上人烟稠密,店面虽不多,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对象的,不一而足”。这种情形,今天在农村仍然是常见景观,但在很多城市里却成了城管眼里的“过街老鼠”。

提倡“地摊经济”,大抵是要在城市中再现这种久违了的情形。浏览新闻发现,有的城市公开声明自己这里并不适合,有的城市则划定了一定范围,摆可以,不能随心所欲。

《夷坚志》里有个叫王良佐的,“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此则或可说明,摆地摊是一种比较低端的谋生方式。

宋朝京师人等如何摆地摊,从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窥一斑,相当直观。如“孙羊正店”前有一溜摆地摊的,有个相对固定,张着圆伞,摊主悠然坐在多种果品旁,还有个在弯腰忙活的半流动摊贩;旁边鲜肉铺前还有说书摊,围着十几名听众,有老有少;有个倚筐而立,筐里装的不知是什么,在和顾客介绍或讨价还价。

“李家输卖店”前,有人在向一个半流动小贩问讯什么。大路上,有顶着货品拿着三脚托架在寻找合适卖货地点的流动小贩;大路一角还有个卖药摊,摊主席地而坐,面对围观者正在运用“三寸不烂之舌”。

虹桥上更人满为患,扒着桥栏看热闹的,搭棚起伞卖东西的,挤得颇有水泄不通之势,骑马的官员、坐轿子的不知何种人士,前导的人只好吆喝着开道,轿子左手边,地上正摊着不少货品。

宋朝地摊卖的东西,真叫五花八门。

《武林旧事》“小经纪”条,记载了南宋杭州的地摊,生活用品之外,有卖班朝录(朝士官职姓名)、供朝报(刊载诏令、奏章及官吏任免事务的朝廷公报)、选官图(赌博游戏用具)、诸色科名(登录各种科举考试中第人名的簿册)、开先牌(登载佛寺名录的簿册)的,还有卖老鼠药,卖“猫窝、猫鱼”“鸡食、鱼食”的,目测总有二三百种之多。

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或准皇帝也喜欢摆地摊。

《后汉书·灵帝纪》载,光和四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

《晋书·愍怀太子传》载,太子“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其母本屠家女也,故太子好之”。然其“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

《南齐书·东昏侯纪》载,萧宝卷“于苑中立市,太官每旦进酒肉杂肴,使宫人屠酤,潘氏为市令,帝为市魁,执罚,争者就潘氏决判”。就是说,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自己假装市场的执法人员,有争议的,由其所宠爱的潘妃来定夺。

《旧唐书·中宗睿宗纪》载,景龙三年(),中宗“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猥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除了愍怀太子的“收其利”,这些人的摆地摊大抵要归为怪癖之列,与经济无甚关联。

黄六鸿《福惠全书》是了解清初地方社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其“门摊税”条云:“凡城市临街、铺面前隙地,有支棚摆摊,卖杂货生理者,晚则收归,早则铺设,有司以为贸易取利,宜输官钱,名之曰门摊税。然此皆穷民小本,藉之为糊口计。本铺既索地租,而官又分其微获,将安忍乎?邑如有此,宜除之以示慈惠。”

门摊,即临街摆摊。门摊税,即营业税。黄六鸿觉得这个税不该收。

“地摊经济”如今重现,初衷想来正是“以示慈惠”。

曾几何时,城管与小贩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极端的地方还闹出了人命。无论如何,一旦回归,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又将面临考验,远比讨论收税与否之类困难得多。

原标题:《摆地摊》

编辑:滕朝阳郭艳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