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文《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里脍炙人口的两句诗。
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写的是江南烟雨风景,其实也未尝不是对唐朝皇帝佞佛和唐末乱世的讽刺。
就像我们如今拿鲁迅先生的“黑夜”开玩笑一样。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爱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唐朝皇帝虽然号称老子之后,但是自唐朝中期开始,历代皇帝开始信佛,大力发展佛教。在中国来说,任何一种宗教壮大,都会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汉朝的巫蛊,南北朝的佛教,元朝时候的密宗,明代的道教,民国的反动道门等等。
而南朝的“四百八十寺”说的就是南朝的几个朝代皇帝前赴后继的推崇佛教,翻译经文,建佛寺,布施土地给各大寺庙的事情。
而在南朝皇帝中,最出名的要数“和尚皇帝”萧衍了,他不仅仅自己崇信佛教,还改变了中国佛教吃肉的历史,更搞笑的是,因为长期“出家”,国家不得不拿钱去寺庙赎回皇帝,晚期还因为这个导致自己以85岁高龄被活活饿死。
一位冠绝南朝,才华横溢的开国皇帝
前面我给大家说过从东汉起就开始诞生的门阀制度,并且在魏晋南北朝中达到了高潮。包括王莽、刘备、曹魏家族、司马家族等等都是门阀政治的获益者,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也是刘邦异母弟之后。
而这位南梁的开国皇帝也是名人之后,梁武帝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
而南齐的开国国君就是我在文文章里说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萧道成,刘裕杀司马氏禅位的晋恭帝并灭司马氏全族。萧道成重蹈覆辙,以刘裕故事,杀禅位的宋顺帝及其刘裕后代全族。
当时有一个老臣—右光禄大夫王琨是宋文帝刘义隆手下重臣王华的堂弟,东晋末年就在朝中做郎中,这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再没有人比他资格更老。他曾目睹晋恭帝禅让刘裕的一幕,昨天更加百感交集,他边哭边叹:人人都觉得长寿应该开心,惟独老臣我认为长寿实在让人悲伤。以至于这样的场面,居然一再亲历。
而23年之后,南齐又被同样故事的同宗萧衍所取代,建立南梁。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自有他的强处和过人的手段。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自己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他不讲究吃穿,皇帝的衣服是从来不下水的,旧了就换新的,但是他的衣服可以洗了好几遍还在穿。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相当于现在的信报检举箱)。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梁武帝还经常亲自召见官员,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
南梁是整个中国帝王中少有的全才人物,集才华于一身,能弹能唱,能吟能画,能书能写,还是围棋高手,佛道大家,国学大师。他当皇帝以来,在国内是实行一种温和的政策,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发展。萧衍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在他的统治下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学者,为南朝四国之最。比如《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宋书》的作者沈约、《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以及文学名士如江淹、谢出、到溉、到洽、丘迟、吴均、瘐信、刘昭、刘峻、陶弘景,当然还有后来成为皇帝的萧衍的两个儿子--简文帝萧纲和元帝萧绎。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还有许多在历史上不太知名的文学名人。萧梁一朝的文学之盛,堪与盛唐、北宋相比肩。
按照以上的情况来看,南梁应该是最有可能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可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南梁不仅没有实现大一统,更是在年历史中声名不显,掀不起一点浪花来呢?
和尚皇帝的荒唐事
当南梁的统治已经稳固,国力开始成上升势头之后,年纪越拉越大的萧衍渐渐变得好大喜功、喜谀恨谏起来。其实好像只要是明君或者有作为的皇帝,只要长寿,就很难从一而终。比如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清高宗等等。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
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老年后,特别是自己百般维护的弟弟想方设法谋害自己,自己的儿子因为东昏侯缘故投奔北魏敌国,让萧衍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
他统治后期,佛教被抬至国教的高度。他不但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而且还翻译和撰写了大量佛教著作,亲自召集佛法大会讲经说法。
普通八年(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前后设大会十六次之多,他的大臣们前后用赎身钱至三亿万,才把他赎回。
据统计: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两千七百余人。南朝时寺庙极度富裕,而佛教寺院的土地是不需要向国家纳税的,毕竟哪个朝廷会向佛或者老君这样的神仙收税?这些田产和香客的香油钱是用来建佛寺,铸金身,供养比丘的啊!
只要出家了就不需要缴纳赋税也不需要参加国家的兵役徭役,是个人就会去出家啊,反正也没人检查真出家假出家,给钱给寺庙不就行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虚假出家,大量的土地被挂在寺庙僧人名下。国家税收和兵役徭役人口大大减少。
同时,中国佛教徒吃素也是从萧衍开始的。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的佛教徒吃素(汉传佛教地区)。除中国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是佛在戒律里说的。毕竟佛陀在世时僧团的生活方式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总不能主人家给了荤腥,他们倒掉吧?
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这个运动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连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素食。
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动乱,自己也被饿死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很快就渡过长江,兵临建康。内奸打开城门,10月24日侯景军包围了台城(即南朝皇宫,相当于紫禁城)。
侯景军队不过只有八千之众,建康城城外萧衍的援兵足有二十多万,但是主将柳仲礼每天只知饮酒作乐,将领请求出战,柳仲礼一律不准。其他势力均保持中立观望状态。
半年多以后台城被攻陷,原有十二万人的建康活人仅二余千人。侯景自立为宰相,矫诏解散援军,因为迷信,侯景不敢直接杀掉萧衍,所以派兵围困萧衍所居住大殿,并且逐步减少供给萧衍和他太子随从的饮食。
五月的一日梁武帝觉得嘴里极苦,极想喝蜜,可是四周都是侯景的部属,没人敢把蜜给他。
武帝口中已经不能说话,于是在“喝喝”声中死去,时年八十六岁。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的点赞、留言和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