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清官制度的建立,从清涂到清官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清涂”在南朝进一步形成“清官”制度。《通典》在叙述南朝制度时曾说:陈依梁制...凡选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

以家世出身当基准,区别流品的现象,到了南朝达到高峰。《通典》这段话不能专以官制来解释,必须放入流品发达的背景中来理解。

流品的发达,使乡品二品出身的士族被视为“清流”,在官制上走“清涂”的升迁途径,是所谓的“清官二品”。而乡品在三品以下的寒门,则另取勋品,所谓“三品勋位”。梁以前官品的第六品,以及梁武帝改革官制后的第九品,是用来区隔官人与平民的“士庶线”。

在这条士庶线以上起家者,担任声望清高的“清官”、“清职”。而在这条线下起家者,则担任声望较差的“浊官”、“寒官”。“浊官”出身者,升迁速度慢,但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也有机会可以升迁到“清官”。这也说明“清官”与“浊官”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官历迁转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种因于“清涂”的发达。

“清涂”在西晋的出现,加强了门阀的发展。士族可以借由对“清涂”的独占,担当那些令人羡慕、有崇高地位的“清官”。到了南朝,由于门阀制度的发达,哪些出身的人会担任哪些官职,能走哪类的升迁路径,也逐渐固定下来。

这条升官的捷径,最早的雏型出现在西晋太始年间,《太平御览》引〈李重集〉:汉魏以来,内官之贵於今最隆。太始以前,多以散官补台郎,亦径补黄门中书郎。

这里讲到内官(中央官)的升迁最为时人所重,而最重要的升迁路线为:散官(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七品)-尚书郎(六品)-黄门侍郎、中书侍郎(五品)。

由于官场风气重内官、轻外官(地方官),迁转又快,往往一年数迁,引起李重、王戎等人改革官制的呼吁。李重,字茂曾,江夏钟武人。是当时有名的铨选专家。元康元年(),时任吏部郎的李重对重内轻外的现象提出改革建议,认为应该先担任过地方官后,再回中央任职,这样才会熟悉民间疾苦。

这建议被尚书左仆射王戎接受,《晋书》,〈王戎传〉:“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戎始为甲午制,凡选举皆先治百姓,然后授用”

由于甲午制的出现,使原来散官(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七品)-尚书郎(六品)-黄门侍郎、中书侍郎(五品)的升迁途径,转变成:散官(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七品)-县令(七品、六品)-尚书郎(六品)-郡守(五品)-黄门侍郎、中书侍郎(五品)。而这条升迁上的快速道路,被称为“清涂”。“清涂”一开始是专指尚书郎,《晋书》,〈贺循传〉陆机推荐贺循时说:

此时清涂已经渐具雏型。而其中的尚书郎,尤为清涂要津。清涂是西晋时代最好的升迁路线,一开始就有重视门第出身的倾向,出身好的可以顺着“清涂”升迁到“美职”。南梁裴子野说:

裴子野的评论自有他的根据,因为在他所处的梁朝,“清涂”已经是一个固定的制度。当时诠选官员的方式,是依照出身门第的不同,而有“高流官序”、“次流官序”、“浊官官序”等不同的升迁路径。而在仕途第一站的起家官,便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常常可以从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就能知道出身为何、“预测”出日后怎样迁转。

南朝职官升迁,有一个固定化的“官序”存在,随着出身门地的高低,而走不一样的官序升迁。共有五个官序,依照出身可分成高流、次流、浊官,随着任职者出身的高低,而授予不同的资序。

九品官人法本来是以品地来区别官职高下。然而,随着“清涂”的发达,职官里出现了清与浊的区别。官职清浊与否,远比官品来的重要。往往只有出身高门的人,才得以担任清官。作为官历的第一站,起家官如何,除了可以表现任官者的“家格”外,进而影响日后的官历。

如秘书郎以及著作佐郎,由于“职闲廪重”又掌管祕籍典藏,是个颇有“清气”的职务,变成最炙手可热的“起家官”,专给门第最好的出仕者释褐之用,所谓“天下清官”。张瓒传:“秘书郎有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

当梁武帝任命刘孝绰为秘书郎时,还特别说:“第一官当用第一人。”“高流官序”很多以秘书郎为起点,可看出秘书郎在“起家官”中的地位。而著作佐郎则是次于秘书郎的起家,两者同为“高流官序”中重要的第一站。“高流官序”这条迁转途径几乎包含了整个南朝既清(声望高)又要(地位重要)的“清要官”,只有家世最好的“清流”才可以任职。在所有官历中的履历是最出色,升迁速度最快的“清涂”。

次于“高流官序”的官历,则称为“次流官序”,从奉朝请开始起家。在经历上,“次流官序”比不上“高流官序”。

而升迁走上“次流官序”的,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之外,往往迁不到侍中。与清官中最好的“高流官序”相比,“次流官序”虽然也是走“清涂”升迁的路线,但是无法与最好的“高流官序”相提并论。

不过,不论是“高流官序”或是“次流官序”,担任的官职还是所谓的“清官”,出身者都是在士庶线上的“官人”。与此相对的,还有“寒人”以浊官起家的“浊官官序”。

浊官官序,多从流外的令史、典签起家。经过在官场漫长的努力后,才能迁转入士庶线内,在梁朝则是“入流”。如奉朝请,本为“清官二品”的起家官,寒门出身的刘系宗与萧赤斧,一个要“历官为奉朝请”,另一个更久:刘系宗...泰始中为主书,以寒官累迁至勋品。元徽初为奉朝请。

都要需要经过长期的迁转,才能担任。又如南台侍御史,这是流内最低的官职,多用“勋位”出身者担任。而中书舍人则往往由皇帝身边的宠臣担任,选材时“士庶杂选”,虽然掌握实权,却与“清官”、“浊官”与否无太大关连。

为什么到了南朝,“清官”反与职务的重要性与否无太大关连呢?这是因为南朝政局诡谲多变,本来任职重要职务的士族害怕政局影响其门第盛衰,多不肯认真处理任内该负的事务。久之“清要官”就失去了本应有的重要性,成为单纯仅具有声望的“清官”、“清望”。

与爱惜身家的士族相比,寒人出身的宠臣比较忠于皇帝,皇帝也将本应由清要官处理的重要职务,改交由亲近宠臣来管理。这些恩幸只能担任那些士族所不屑的“浊官”。但“浊官”虽浊,却负担了大多数重要政务。对此,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有很中肯的评论:

于是,在“寒人多掌机要”的情形下,形成了南朝独特的“恩幸政治”。这样的发展,除了使“清要官”成为徒有清望而不负实务的职官之外,也很精准的反映出南朝清官与否,是决定世家大族对职官的喜好,与官职本身的职务没有多大关系。正如梁武帝所云,这是一个“官以人清”的时代。

官序的建立,显示了“清官”与“浊官”在官历上已经有不同地位。当时在职位迁转上,已经有一定的途径,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往上走。如果跳跃的迁转,则会被视为“泛阶”、“超阶”,被认为不是正常的升迁。如《南齐书王缋传》:

王缋从太子舍人转中书舍人,被其父王景文视为“超阶”,觉得不是正常迁转的情况,特别叫他“经年乃受”。同书〈谢朓传〉也有“超阶”的情形。事缘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年),徐州行事谢朓向建业告发岳父王敬则的反谋。乱平之后,明帝对此事“甚赏之”,特别任命他担任尚书吏部郎。

这已经是清官中的要职,但谢朓不肯接受。主其事的中书省官员觉得谢朓让官太矫情,特别询问祭酒沈约意见。沈约回答如果让的是小官还有话讲,

要中书省不必多虑。看来,当时的迁转有一定的路途。谢朓因为告发岳父的反谋,而被“超阶”授为尚书吏部郎,但这不是正常的任命,可以看作是一种优待。

除了出身以及迁转方式不同外,政府对待清官的礼法也与“浊官”殊异。如前宋大明五年()规定“清官”出门时的“行僮干仗”:“二品清官行僮干杖,不得出十。”南齐亲王行加冠礼时:“国官陪位拜贺,自依旧章。其日内外二品清官以上,诣止车集贺,并诣东宫南门通笺。”除了在百官中地位特殊外,在经济上也有所优惠,看来,清官到此与“清涂”相结合,已是一个成熟完整的职官体制在,职官中已有一个特定的群体了。

从“清涂”到“清官”,南朝清官制度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发达密切相关。高门子弟担任的官职被认为清官,史书称此为“官以人为清”。如同张率的故事一般,以门阀出身来决定什么样的职官,而担任“清官”的士族子弟也以此为荣。

由于南朝的官分清浊,是门阀政治下的产物。唯有世家大族可以担任“清官”。当北魏孝文帝想用“汉化”政策,使鲜卑成为士族加入北方汉人的门地社会,借此让拓拔氏等鲜卑大族能顺利统治汉人时。南朝的“清官”制度自然成为北魏想模仿的目标。不同于南朝的清官观念,北朝的“清官”呈现与南朝不同的面貌。

参考文献:

《通典》

《九品官人法研究》

《九品官制官历研究》

《六朝贵族制研究》

《察举制度史论稿》

《太平御览》

《晋书》

《门阀制度》〉

《梁书》

《隋书》

《南齐书》

《宋书》

《廿二史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