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您尚未用餐,建议提前撤离)
谈到烧烤,大家可能会迅速在脑中描绘出一幅模糊画面。烟雾缭绕之中,穿着油腻围裙的老板儿正挥着蒲扇,手里一把猩红肉串在乌黑的烤架上翻来覆去。你若上前,老板儿头也不会抬,只是嘴角叼着皱巴巴的烟头动了一动,挤出几个含混不清的字:“兄弟,来几个?”
大串拿上,啤酒摆好,在我们就要大快朵颐之时,就顺便来聊聊这烧烤的前世今生吧。
(身在大排档,云深不知处~)
那是大概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我们直立人祖先身上的毛还没褪尽,正光着身子,弯了背摇摇摆摆地在林子旁找果子吃。
只见天色突变,半空中“轰”的一声炸响。啊!打雷收衣服了!许久没雨水滋润的龟裂树干被闪电一击就着。火光迅速在树林里蔓延,跳跃的火苗可吓坏了我们的祖先,他赶紧没命似的逃回自己离河边不远的洞穴。外面大火烧的哔哔啵啵噼里啪啦,把整片天都照得透亮。洞穴虽然阴暗,但至少可以挡风遮雨,让我们的祖先可以平复被惊吓的神经,放心睡到第二天天亮。
(嗯嗯,这就是我们的直立人祖先还原形象)
咕咕叫的肚子唤醒了我们的祖先,他不得不面对一天没食可吃的窘境。好在外面靠近的树林已经被烧光,火烧去了远处,那就只有出去再逛逛,看能不能找到些什么可以果腹的东西。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林变成大堆焦黑木炭,火焰留下的热气还灼的皮肤生痛。我们的祖先不敢冒险,绕着火场遛弯。只见地上许多飞鸟走兽都被烧成了黑炭,小到山雀鹧鸪,大到野猪肿骨鹿。虽然烫手,但饥饿驱使我们的祖先去勇敢尝试一下。他肯定想不到,这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第一次烧烤!
冒着被烫伤的危险,我们的祖先扒拉开大鹿被烤焦的外皮,一股热油脂的诱人香气顿时充满了他的鼻腔。沉寂的唾液胃液立马涌动起来,带着天然火焰温度的肉块顺着纤维的纹理被撕下一片。对从没有吃过热食的猿人来说这是多么震撼,粉中带红的柔软鹿肉进入我们祖先的口中时,可以想象他泪流满面的神情。过去打猎来的兽肉要么难以撕咬下咽,要么冷冰冰吃下去噎在胃里半天。这些问题现在全都烟消云散,此刻,新鲜的桃李,大块的根茎,带着鲜血和绒毛的野兔野鸡,统统被这熟透的烤肉所超越。
从此以后,再也一发不可收拾,人类爱上了烤肉,爱上了带来全新饮食方式的天降之物——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求生和食欲的驱使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取火,用火。用火烤食物成了天经地义的方式。为了凸显烧烤的正统和神圣,我的祖先在教育后代时引入了三皇伏羲教导人类取火烤食的神话故事。让烧烤这种现代看之平常的饮食方式显得更加神秘而伟大。
烧烤,可能算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烹饪方式。用比较正式的方式来解释,就是用燃料加热空气,并把食物放在靠近这热源的位置来加热以便食用的方法。
烧烤的历史:
我国流传的成语“脍炙人口”,就是这种传统饮食方式在漫长中华历史中留下的印记。
“脍”指把肉切成极细的肉丝,或者把鱼切成极薄的鱼片,再佐料而食。今日的生鱼片便是来源于此。
“炙”就是我们熟悉的烧烤了。“炙”字下面是火,上面是肉的变形。先民在造字之时,就形象的给我们表现了烤肉的情景场面,一眼就能唤起我们对这种淳朴烹饪方法的敬爱之情。
史书记载,早在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烧烤便正式登上了宫廷宴会。周代宫廷八珍名菜里,煨烤过的乳猪羔羊就已在列。
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诗经·小雅·瓠叶》有言:“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就是说,鲜嫩的野兔啊,烤它煨它。君子备好美酒啊,斟满回敬。一副朋友宾客饮宴的欢乐画面跃然纸上。
燔和炙,都是烘烤的意思。不同在于“燔”更多指烤肉脯肉干这类难熟的食物。“炙”更多指烤动物切好过后的一块块鲜肉,更接近我们今天的烧烤方式。
《孟子》里记载,弟子公孙丑有一天闲谈时问孟子:“脍炙和黑枣哪一种好吃呢?”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脍炙啊!”可见脍炙的吃法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程度。
(图为战国早期硬陶炙炉)
汉朝统一中国之后,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烧烤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烤肉,烤串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画像砖《庖厨图》、《烧烤图》、《宴饮图》中都呈现了不同的烧烤画面,其中厨子各司其职,有负责以签字串起肉块,有负责在炉子上烤肉并不断翻转,有负责用“便面扇”扇风保持炉火。可见宴会中烧烤烤串的受欢迎程度。
(图为山东嘉祥西王母、庖厨图拓片,红圈处为尊者进献烤串)
(图为陕西绥德四十铺汉墓墓门画像拓片,红圈处为烤肉和烤串)
(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绿釉陶烤炉)
作为重要的烹饪方式,烧烤在北魏时期名正言顺的被《齐民要术》记载,二十二种烧烤方法被这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学专著加以专门记录。
公元六世纪的《南齐书》中记载,皇帝萧道成的第五子萧晔有才学,又放荡不羁。他和幕僚们宴会时,大厨负责烤全鹅。他吃得兴起,不等厨师切好呈上,就自己下场,解下佩刀亲自切割烧鹅。那佩刀上装饰的鸾铃不住铃铃作响,场面不雅。等到从官劝诫,他才发觉自己已经失态。
到了隋唐时期,烹饪技术发展的更加变化多端。在长安城,庆祝官员上任升迁的烧尾宴上,琳琅满目的菜肴超过五十八种。颇有权势的韦巨源款待唐中宗那一次烧尾宴,纯烧烤类就有五六种之多。“无心炙”,“灵消炙”,“逍遥炙”,“升平炙”都是当时名菜。
(图为唐墓壁画《宴饮图》)
其中,“无心炙”其实不是烧烤。志怪小说《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生性散淡,虽然当着官,但却喜欢四处旅游体会各地人文风情。一次他郊外打猎,因为专心追逐猎物而忘了时间。等待回过神来,自己已经是腹中空空手脚无力。人若是饿了,那便不会讲究什么体面。段成式只好牵着马去附近村落一家一家敲门,讨要些吃食。一位老婆婆给他开了门,婆婆见这位官员文质彬彬礼貌有加,便很利落的做了个猪肉羹。段成式很是感激,拿过碗却发现里面除了制过的猪肉啥调料也看不见。既然已经饿的难受,原本对吃比较挑剔的段成式也顾不得三七六二五,稀里呼噜吃了个干干净净。等到肚里踏实,他才发现这肉羹竟然好吃无比,稍稍回味竟然比自己在正经八百官府宴席上吃的大菜都超过许多。谢过老婆婆回家之后,段成式果断让自家的厨子仿作,味道竟然也不错,于是他隔三差五便要吃上一次这肉羹。因为实在喜爱得紧,段成式就按当时最流行的取名方式把这种肉羹叫做“无心炙”。
“灵消炙”的食材非常讲究,一头整羊,能取用的只有上面四两肉。经过特殊加工和烤制,非常容易保存,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轻易变质。
“逍遥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用喜鹊舌和羊心尖烹饪而成。一说是唐睿宗款待自己九女儿玉真公主,为了让向来吃素的小公主开心吃好,他让厨师推着装饰豪华的九龙食轝(类似送餐车)盛着烤制的一盘盘精致素食送上来。其中一种量产的烤制素食就是“逍遥炙”。
“升平炙”的要求就简单一些,备好羊舌鹿舌,加工以后拌在一起炙烤,继续连续搅拌混合三百次便能完成。
其他的烧烤类大菜更是不一而足。有难以形容,活烤小鹌鹑的“筋头春”;还有比较正常的光明虾炙、火炼犊、龙须炙、金装韭黄、艾炙、乾炙满天星等等。
及至宋代,国家商业繁荣,市民文化丰富多彩。民间饮食也不例外,烧烤因为加工方便口味上佳很受百姓欢迎。你可以在酒肆饭庄里吃到烧青虾,蜜烧膂肉,烧獐肉,甚至今天名气很大的烧鳗鱼也在菜单之上。据反应当时首都开封繁华盛景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炙子骨头、群仙炙、排炊羊、炙金肠都是菜谱上受欢迎的大菜。宋人入冬以后的“暖炉会”,吃烧烤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北宋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记载:“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喝,谓之暖炉。”记述南宋临安情景的《梦梁录》里更是收录了十多种烧烤食品。
(图为宋徽宗赵佶本人所做的《文会图》局部)
接下来,蒙古的入侵传入了带着草原气息的霸气烤全羊。明清时期,除了作为宴席的主食,烧烤也成为宫廷和民间宴席头盘的必选项之一。
至于大包大揽的满汉全席,烧烤更是常见,搭配也非常细致。其中,招待蒙古贵族的亲潘宴里,挂炉山鸡和生烤狍肉要配上清香的荷叶卷,葱段和甜面酱;招待亲点大学士和有功之臣的廷臣宴里,片皮乳猪和烤羊肉则用薄面饼来裹卷;清朝皇帝的寿宴上,挂炉沙板鸡和麻仁鹿肉串是两个硬菜;规模大到吓人,两三千人同时参加的千叟宴里,御膳烤鸡和烤鱼扇可谓水路并举。至于其他宴席,每每都要配上烧烤二品才算功德圆满。
民国时代国家陷入军阀混战,从北方逃难的人们给广州和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量不同风味的菜肴做法,粤菜和烧烤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至于广州被称为“饮食天堂”。
烧烤可以说伴随了人类整个文明发展史,在世界上其他文明繁衍的地方,一样充斥着对烧烤的热爱。
公元八世纪的西方,法兰克王国填补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长期空白,几乎统一西欧。完成了丰功伟绩的查理曼大帝用烧烤来犒劳自己。可他的御用医师有些担心大帝出现消化问题,便建议大帝多吃煮熟的食物,少吃烘烤的肉类。这个建议立刻被查理曼大帝断然拒绝,他固执坚持的性格和他著名的属下骑士罗兰一样,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哪怕被敌人大军围困也不召唤援军。在大帝看来,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就如同自我毁灭。
稍晚的时代里,著名的北欧海盗们向着西欧袭来。他们英勇善战,相信勇敢的战士牺牲之后会被女武神带进瓦尔哈拉神殿。神殿里,每天都有盛宴款待这些英灵战士,宴席上有美味的烤野猪和羊奶蜜酒。这是神猪沙赫利姆尼尔的肉,这头猪一身的肉肥美无比,它每天都会复活,让战士们可以永远也吃不完享不尽。
(年,埃米尔多普勒的画作表现了英灵战士们在瓦尔哈拉神殿畅饮,等待末日决战的场景)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由于欧陆争霸的原因,各国官方海盗和野生海盗们在加勒比海上横行。他们抢劫敌对国商船,一时兴起连中立国的也抢,让整个海域充满险恶气氛。虽然海盗们大多目不识丁,但作为亡命徒的他们对吃喝玩乐那是很有心得。为了饱饕餮之欲,他们在海岛上休息之余搞出了火烤全羊全牛的吃法。阳光沙滩,敞着胸口绑着头巾的海盗们忙乎起来。抢来的牛羊被刨开肚腹,稍微收拾一下,就从头到尾穿在烤架上开工。这样的做法看着既豪爽吃着也过瘾,很对海盗们的胃口。即便是明天要面对敌国战舰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也可以大气不喘的吼道:“来啦,爷可是饱死鬼!”
这种加勒比烤全羊的方式方便可口,被称为“barbeque”,也就是我们熟知的BBQ,后来开始在美洲欧洲流行。美利坚立国之后,开始向北美大陆全面扩张。大量来自欧洲亚洲的移民冲着对新大陆的憧憬和开始新生活的期望迁入美国。一些很有生活经验的西欧移民为了保存食物,把留存的肉拿来熏熟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熏烤的肉类容易存放,味道还过得去。加上移民们和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接触,在熏烤中加上当地的香料,烤肉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颇具特色的烤肉产业。
(待续,下篇将介绍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烧烤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