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之战,高纬中了周武帝圈套以致惨败北

北京皮炎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之前写过北周在宇文护后期发动的两次对北齐的征伐,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北周的国运的确要强于北齐,周武帝在除掉宇文护亲政后,已是在国内实施灭佛行动,增加北周国力,同时推行均田制,吸纳流民,扩充府兵,提升了北周的军事力量,反观北齐,和周武帝大致同时期亲政的后主高纬妥妥的一个亡国之君,曾经占据军事主动权的北齐反而要被动防御北周的征伐,也会能看出两国国力已经发生逆战了。

周武帝亲征后曾两次征伐北齐,第一次因为身体抱恙而撤军,而第二次,也就是公元年,(北周建德五年,北齐武平七年),北周北齐爆发了平阳之战,可以说周武帝一战定乾坤,此战之后,除了在晋阳城下打了场恶仗外,北周相对容易的快速平定了北齐各地反抗势力,实现了北方一统,而平阳之战则是北周灭北齐的关键一战,军事遭受重创的北齐,在后主高纬的“玩弄下”,彻底分崩离析,北周一举统一北方。

其实周武帝在征讨北齐前,已经在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北联突厥,南和南陈,孤立北齐,而且周武帝也是很看重百姓人心向背的。

《北周.武帝纪》(建德四年)八月癸卯,入于齐境。禁伐树践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

在建德四年,也就是公元年,周武帝率军第一次东征北齐的时候,周武帝就下令,不得砍伐树木以及践踏毁坏庄稼,这就能看出周武帝的心思,他东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蚕食北齐,削弱其国力,而是为了得到北齐百姓的人心,不然的话,是不用考虑这些的,当然也不排除周武帝也有为周军后勤的考量,也就是一旦和北齐的战事持久,那么北齐境内地里的庄稼成熟后,可以就地补充周军军粮。

但不管怎么说,北周来势汹汹,意图明显,那么北齐情况如何呢?可以说在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高纬手里,北齐国力尤其是军力呈现断崖式下跌。北齐中后期三位名将,段韶,兰陵王长恭,斛律光,都在平阳之战前不在了。

段韶在高纬亲政的次年就挂了,而令两位名将,都是被高纬折腾死的,但凡两人存在一人,那么阳平之战就可能是另一个结局了,或者北齐也就不会那么快的灭亡了。

《北齐书.斛律光传》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遂饮药薨。

北齐武平三年(年),高纬因为北周的故意陷害,因为一首童谣,暗示斛律光有造反的嫌疑,高纬决定清楚斛律光的实力集团,将其诱杀,诛灭其族,这件事可是让周武帝晚上睡觉都能笑醒啊,斛律光在当时堪称北周的一个劲敌,但是被高纬收拾了,周武帝在攻入北齐国都邺城时还说过,“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当然高纬自毁长城的行为也未必是完全被忽悠了,只不过是他早想解决斛律光了,北周只不过说是递上一把刀子而已,这个没有实证的借口足够高纬动手了,一代名将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杀了,一度引起北齐军中震动。

而在北齐武平四年(年),铲除斛律光还不足以让高纬感到放心,兰陵王高长恭因为一句“国事即家事”,引起了高纬的猜忌之心,高纬就“纳闷”了,兰陵王啥意思,这个家还要听你兰陵王的吗?结果高纬直接赐毒药,送兰陵王高长恭上了西天。

其实若是在国家没有强大外部威胁的时候,高纬铲除在军中有影响力的功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在西有北周,南有南陈,北有突厥的情况下,高纬诛杀良将,连宗室出身的兰陵王也不放过,可以说高纬令曾经军事强盛的北齐内部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将领就会想了,忠心于你又有何用,一旦你不爽就被杀。

更要命的是,高纬把国家大事当作儿戏。

《北史.后妃传》周师之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亟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

在平阳之战前,刚刚击退周军的高纬不思虑如何应对北周频繁的东征,而是很有兴致的在晋阳打猎,战事紧急时,高纬还听从了马淑妃的建议,接着打猎,似乎北齐和他没有关系一样,一城一地的得失,齐军将士们的鲜血,百姓的流离和他都没关系。

到这里就可以从北周北齐两国国君的表现上看出来,北周灭北齐是天命了,北周国运要强于北齐,所以周武帝出现在北周而不是北齐。

在北周建德四年(年)周武帝第一次亲征北齐撤军后,次年周武帝再次东进,不够这次周武帝改变了战略意图,第一次北周是攻伐洛阳,以攻占地盘为主,而这一次,周武帝是想要引诱齐军主力由晋阳南下,趁机歼灭北齐的主力精锐部队,以此来取得对北齐的战略绝对优势。

所以北周把目光放在了北齐的平阳郡,也就是今山西临汾一带,为此实现拿下平阳郡,周武帝做了十足的准备。周军在三个方向上布置,以确保万无一失。

北线,由宇文宪领兵2万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宇文纯率步骑兵2万人守千里径(今山西霍县东),达奚震率步骑兵1万人守统军川(今山西石楼西),目的是切断晋阳和平阳的联系,宇文宪、宇文纯所部先后遏制晋阳齐军南下的态势,而达奚震则可以在齐军南下攻打宇文宪、宇文纯时,择机偷袭齐军后路。

东线,韩明率步骑兵人守齐子岭(今河南济源西北),尹升率步骑兵人前往鼓钟镇(今山西垣曲北),周军如此布阵,是遏制北齐在洛阳留守的重兵集团北上救援,周军防线连线正是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这样的话,周军在东线,扼守住潼关和轵关陉一线,就可以抵挡齐军由洛阳方向进军的可能了。

后方,周武帝派辛韶率步骑兵扼守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也就是著名的黄河渡口,这样可以保证出征周军的后勤补给稳定,周武帝的军事布置可谓万无一失,话说,要是宇文泰看到北周军力已经如此强大了,会不会很欣慰啊,毕竟他和高欢死磕的时候,都是出去军事劣势的。

至此完成对平阳的合围后,周军主力开始围攻平阳郡治所晋州(山西临汾),晋州守军因为援军不至,斗志不强,周军拿下晋州,而这个时候,贪图享乐的高纬才从晋阳(山西太原晋源区一带)率军南下,话说高纬可能把战事看的太简单了吧,或许他认为,只要自己率部拿下,走到晋州,周军就退了,毕竟上一次救援洛阳的时候,就是那样。

《北周.武帝纪》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诏诸军班师,遣齐王宪为后拒.....齐主遂围晋州,昼夜攻之。齐王宪屯诸军于涑水,为晋州声援。

周武帝面对由晋阳而来的齐军,选择了暂时退却,躲避齐军锋芒,其实他不是怯战,而是秀了一次操作,高纬完全掉入了他的圈套中。

如果周武帝只是单纯的躲避齐军锋芒的话,完全可以大范围撤军,不必留守晋州,而他执意留下万余精兵,让梁士彦率部坚守,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他想要让晋州成为挫败齐军锐气的一颗棋子。

毕竟本来这次出征北齐,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歼灭北齐的有生力量,那么这绝对是一个机会,只要打赢了,北周的实力范围就可以扩张到全部的河东之地,也就具备了进一步蚕食北齐的跳板。

高纬也是很上套,率部围困攻打晋州,精锐的齐军在连日攻城战争中逐渐疲惫,而周武帝呢?他在从前线撤下后,回到关中可不是为了避战逃回去的,而是去调集军队。

《北周.武帝纪》齐攻晋州,恐王师卒至,于城南穿堑,自乔山属于汾水。庚戌,帝帅诸军八万人,置阵东西二十余里。

虽说这八万周军并不都是从关中征调的,但是周武帝回到关中后也是征调一部分兵力,带往平阳战场的,而这个时候高纬也是担心周军救援晋州,所以在晋州南部一带挖了深沟,预防周军北上,两军以此相互对峙。

这时高纬又再度秀操作了,本来提起挖到沟壑,起到了遏制周军救援晋州的作用,但是高纬可能认为如此对峙不足以击败周军,所以他命人填平了沟壑,这就是没事闲的啊,挖个坑又自埋上了。

《北周.武帝纪》齐人填堑南引。帝大喜,勒诸军击之,齐人便退。齐主与其麾下数十骑走还并州。齐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大军次并州,齐主留其从兄安德王延宗守并州,自将轻骑走邺。

估计高纬自认齐军兵力强盛,足以一战击败周军,所以主动南下越过沟壑与周军交战,可是到了硬碰硬的时候,高纬之前残害良将的影响还是出现了,说白了这个时候就看将士是不是卖命了。

面对气势高涨的周军,显然齐军大多数将领都是无心恋战的,齐军大败,更主要的是,高纬见局势不妙,扔下军队,自己先跑了,阳平之战,齐军大败,主力齐军溃散,短时间内必然难以重新组织起来,这对北齐来说是致命的。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诸军败,延宗独全军。后主将奔晋阳,延宗言:「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

而在高纬逃到晋阳后,也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挽救局势上,而是准备接着跑路,随着主力齐军的溃败,晋阳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北周的大军,高纬只想保命,想北上投奔突厥,对于高延宗坚守晋阳的建议没心思理会。

最终高纬也是让高延宗留守晋阳,自己跑了,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平阳之战的战败,高纬的亡命,让有实力集结兵力和北周再打一场的北齐快速崩塌,随着晋阳被北周攻下,北齐其他各地也大多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北周得以灭北齐,控制了黄河流域,为隋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平阳之战,周武帝准备充分,指挥有方,周军也处于战力巅峰阶段,而北齐则被高纬折腾的疲惫不堪,将享乐置于国家大事之上的高纬,令齐军在平阳之战中屡屡失掉先机,最终被周军一举击溃,这也是高纬残杀良将的必然结果,国难思良将不知多少次在历史上上演。而平阳一败,北齐也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速度快速衰败,皇位都成了包袱被各种“推让”,周武帝或许也没想到,平阳一战会有这样的结果。

参考资料《北周.武帝纪》《北齐书.后主纪》《北史.后妃传》《北齐书.文襄六王传》《北齐书.斛律光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