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号称七律第一,魅力何在竟连诗

黄鹤楼耸立于武昌黄鹤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始建于三国时期,最初是孙权为军事目的而建,到了唐朝,其性质逐渐由军事要地演变为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至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崔颢的《黄鹤楼》诗。宋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将此诗视为唐人七律第一。

据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的记载,李白到了黄鹤楼,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后,不得不搁笔,并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说李白后来为了和崔颢“较胜负,乃作《登凤凰台》诗”。而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其实也是脱胎于崔颢《黄鹤楼》首联的句法。究竟崔诗的魅力何在,竟连“诗仙”李白都自叹不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联直接切题,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写楼。《南齐书·州郡志》《太平寰宇记》都有仙人驾黄鹤飞过的情节,然而诗人登楼,不见仙人,不见黄鹤,只见“空余”的一座楼。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又将人转瞬拉回现实,突出一个“空”字,用大落差的对比给人以空空之憾。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继续提升首联的情感,黄鹤已经飞去,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的白云徒然千载依旧。岁月不再、古人不见、世事茫茫,这是诗人登楼的感受,凝聚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登楼之时的浩然情怀。这里的情感,与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登高远眺苍茫广阔却又孤独悲伤的气概颇有相通之处,其句式也如陈诗一般带有古体特色,突破了格律的限制。

颈联两句实写楼上所见风景,采用非常精美工整的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诗人登楼远望,看见的是绿树正茂的汉阳和春草遍野的鹦鹉洲。这本是秀美之景,为何后二句会生“愁”?其实,“春草萋萋”四字便已生愁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句子,可见文人们深谙“萋萋春草”蕴含的离别相思之愁绪。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心中翻腾的是乡愁。“日暮”时分,正是外出的人们回家之时,而自己独在异乡,有家难回。黄昏时江上像笼罩了一层烟纱,此时此景,倍添孤单飘零之感。景致变得模糊,不知是夕阳斜照的缘故,还是自己流下了思乡的泪,朦胧中以“愁”字作结,点明全诗主旨,照应开篇的幻境。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漂泊动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一些文人的困苦情状。《黄鹤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应该说,这样的登楼感受并无十分特别之处,李白也不至写不出更好的情感,真正绝妙的在于崔颢这首诗的格律上。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宕转折,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却仍读来上口,情真意浓。虽然用词重复,却能意外造就回迭复沓的悠然古韵,气势磅礴。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正是这种朗朗上口、自然天成的独特艺术形式,使得此诗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