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围绕着“世界读书日”,关于图书的新闻十分密集。新书店开业、各图书馆年度借阅榜单、电商图书销售报告……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还有“你心里住着哪个作家?”、“你需要读哪本书”等H5产品推出,读书品书玩书,好不热闹。
但是,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在一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的时光中来看,我们会发现今人对图书的珍视爱护只是流光瞬息之事,书籍,可以说是历史故事中最脆弱的事物之一,历朝历代都不乏对图书的毁禁与破坏。
隋朝专掌文书的秘书监牛弘在隋朝一统天下之初,上奏《请开献书之路表》历数隋前发生的五次“书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祸、西晋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被后人总结为“前五厄”。历史中人,总无法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牛弘没想到也没看到,在自己上奏此文不到五十年,隋末各方势力角逐,又招致一次新的“书厄”。明朝学者胡应麟在牛弘的基础上,又列出图书遭遇的“后五厄”,第一项便是隋末混战,另“四厄”分别为: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兴之祸。胡应麟自然也看不到往后明清变革、清高宗修《四库全书》、清末战乱……“书厄”从未停止。
除却此“十厄”,遍访文献,我们还能看到图书因偷盗、落水、流失国外各类原因纷纷散佚无踪的故事。“书厄”太多,难以一一赘述,今天,我们单拣秦始皇焚书、周师入郢、图书落水三段,重读中国古代的毁书历史,探寻古人毁书之因。
秦始皇焚书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坐拥天下,丞相李斯有鉴于史,主动向皇帝建言“焚书”。而后推行的“焚书坑儒”遗臭万年。实际上,秦始皇焚书代表着古代毁书的第一个重要类型:朝廷禁绝、控制图书。秦始皇之后,有形形色色效仿者,只不过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焚书”,而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却以不同的手段“焚书”。
唐初,由魏征领衔官吏修订《隋书·经籍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为底本重新分类收录各类典籍。看似重整图书条类,但其“总序”道出另一目的:“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在重新整理的过程中,不少书籍被当时的统治者定位“文艺浅俗、无益教理”、“浮杂鄙俚”之作,最终都被“删去之”或是销毁。
朝廷主动毁书的做法传延至清,乾隆皇帝雄心勃勃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囊天下典籍,随后的《四库全书》虽然征集规模和收录范围都超越前代,最终著录书籍种,卷。然而,就在纂修《四库全书》同时,全国禁毁书籍亦达多种,15万部以上。自宋代以来,各类蕴含民族思想与反清书籍一概查禁,除却普通书籍外,野史稗乘、文集笔记、奏疏杂纂、石刻碑铭、剧本曲本,凡能见文字之处,都无一幸免,被重新审查。若说秦始皇焚书是一把明火,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为代表的朝廷“稽古右文”之事毫无疑问是毁书的暗箭。
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
公元年,西魏围攻梁朝首都江陵之际,梁元帝萧绎令下属将宫中14万卷图书悉数焚毁。左右不解一贯爱书的元帝为何如此,元帝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后世常将梁元帝之举比拟秦始皇焚书,方式上二者固然相同,但究其原因,梁元帝焚书代表着中国古代另一种毁书类型:因兵燹战乱而毁。
梁元帝藏书之多,当从东晋元帝司马睿说起。西晋八王之乱后,东晋元帝(公元-年)重行收集天下书籍,最终只得卷。历经百年,到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年),司掌典籍的秘书监谢灵运编制《四部目录》时,藏书增至卷,另有佛经卷。再历百年后,南朝阮孝绪编《七录》(约公元年)收书55部,44卷。好景不长,梁武帝后期,发生“侯景之乱”。侯景洗劫金陵,皇宫起火,以至数百橱典籍被焚,残存之书转至梁元帝萧绎的江陵城中。
梁元帝萧绎本人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读书人,《梁书·元帝纪》载其“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在他平定侯景后,还曾派遣属下到洛阳大量购书,首都江陵的藏书量一度达14万卷。爱书的君主遇上两世纪的积累本该是书之幸事,但在江陵城破之日,对书籍之爱最终转变为极端之恨,数百年藏书尽付一炬。
梁元帝因战争失败焚书,战争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书厄”最重要的原因。
汉武帝鉴于前朝教训,广纳天下图书,西汉百年之后藏书一万三千余卷。随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暴烈无效的改革促发大量农民起义,战事不断,崛起的刘秀与之相争。而后刘秀评定叛军四处征战,与赤眉军于长安争斗不已,正在其时,长安的宫室被焚,“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北宋之际,宋太祖征募书籍,还特设有崇文馆三阁,全力收集图书。然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最终攻临开封,迫宋钦宗为人质,索取北宋全部藏书及印版.随后,宋朝援军抵达京师,金军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此之甚。”国家藏书如此,民间亦无以避之,靖康之乱时,李清照也曾感叹过自己的私人藏书被毁:“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天灾毁书
书卷挡不住火,也挡不住水。落水或是毁于水中的故事代表着中国古代毁书的第三种类型:因虫鼠水火等天灾而毁。
北宋文字学家黄伯思曾在他的《东观余论》中记载一事:“《元和姓纂》富郑公家书。甲子岁,洛阳大水,公第书无虑万卷率漂流放失,市人得而鬻之,镇海节度使印章犹存。是书尚轶数卷,以郑公物藏之。”
除了被洪水淹没,古人行船运书,也常常船覆书倾。唐武德五年,李世民率军队灭王世充攻占洛阳后,高祖李渊命属下将东都洛阳收取的隋朝古籍今书悉数装船运往长安。由于过三门峡时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漂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无独有偶,元本《颜氏家训》中有先生跋云:“过南阳湖舟覆,书数十簏俱沈湿。顾千里告予,何义门家藏书亦皆沈水,此有义门跋,盖两经水厄矣。”
因古人建筑中多用木质,时而因天气原因以致火起,北宋真宗朝,就曾因崇文三馆秘阁失火,三万余卷藏书焚毁。到了明英宗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天灾失火,藏书亦“悉为灰烬”。
纵观历史,王朝兴盛之时,纳天下书章典籍,重修删定;王朝没落之时,书籍毁于兵燹,即使太平年间,仍不免遭遇天灾损毁,关于古人说不尽的奇思妙想今人无法读阅。或许今天书籍高度的电子化,能让我们把图书保存得更为完好。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写历史》,葛剑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2.《四库全书禁书目录考》,林申清/著,载《江苏图书馆学报》,(2)
3.《图书厄运史》,廖铭德/著,载《大学图书情报学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