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齐政策检籍却籍,何为说侯景之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前言

萧齐与南梁其实都是萧氏家族成员建立的,但是两个政权却并没有在治国方略上有任何的继承关系。萧齐政权在齐武帝时期是有着不错的发展形势的,但是由于大范围检籍和却籍政策的推行,引发了众多官员和有一定政治、经济实力背景的伪装士族群体的反对。甚至在公元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对于当时的萧齐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得萧齐不断衰落。

《南齐书》载:富陽人唐之反,聚桐廬,破富陽、錢塘等縣,害東陽太守蕭崇之。遣宿衞兵出討,伏誅。丁酉,馬軍主陳天福坐討唐之燒掠百姓,棄市。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反对检籍和却籍的呼声却在不断增加,这也给当时的齐武帝统治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小规模的暴动经常出现,萧齐政权的社会稳定始终难以维持,由此萧氏家族的统治基础也十分薄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齐武帝不得不选择终止了却籍政策,然而终究缓解不了萧齐今后的衰落趋势和混乱的政治发展格局。

梁武帝

齐武帝死后,萧齐政权也陷入了刘宋时期统治集团骨肉相残的混乱局面,公元年,齐高帝萧道成的弟弟萧衍便是通过残酷的骨肉相残斗争成功上位的。萧衍打着名为其兄报仇雪恨的旗号,实为夺取萧齐政权的统治起兵襄阳,最终成功攻陷了建康城,并且对萧氏子孙进行了大开杀戒,以便保证自己统治基础的稳固。就这样,南朝时期的第三个政权,由萧氏建立的梁就此出现在历史舞台。

萧衍作为梁的建立者,皇帝之位坐了47年之久,我们要知道南梁的存在时间也不过才55年而已,可见在梁武帝死后,南梁的内部政治斗争是有多激烈。而这种后期统治集团激烈斗争,一方面是因为刘宋、萧齐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弊病,另一方面就是梁武帝萧衍本人在处理皇族、士族以及寒族等几方政治势力关系的不够恰当所导致的。此外,在侯景投降一事中梁武帝犯有重大决策失误,才导致了席卷江南的侯景之乱。

南北形势图

梁武帝萧衍对于南梁内部政治势力关系的调节

南梁政权建立之后,其实从当时的南北对峙局势上来看,梁武帝根本没有任何来自北方政权的威胁。此时的北魏政权也已经深陷内部政治斗争的泥沼当中无法自拔,根本没有精力和实力再去像刘宋时期的北魏那样去和南朝进行武力战争。因此,对于梁武帝萧衍来说,没有政权间的武力威胁和危机之后,他可以一心一意地进行统治集团内部的建设,以及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调整。

梁武帝本人其实也是一个极富学识和政治才能的人,其在位的前40年中对于南梁政治方面的建设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南梁时期皇族间骨肉相残局面很少出现的重要原因。梁武帝也是从萧齐政权晚期皇族之间兵戎相见的残酷斗争中走出来的,因此他对于这种统治集团,特别是皇族之间的内斗非常反感。

《南史》载: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胜,乘機而作,有此武功。及據圖籙,制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

南梁士族

他本人也一直认为刘宋和萧齐政权国祚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此,因此他在位期间严厉禁止这种残酷而又混乱的政治倾轧、士庶之争。梁武帝化解这种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局面的重要方针就是,使皇族、士族以及寒族三方势力在政治对峙形势中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杜绝某种政治势力形成一个绝对专制的现象出现。

具体举措就是,梁武帝不断提拔寒族势力典掌机要,这也是顺应刘宋、萧齐两大政权以来的总体政策方针,同时他也将原来那些归隐山林,无心政治的士族请出来,重新授予他们一些荣誉之职。对于皇族宗室成员,梁武帝则是让他们掌握比较大的实权,让他们经常出任一州长官,只要他们不造反的话,对于其所犯的政治错误均不会深究、惩罚。就这样,梁武帝以自己认为比较平衡的方式,安置了这三大政治势力。

石头城遗址

政治关系重构之后,南梁政权统治集团的腐败之风盛行

梁武帝经过一系列政治手腕对于南朝建立以来颇为复杂的皇族、士族以及寒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秩序进行重新定位之后,认为此后南梁的政治可以高枕无忧,可惜他殊不知,这种极具妥协和平衡的政治关系给南梁日后的政治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统治集团政治秩序的调整虽然短时间杜绝了前朝党争倾轧、自相残杀局面的出现,但是妥协下的腐败之风却开始盛行。

梁武帝为了防止皇族之间的骨肉相残,无止境地满足自己宗族成员的政治和权力渴望,并且一再声明只要这些皇族宗室成员忠心于自己、忠心于南梁,其他方面皆不重要。由此,皇室宗亲成员纷纷都能够从梁武帝那里讨得一官半职,一些等级较高的宗室还能够掌握一方财政军大权。

鸡鸣寺

大量的贵族子弟凭借父辈崇高的政治地位,不断胡作非为,强抢民女、欺凌弱小、烧杀抢掠完全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甚至成为这些恶少日常享乐的一种方式。由此,在南梁统治时期,特别是梁武帝在位时期,官宦的纨绔子弟成为扰乱社会治安和稳定的一大毒瘤。不仅如此,那些皇族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之便,以及梁武帝的庇护,不断压榨地方民众,搜刮财富,贪腐之风日益盛行。

《全陈文》载:洎于後代,其弊尤甚,罔恤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蒞民之長,守次更爲,前人未安,後人便及,迎新送故,疲于道途,爲君者甚多,爲民者甚少,

在这些腐败官员的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大量民众失去土地,纷纷宣布破产,不得不沦为流民,社会稳定遭到严重威胁。然而梁武帝却对这些犯错误的民众不加审问,统统关进牢房,严刑拷打,此时的严刑峻法居然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梁武帝本人还十分宠佞佛教,他自己曾经诡名出家三次,为的就是加强对于佛教的重视,用来赎他的金钱多达4亿,几乎全部用来修建佛寺,进入寺院经济的腰包当中。

侯景

南弱北强局面的确立—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其实对于南朝历史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此次战争不仅仅改变了南北地区政权的对峙形势,而且对于南朝时期已经发展近百年之久的南渡北方士族和土著士族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侯景本来是北方政权东魏的一名军事将领,在东魏政权中,侯景一直和当时的掌权者高澄矛盾很深,一直得不到重用,因此公元年,侯景本人便向南梁政权抛出了橄榄枝。

此时的南梁虽然弊政十分严重,但是在梁武帝经营的三四十年却一直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只是在其统治的后几年中南梁政权实力急剧下降。对于侯景抛来的橄榄枝,梁武帝甚是高兴,他认为这是南梁政权强盛的表现,因此他非常乐意接受侯景的投降之请,并且继续任命他为归附的河南十三州的长官。

陈霸先

但是群臣对此却并不感冒,他们认为侯景为东魏大将,狡猾奸诈,并且东魏不会轻易这么放他走,很可能是一种政治阴谋,纷纷劝阻武帝不要上当。然而武帝一意孤行,派出宗亲萧渊明前去接应,不料中途遭遇东魏军队截击,萧渊明被俘,东魏方面挑拨侯景与南梁的关系,想要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却答应了这无礼的要求,由此便激怒了侯景本人。

公元年,侯景率军反叛,仅仅两个月就攻陷了建康城附近的石头城,随后对建康进行了围困,梁武帝与公元年被饿死。与此同时,萧梁政权已经形同傀儡,西魏政权趁侯景之乱之际,率兵占领了南梁在长江北岸的全部军事重镇。侯景也因为对于门阀士族的仇视,进行了大开杀戒,东晋以来南迁的北方士族在此次动乱中损耗殆尽。南北方政局的对峙也出现了转折,南弱北强局面正式确立。

《南史》载:於是千里絕烟,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而景虐於用刑,酷忍無道,於石頭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擣殺之。東陽人李瞻起兵,爲所執,送詣建鄴。

侯景之乱

评价

梁武帝对于南梁统治集团内部政治秩序的调整,以及对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生态的构建,体现了他本人的确深知统治集团内部不团结,相互残杀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他想要通过和平的政治手腕来调和皇族、寒族和士族之间的政治关系,将这种不稳定的政治发展趋势扼杀在摇篮里。

然而梁武帝对于皇室宗亲成员的政治权力过于姑息,由此使得皇族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官职,虽然他们都姓萧,但是难保不义之心出现。由此带来的皇族子弟的嚣张跋扈之风成为南梁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梁武帝厚待的官僚集团截然相反,广大劳动人民却在统治集团的压榨下生活得愈发艰难,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土地,投入到那些士族以及官僚群体的名下,成为依附农、部曲甚至是奴婢。

侯景之乱对于南梁以及今后南朝政权的发展是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方面此次大规模的动乱直接导致了南梁政权的垮台,由此开启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陈朝的统治序幕。另一方面,南北朝此时的对峙也已经使得北朝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优势,一定程度上使得南北统一局面到来的曙光得以出现。

参考文献:《南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