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

北京皮肤病诚信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507/8923448.html

荀彧,初看这个名字,也许最有趣的事就是不知道第二个字怎么读,其实也比较简单,与“玉”字同音,这个人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比较精彩的一笔!

喜欢看三国、说三国,或者是品三国,都会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若是曹操要为自己创下的基业进行论功行赏,荀彧肯定可以位列前三,甚至是除了曹操之外的第一人!

由此可见,荀彧在曹操集团当中属于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但是这样一位重臣却是成为三国乱世中具有重大争议的人物,因为他在曹操准备称魏国公之后,与曹操决裂,不再为曹操效力!

所以今天来探究一下荀彧到底是“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对荀彧的看法变迁!

荀彧在《三国志》中是“魏臣”

1,陈寿在《三国志》中标注荀彧为“魏臣”

公元年,西晋灭掉东吴,在西晋并没有占据重要位置的陈寿开始编写《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中单独为荀彧写下一本《荀彧传》,陈寿称荀彧为“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燃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首先,陈寿把荀彧写在魏书当中,说明陈寿作为三国末期到西晋前期的历史人物,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认定荀彧为“魏臣”,从陈寿的角度可以推测,在三国时期应该有许多人也是这样的看法!

其次,陈寿为辅佐曹操的重要谋臣都立了传,而荀彧排在首位!

2,陈寿为什么要把荀彧定义为“魏臣”?

荀彧的所作所为让人很难否定他是“魏臣”!

即荀彧为曹操的基业奠定非常深厚的基础,例如众所周知曹操身边能人志士特别多,而这一点的很大原因是荀彧跟随曹操之后,为曹操引荐的,其中非常的出名的有荀彧的侄子荀攸、大名鼎鼎的郭嘉、陈群、钟繇等都是源于荀彧的推荐才来到曹操的麾下效力。

因此曹操为儿子曹丕开创大业基础,所以才能一举取代东汉皇室成为魏国皇帝!

例如荀彧在曹操发家之路上的关键性事件都有着建设性的参与,其中荀彧提议应该迎天子以令诸侯,另外在官渡之战中与曹操相辅相成,同时在官渡之战后是荀彧提醒曹操应该抓住机会一举歼灭袁绍,否则吃一堑长一智,等袁绍卷土重来,恐怕曹操就要面临更大困境!

从东汉后期开始,天下形成很多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在很多时候阻碍了他人平步青云之路。

因此世家大族在诸多普通出身之人的眼里是眼中钉,而荀彧正是世家大族子弟,和陈寿的出身就是鲜明的对比,加上陈寿确实从蜀汉到西晋都没有受到真正的重用,心中肯定是怀才不遇之感;

因此也许在陈寿心里不怎么喜欢荀彧的出身,所以他可以认可荀彧的才能,然后给荀彧一个魏国开国第一功臣的身份,但是不会给荀彧一个大汉殉国忠臣的身份,这两个身份貌似没有区别,实际上区别很大,相当于一个是叛臣、一个是真正的忠臣。

毕竟文人最忌讳死后名声,而“魏臣”身份仿佛是陈寿隐晦地表达自己对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不满!

第三,则是在司马家取代曹魏政权并夺得天下之时,荀彧之子荀顗等荀氏一族成为西晋的开国功臣,而西晋在名义上又是由曹魏禅让的,因此站在西晋的角度,陈寿还是西晋之臣,所以编写史书应该会考虑这些现实的政治因素!

荀彧在《后汉书》中摇身一变成为“汉臣”

1,与陈寿同样不受重用的范晔编写《后汉书》

公元年,范晔被贬官,为了转移心中的不得志而编写《后汉书》,其实范晔在《后汉书》的记录和《三国志》对荀彧的生平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荀彧“死亡之谜”这个问题上与陈寿有很大的出入!

在《三国志》当中只有一句话,是说荀彧忧郁而终,放到今天就是得了严重的抑郁症,而《后汉书》之中则是有着一大段文字进行介绍!

记载内容的大体意思是:在公元年,曹操麾下的董昭等人联名提议曹操应该晋升为“魏国公”,并且准备了九锡之物,但是这件事情遭到荀彧的极力反对;

因而说荀彧被曹操厌恶,所以在荀彧称病期间,曹操特意送了一盒食物到荀彧府上,当荀彧见到食盒之时,打开一看竟然是空无一物的盒子,而荀彧却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荀彧自己服药自杀了!

接着还说汉献帝听闻荀彧的消息,表示惋惜之意并且还伤心地哭了。以上记录的两个细节就是在表明一个意思,荀彧乃汉室忠臣,荀彧在以死明志!

2,为什么范晔会判定荀彧是“汉臣”?

第一,与范晔同一个时期的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表示陈寿的看法属于世俗之见,没有真正地看清荀彧这个人的真心!

而且裴松子还曾说:“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因此裴范二人在同一个朝代,又同殿为臣,应该对范晔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二,范晔所处的时代距离荀彧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年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瓜葛,可以更加辩证地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毕竟陈寿处于三国时期之人,多少会受现实舆论环境的影响,而范晔完全没有这种顾及!

范晔在写荀彧的生平时,其中有一段是写荀彧为什么没有相中袁绍,范晔说:“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此句话的含义就是在说荀彧为了匡扶汉室,所以才到处奔波,希望寻找一个真正能扶大汉于既倒的关键人物!

第四,范晔的后汉书主体思想是宣扬忠义,抑制叛逆,而范晔认定荀彧与东汉的郑太、孔融是同样对汉室尽忠之人,并且都是因为效忠汉室而死于非命,所以很自然地把荀彧归为汉室忠臣!

为什么史家让荀彧在“汉臣”和“魏臣”中间摇摆?

主要原因是曹操的变化;虽然曹操自己称魏王以及他的儿子曹丕取代东汉建立魏国,但是曹操在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匡扶汉室,目的是救黎民于水火,因此才会在讨伐董卓之事上身先士卒!

从二十岁时被举孝廉之后,曹操被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在这个职位上执法严明,不惧权贵,连当时的大太监蹇硕的叔叔都被曹操秉公执法;

接着又担任顿丘令、议郎、济南相等官职,尤其是在济南相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利民之事,所以曹操在这个阶段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的有为父母官!

时间转至公元年,曹操回到家乡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在公元年响应讨伐董卓的联盟,在讨伐董卓这件事情上是最真心实意地几个人之一。

在这一年参与刺杀董卓的一位东汉名士何颙去世,他生前评价了两个人,一位是曹操,他说:“汉家将亡,安天下的必定是曹操!”另一个是荀彧,他说:“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就在第二年,被何颙最看好的两个人搭档合作,即公元年荀彧投靠曹操,这一年曹操也才是因为讨伐董卓而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荀彧一边辅佐曹操,一边为曹操举荐人才,曹荀二人就此努力之下一步一步地壮大。

但是曹操依然只是一个想着扶持汉家天下的忠臣良将,直到荀彧建议曹操迎天子以令诸侯,而荀彧的本意是曹操可以做到效忠皇帝,然后平定天下,但是这一刻的曹操多少会发生心理变化,即便不是造反,但也不是单纯的汉臣!

可是这个时候的荀彧依然认为只有曹操能好好地奉养汉献帝,并且能横扫乾坤,所以荀彧依然倾力地辅佐!

一直到天下彻底形成三足鼎立,曹操的野心也逐渐形成,因为此前称公之人,在两汉只有一位,即王莽封自己为“安汉公”,并且还加九锡,所以荀彧认为曹操此举是真正的大逆行为!

虽然荀彧反对曹操做大逆之举,但毕竟从很多事实上来说曹操能拥有大逆的实力,也是靠荀彧这位王佐之才辅助而来的,所以史家对荀彧有不同认知也是正常现象!

不过荀彧最后为了抵制曹操称公,不管是阴郁而终或者其他史册所说的自杀,其实都是荀彧在自己无法制止曹操的情况下,所做的无奈之举!

总而言之,荀彧的“汉臣”也好,“魏臣”也罢,其实都是站在荀彧的所作所为去解析问题,但是荀彧最真实的想法,其实可以解析出很多种看法,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彧辅佐曹操的目的之一,的确是希望延续汉家正统的地位,否则他可以辅佐刘备,或者是孙吴,抑或是袁绍!

尤其是袁绍作为当时家世威望和实力都是最强的,而且袁绍还招揽过荀彧,但是荀彧还是选择刚刚起步的曹操,因为当时通过讨伐董卓之战,曹操的诚心诚意是非常明显的,只不过人心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权力可以让人从天堂到地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