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年)六月,名臣崔浩,因为主编的北魏国史有侮辱拓跋氏祖先的嫌疑,被太武皇帝拓跋焘下令诛杀全族,与之有联姻关系的北方大族,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也受到株连,全族被戮!
编书出了点差错,出仕五十年,立下汗马功劳的三朝老臣就这么全家死光光,不能不说,古代朝臣的命运实在是悲哀,据说行刑前,负责押送的士兵集体向他身上撒尿,“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那么崔浩,真的因为一本书的问题遭此大难,还是另有原因呢?
清河崔氏,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影响力的一个家族,相传其源于上古姜姓,因为封地在崔而受姓崔氏,春秋时期,崔氏即为齐国的公卿,后仕鲁国。西汉时期,崔家始祖崔伯基定居清河郡东武城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故城县,奠定了此后几百年的家族基业。
曹魏时期,崔琰、崔林父子相继出仕,崔家也如愿以偿跻身为当世顶级门阀,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大家纷纷南渡避祸,但崔家却深耕河北,稳如泰山,不仅没有被战祸波及,反倒逆流而上,成为北朝倚重的汉姓臂膀。
崔浩的曾祖父崔悦,是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侍奉过后燕;父亲崔宏,更是号称冀州神童,官至北魏吏部尚书。
父家厉害,母家也不弱,崔浩的母亲出身范阳卢氏,祖父是后赵文学家卢谌,北魏名臣范阳卢玄是崔浩表弟,就这还不够,崔浩和弟弟崔恬又分别娶了太原郭家的女儿。
里里外外,都是名牌!
当然,崔浩能够成功,靠的还是自己努力!
《魏书》记载他: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才华也十分得意,常以张良自比!
除了有才华,崔浩长的还很帅,《宋书》说他:貌美如妇人!
用星爷的话说:美貌与智慧并重!这样的人,想不红都难。
拓跋珪在位时期,爱崔浩的书法,将其从给事秘书提升为著作郎,天天跟随左右。拓跋嗣继位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经常听他讲授儒家经典,据说皇帝每次去郊外祭天,崔宏崔浩父子都跟车陪同,一时风头无二!
拓跋焘继位后,崔浩仍然受到重用,先后助北魏击溃赫连昌、大破柔然、攻灭北凉、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等等,说崔浩是北魏第一功臣也不为过。
但随着崔浩地位的提升,各种矛盾也凸显出来。
首先是他的身份。
众所周知,北魏是鲜卑人的政权,而崔浩却是汉人,两者之间天然存在一道鸿沟,崔浩的地位越高,那些鲜卑贵族越是不舒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反崔浩的小圈子,他们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认为以崔浩为代表的汉人,俱是巧言善辩之徒,无论崔浩怎么做,都不接纳。
其次是崔浩所采取的政策
作为汉姓高门子弟,崔浩矢志不渝的用儒家文化来同化这些占据中原的蛮夷部落,他不仅帮助鲜卑贵族立定门第官制,还从文化上大肆改良,树立汉文化正宗地位,为此不惜鼓动太武皇帝灭佛,站在历史角度来看,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当时,却让许多鲜卑人大为不满。
第三是崔浩的为人
虽然后世对他的评价褒大于贬,但他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商榷,例如赵郡李顺,因为出使沮渠蒙逊有功,回朝后受到嘉奖,但“崔浩恶之”,找个理由将他参死;再比如同朝为臣的长孙嵩,崔浩在背后说人家“有治国之用,无治国之能”。
崔浩的做法,引发了北魏上下的嫉妒和不满,但三位皇帝均对他宠爱有加,无人可以撼动他的地位,拓跋焘继位初期,碍于压力将其罢黜,后又重新启用,还对他说道: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崔浩的成功,既是他个人才学能力的结果,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北魏南迁后,出于长期统治的需要,大力学习儒家文化,他们需要崔浩这样一个博古通今的汉人臣子来为其出谋划策、改弦易张;同时,崔浩显赫的家族身份,也为他们招揽人才竖起了一杆大旗;且北方士族,同气连枝,想要稳固统治,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但这不代表崔浩就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比起南朝士族,北朝的所谓高门,地位更多体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政治地位有限,军政大权都掌握在鲜卑人手里,这也导致他们即便身居高位,却无法利用自身政治影响力保住身家性命。
崔浩的死,就是这一时期民族身份和政治权力冲突的一次集中爆发。
史书上对崔浩被杀的认定,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魏书·崔浩传》,认为崔浩主持编写北魏国史有误,引发拓跋焘的不满,愤而杀之,但其因由草草数笔,并不详细,只说“尽述国事,备而不典”
第二种说法来自《魏书·卢玄传》,认为崔浩死于其“欲整齐人伦,分明族姓”。
第三种说法来自《宋书·柳元景传》,提及“元嘉二十七年,虏主拓跋焘南寇汝颖,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
如果说前两种说法尚且有据可依,第三种说法就有些诡异了,要知道,谋反是大罪,如果真有其事,《魏书》等不会为之避讳,这更像是好事者所编造的阴谋论,其目的在于挑拨北方胡汉双方的矛盾。
北魏入主中原后,依然保留了许多鲜卑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他们必须任用自家官吏,以保持政权和人心稳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重用汉臣,以管理陌生的土地疆域、生产生活,北魏早期,鲜卑官员占据主流地位,胡汉双方地位不均等,纵然有些矛盾,也影响有限,随着拓跋氏汉化的前行,汉人地位逐步上升,双方的分歧逐步显现出来。
崔浩出生于中原世家,以儒家文化卫道者自居,纵然为鲜卑所用,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感不会发生丝毫改变,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推动鲜卑上层“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而作为入主中原的胜利者,鲜卑民族强大的自我优越感,使得他们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来贬低其民族及其生活方式。所以尽管崔浩得到重用,却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
政治利益矛盾也是崔浩遭受排挤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鲜卑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权力结构,其决策机构更加像是一种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酋长制度,秩序身份的区分并不严格,皇权的地位并不凸显,从拓跋珪开始,就有意识的学习中原政文化,希望将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引入到鲜卑政治中来,从而施以教化、稳固皇权。崔浩的加入,不仅带来皇权地位的提升,还让旧有的鲜卑贵族意见建议无用武之地。
政见上的分歧也是崔浩悲剧的一大助力。神瑞二年,魏国都城爆发大饥荒,许多贵族建议迁都,但崔浩力排众议,劝谏明元帝保持定力,待来年牧草生发,以渡过难关,果不其然,第二年风调雨顺,北魏顺利逃过一劫。再比如泰常元年,刘裕北伐,派人假道于魏,崔浩认为这是个两虎相争的好机会,但魏国上下一片喊打喊杀,待大败而归,明元帝才想起崔浩的意见,后悔不已。拓跋焘时期,在征伐赫连昌、用兵柔然等战役中,崔浩也都与众人意见不合,虽然事后证明他的对的,但与他人的关系却逐渐疏远。
而崔浩自身,不仅不反思,还自鸣得意,全然忘记了身处险境,虎狼环伺。
崔浩弟弟崔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做王慧龙的将领,王慧龙本是太原王家之后,其先祖在八王之乱后移居江南,后因为投靠桓玄为刘裕灭族,王慧龙一路逃亡,最终归顺北魏,崔浩非常喜欢王慧龙,尤其是他标志性的酒糟鼻子,其时王慧龙虽自称太原王氏后裔,但因两支分开年代久远,无法证实,崔浩以太原王氏酒糟鼻子多为理由,直接认定王慧龙的身份,还指着他的酒糟鼻大呼:此贵种也!
(注:日慕乡关特别咨询了医生意见,都认为酒糟鼻遗传的可能性不大,反倒受饮食或者精神因素影响较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酒糟鼻,不知道是不是出轨案压力过大导致。)
做长辈的夸夸晚辈,也不为过,但崔浩夸着夸着夸出瘾来了,不仅在家里夸,还跑到同事那里吹牛,司徒长孙嵩本就与他不睦,借此机会跑到拓跋焘那里狠狠参了崔浩一本,说王慧龙是从南朝归降的,崔浩这么说“有讪鄙国化之意”,而那些鲜卑人本就对崔浩不满,听到他这么夸赞王慧龙,就更加不满了,说他是“贵种”,难道其他人是“贱种”?搞的拓跋焘勃然大怒,逼着崔浩给大家赔不是。
得罪大臣不说,就连太子也被他得罪了。拓跋晃监国时,对崔浩选用的州郡太守不满,希望能够多给基层官员上升机会,这本是结交太子的好机会,但崔浩自恃三朝老臣,寸步不让,让拓跋晃十分狼狈。
国史案是压垮崔浩的最后一根稻草,太延五年,太武帝让崔浩会同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等人修国史,修国史在封建社会是稀松平常的事,统治者坐稳江山后都好这口,一来可以文过饰非,为自身政权贴金,支撑合法性,二来将祖先创业的筚路蓝缕记录下来,激励后辈再接再厉。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有秉笔写春秋、铁肩担道义的传统,但多数史官都会采用春秋笔法,文过饰非,以求保住身家性命。崔浩当然懂得这些道理,可他却不以为然,在编纂完成以后,私下会同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将《国史》刊刻在石碑上,摆放于天坛东三里处,供世人参观学习。
如果说他写的巧妙,也就算了,偏偏其中许多历史事件写的真实,这就让北魏一些鲜为人知的丑事被公之于众,引发了鲜卑贵族的愤怒,他们到拓跋焘那里告状,说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亲自审讯了崔浩,后将其处死,株连全族。
这便是北魏历史上十分血腥的“国史之狱”。
从后事发展来看,崔浩死的的确冤枉,因为没过多久,拓跋焘就后悔了,他在北巡阴山的路上自言:崔司徒可惜!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其实拓跋焘很清楚,以崔浩的为人、地位,说他谋反,几乎不可能,说他有意挖苦鲜卑历史,也没有必要,顶多算是失察之罪,哪里至于丢掉性命,再者说来,以彼时社会教育水平,能够识文解字的多在庙堂之上,这些人对北魏起家的历史清楚的很,哪里需要崔浩来宣扬。
说到底,就是崔浩得罪了太多人,大家想借机扳倒他罢了,而拓跋焘受制于自身身份,以及平衡朝堂的需要,不得不把崔浩拉出来背锅。至于那些被案件牵连的世家大族,更是早就被人盯上,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一代明臣,就这么烟消云散!
日慕点评:
北魏南迁后,以鲜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于上层统治者而言,他们需要用汉文化取代旧有的游牧文化,以确定秩序、稳固皇权,而对那些鲜卑贵族而言,改变风俗意味着丢掉传统,稳固皇权意味着失去权力,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作为执行者和倡导者,崔浩成了矛盾的交织点和爆发点,最终成为北魏朝廷政治进化的牺牲品。
当然,他自身的一些做法也是引发悲剧的重要原因,毕竟政治诉求,大家为的都是利益,作为出仕北魏五十年,历经三朝的老臣,崔浩不会不明白这些道理,但长期处于权力巅峰的他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最终丢掉性命。
最后补充一个彩蛋:崔浩全族被杀后,堂弟崔蔚逃到江左,后定居郑州,崔蔚生子崔稚,崔稚生子崔彦珍,崔彦珍之女嫁给独孤信,生独孤伽罗,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杨坚!北魏虽然不是亡于杨坚之手,但隋朝最终取代南北朝,天下一统,崔浩也算大仇得报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