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元帝司马叡身世之谜,“牛继马后”的谶语是真是假?
文:枯木
谶纬学是一门预言吉凶的玄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图案、阴阳五行学说及天命神授说、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来揭示未来。其中既具有迷信成分,也包含一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未知的因素,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在古代民间非常流行。
谶纬学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通过自然现象或人为形成的谶语、图谶、预言等形式,以隐语的方式,来揭示未来吉凶。其中主要是针对政治团体的兴衰,当然,也有很多是和个人命运相关的谶语等,诸如秦朝的谶语“亡秦者胡也”,西汉刘邦斩白蛇的传说,东汉“刘秀当为天子”等等。
谶纬说一般在风云变幻、群雄争霸、改朝换代之际,最为流行。当然,往往其中有不少是人为操作,诸如“陈胜王,大楚兴”等,而也有很多则是很早就有,颇为神秘。诸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谶语,比较知名的有“三马食槽”、“牛继马后”两个典故,揭示了两晋朝代的兴起,很有意思,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先说“三马食槽”,出自南北朝萧梁史学家沈约编撰的《宋书·志·卷二十七·符瑞上》:“宣帝有狼顾之相,能使面正向后,而身形不异。魏武帝尝梦有三匹马在一槽中共食,其后宣帝及景、文相继为宰相,遂倾曹氏”。唐代房玄龄等编撰的《晋书·帝纪·宣帝纪》,收录了这条,并作了说明,大意为曹操察觉司马懿颇有志向,而且有“狼顾相”,就是身子不动,头可以°转向后面(是不是很骇然?)。
而且曹操曾经做梦三马同食一槽,“槽”同音“曹”,“马”同“司马”,因而非常忌惮,于是劝儿子曹丕小心司马懿。然而曹丕和司马懿相交甚好,司马懿也曲意巴结曹丕,于是曹丕经常替司马懿说话,故而司马懿没有被曹操提前杀掉。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把曹魏势力蚕食殆尽,到了司马炎手里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也说明“三马同槽”应了谶语。
不过,这个谶语有点“事后诸葛”的意思,毕竟已经到了南北朝时期,记录的是曹魏时期的谶语,因而很难说不是后人杜撰。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牛继马后”谶语,这在很多正史上都有记载,说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叡并非司马氏的血统后代,而是牛氏子孙。大致有两种版本,一个是说司马叡是曹魏时期大将牛金的儿子,一个说是一个小官吏牛钦的儿子,不过这个谶语历史上有很多学者怀疑其真实性。
我们先来看这几种版本,第一版本,是南朝萧梁史学家沈约撰写的《宋书·志·卷二十七·符瑞上》记载:
第二个版本,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撰写的《魏书·列传·卷八十四·僭晋司马叡》记载:
这两个版本,大意都是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的妃子夏侯铜环,和曹魏名将牛金私通,于是生下司马叡,冒充司马觐的儿子,而牛金被司马懿用毒酒毒死。随后八王之乱,司马叡在南方建立东晋,因而,东晋并不是司马氏的后代血脉,而是他姓之人。
隋朝史学家王绍、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等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杜撰,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外篇·杂说中·诸晋史》有:大意是沈约喜欢收录奇说,魏收依附北朝污蔑南朝,因而不一定可信。
刘知几的《史通》具有很高史学地位,不过,不能因为沈约和魏收个人喜好而否定“牛继马后”典故。因为,还有比这两人更早的记录,那就是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的《晋阳秋》也有记载。《晋阳秋》为晋代断代史,三十二卷,本名为《晋春秋》,因为避东晋简文帝之母晋元帝夫人郑太后郑阿春之讳,改为《晋阳秋》,不过早已亡佚,只有部分佚文。
孙盛,字安国,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平遥)人,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记载,“《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其中有真实记录了当时权臣桓温北伐“枋头之战”大败而归的情形,惹得桓温大怒,威胁孙盛儿子说,如果不改,举家灭门,于是孙盛诸子号泣稽颡,希望能够修改,然而孙盛不为所动,被称为良史。
况且,孙盛是东晋中期官员,《晋阳秋》撰写又是本朝历史,如果有差错,自然有关全族性命,因而其《晋阳秋》应该比较符合事实,而“牛继马后”谶语最初就是出自孙盛的《晋阳秋》。在孙盛的《晋阳秋·卷三》有记载:“又初,元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帝先饮佳者,以毒者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我们先说《晋阳秋》中的“元石图”来历,由于很多文章轶失,因而只能从其他史料进行说明。在宋朝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同样引自孙盛的《魏氏春秋》,《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五》记载青龙三年(年):“张掖柳谷口水溢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立于川西,有石马七及凤皇、麒麟、白虎、牺牛、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象,又有文曰‘大讨曹’。诏书班天下,以为嘉瑞。”
同样的记载在裴松之为《三国志》引注的内容中,就有《魏氏春秋》、《魏晋世语》、《汉晋春秋》、《搜神记》等史料,说法不一,地点略有不同,不过故事大致相同。就是在魏明帝曹叡统治时期,凉州张掖郡洪水后出现瑞石,上大致有马、牛等图案和文字谶语,《汉晋春秋》记载曹叡当时很不满意"讨"这个字,于是对玄石图进行修改,用"计"字代替,然后作为祥瑞下诏书。
不过巨鹿人张臶认为,祥瑞都是展示以后,而不是追究既往,“今汉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兴祥兆乎!此石,当今之变异而将来之符瑞也”。因而玄石图是表明曹魏以后的废兴,这就是后来“牛继马后”的来历。因而在嘉平元年(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完全掌握实际政权,架空曹氏,“三马食槽”的谶语得以彰显。于是,司马懿便惧怕他人威胁到司马氏家族,因而用毒酒毒死牛金也成为可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牛金的生平不详,不过在陈寿的《三国志》和房玄龄等撰著的《晋书》中多有记载,牛金是曹魏名将,曾为曹仁部下,后归司马懿统领,曾击溃蜀将马岱,平定辽东等,累有战功。景初二年(年)迁后将军后再无记载,因而有可能是被司马懿毒死。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饶是司马懿聪明无比,却很难阻挡谶语预言。因而牛金虽死,不过怎么也想不到“牛继马后”是应验在自己的后代,司马氏子孙繁多,因而也无法防备。更想不到自己孙子琅邪王司马觐的夫人夏侯铜环,却和小官吏牛钦私通,生下了司马叡,明里是司马氏,暗中却是牛氏血脉。
后来,“五马渡江”,司马叡在王导等帮助下建立了东晋,从而表面延续了司马氏的正统,其实却是牛氏子孙,这也应了“牛继马后”的谶语。应该说,这个谶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并且在东晋就已经流行,并被史学家孙盛记录,因而其真实性应当比较靠谱。并且后来在唐代房玄龄等重新修撰《晋书》的时候,被收录进正史,并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被详细描述,可见,大多数史家还是比较相信“牛继马后”谶语是真实的记载。
综上所述,晋元帝司马叡很有可能是牛氏血脉,而不是司马氏后代,“三马同槽”、“牛继马后”这两个谶语应该比价真实。虽然如今对于谶语学说,很多人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毕竟历史上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事实,比如河图洛书,比如易经八卦,比如《推背图》等等,很多都是未解之谜。因而,不能说用科学解释不了的就不存在,对吧?
/7/6榆木斋
《晋阳秋·卷三》东晋孙盛编撰
《宋书·志·卷二十七·符瑞上》南北朝(萧梁)沈约编撰
《魏书·列传·卷八十四·僭晋司马叡》南北朝(北齐)魏收编撰
《晋书·帝纪·宣帝纪》《唐房玄龄等编撰
《史通·外篇·杂说中·诸晋史》唐刘知几编撰
《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五》北宋司马光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