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西曲沉溺声乐的尚情,与乐府背离

北京专科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314/8744654.html

西曲自南朝开始盛行,其风格多是描写南朝的人们生活情爱,体现了南朝的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但西曲中的这种“尚情”风格与乐府的“觇风于盛衰”“鉴微于兴废”宗旨是大相径庭的两种风格,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南朝嗜好声乐、沉溺于声色的社会风貌造成的结果,从西曲中也可以反映出南朝社会这种风貌的体现。

南朝风貌

一、追求自我的时代

南朝所处的时期是一个战乱四起的时代。无休止的争夺,放浪无为的老庄思想,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有许许多多的统治者和贵族们都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无奈,所以他们追求的是自我意识的表达。

“迨晋室东渡,中原沦于异族,南朝文物,号为最盛。然以风土民情,既大异于汉,加以当时佛教思想之流行,儒家礼教之崩溃,政治之黑暗,生活之奢靡,于是吴楚新声,乃大放厥彩,其歌咏之对象,则不外男女相思。皆都市生活之写真,非所谓两汉田野之制作也。于时文人所作,大抵亦如此。”

南朝的词曲在风格上会出现这样的改变正是由于南朝处在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从前的思想早已不适用于南朝的时代了,因此对于情感的寄托也拥有了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

南朝人凭借着自己在声乐上的造诣或是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风格,沉浸在自己对于世俗的快乐之中,创造出了西曲这样能够体现独属于南朝风格的词曲,其风格自然与从前迥异。《宋书·乐志》中提到:“吴哥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南朝文物

和汉乐府相比,以西曲为代表的南朝乐府民歌,在乐府中只是“稍有增广”,它们的风格也大都是“内容单调,几乎为男女相悦之情,画眉注口之事”。这种风格的转变必然与西曲产生的时代特色与社会环境有关,不论是南朝社会至上而下安于享乐的社会风气还是其特有的审美观念都是促成西曲的“尚情”风貌的重要因素。

二、独特的人文地理所形成的“尚情”风貌

1、沉湎于声色的南朝人民

南朝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促使西曲成为主流。南朝之时对于传统道德的要求已经逐渐缺乏了束缚力,南朝社会呈现出一个拥有开放的思想、追求情感满足、人人沉迷享乐的状态。《太平御览》中记载:“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南史》中也载:“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盖宋世之极盛也”。

南朝人民对于声色的热爱,是从贵族到民间都存在的风气,整个南朝社会都处在享乐中。齐武帝“奢侈,后宫万余人,宫内不容。”杜幼文“所往贪横,家累千金,丝竹昼夜不绝。”南朝社会不论是何等身份地位的人都无法避免,这已然成为了他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气。

对于这样的社会风气统治者的帝王们不是没有觉察,刘宋时期,就有了关于伎乐的禁令,却无济于事。就连梁武帝都认为社会风气已经严重败坏“夫在上化下,草偃风从,世之浇淳,恒由此作”。并且从自己开始,“菲食薄衣”,期望能够达到“人务退食,竞存约己,移风易俗”的社会风气,“带头行俭,以为表率,放遣宫女,以戒逸乐。”

梁武帝

然而应对的办法不过是将政策颁布于诏令之上,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仍旧难以改变早已形成的风气,这种沉溺于声色的行为仍旧存在于南朝的各个地方且愈发严重。

南朝纵情声色的情形更能让人理解为何会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令人感叹的社会现实出现。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南朝人的思想已经被完全改变了。

2、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浓厚的生活气息

除了思想导致了南朝社会“尚情”风貌的产生,丰富物质生活更是给南朝人提供了享乐的物质基础。《宋书》之中“江南之为国盛矣,外拳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至余粮栖亩,盖东西之极盛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可以看到南朝短暂的富饶与繁荣。

《南齐书》中“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歌舞升平的江南风光、繁盛的经济,都使南朝的人们无法走出享受声色的世界。

南朝以江河为主要的经济命脉,“荆、扬州,户口半天下”产生了像荆州和扬州这样以港口为重要经济来源的城市,因此应运而生了《估客乐》《三洲歌》这样的西曲。像《估客乐》中写商人外出经商,男女离别之情:“郎作十里行,依作九里送。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西曲

此中的描写将女子面临离别之时依依不舍的情绪用简单的语句就表达了出来。还一直相送不愿离开,但是自古商人重利轻别离,使女子心中又充满了对于商人“一去无消息的担忧,将女性不安的心理活动真实地描绘出来,令人更为触动。

西曲中大多是商人歌,因为港口里的过往行人都带着不同的情绪,不论是忧愁或是喜悦,他们都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西曲往往最能够寄托他们的情感。

并且南朝的贵族们,多数有过四处奔波做商贾的经历,西曲对他们来说也可以引起极大的共鸣。对声色生活的热爱,繁荣的经济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强烈的精神寄托,都使西曲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在南朝时期社会充满了市井生活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许多的西曲创作者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下层人民感人肺腑的爱情生活,以及结合农村劳动、民风民俗等特色来描写爱情的开朗明快的笔调,使西曲具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三、民风质朴、曲风自由浪漫,掀起“尚情”风貌

1、南朝人自然质朴的性格

整个南朝居于江南这样柔美的地方,养成了南朝人柔情似水性格,西曲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因而具有了巧妙的表达,着眼于浪漫炽热的情爱、缠绵哀伤的愁思。更因为南朝诸多统治者出身于寒门,西曲这样易于共鸣的俗乐,更能触动他们的情感。

西曲

尤其是具有感伤的情爱基调的西曲与传统的雅乐和旧的清商乐相比,更为南朝人所喜爱。《南齐书》中记载了南朝词曲风格的的转变:“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雅乐正声,鲜有好者。”西曲中的女子,勇敢果断,性格坚强,自然质朴。

《襄阳乐》中:“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不计道里长。”《石城乐》中也描绘了:“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这些诗句皆直抒胸臆,爽快淋漓,不受礼法约束,情感表达自由而充分。这些话只有普通下层妇女才能有如此干脆果决之词。

西曲具有强烈的浪漫风格。《那呵滩》中男女之间互诉衷肠的诗句:“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描绘了男女依依惜别的情景,在江河众多,船只来往频繁的江南,这种风格的西曲正是抒发人们情绪的最好表达方式。

2、自由化的新曲创作

南朝人不仅爱听西曲,更能直接进行创作。《南齐书·王僧虔传》中载:“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南朝对于新声的喜爱自上到下随处可见。《宋书·乐志》记载:“随王诞在襄阳,造襄阳乐,南平穆王为豫州,造寿阳乐。”创制新曲表明了南朝人贵族已经投入到新曲的创作中了。西曲在南朝更加的世俗化,且欣赏范围极为广泛,这对整个南朝社会形成西曲的“尚情”风貌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正是西曲最为盛行之时。统治者的审美风格,可以直接影响宫廷及市井的审美趋势。南朝宫廷审美趋向的世俗化从统治者以及贵族热衷于西曲的创作的行为中可以见得。

西曲在乐府中呈现的“尚情”风貌。是南朝世俗化审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南朝宫廷爱好声乐、沉湎享乐的生活风气和世俗化审美,造成了西曲的风貌与乐府“觇风于盛衰”“鉴微于兴废”宗旨相违背,西曲也正是描绘从世俗情爱的角度反映了南朝社会沉溺于声乐享乐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南朝独特的年代背景、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商业经济以及人们形成的审美都使西曲呈现出与乐府的“觇风于盛衰”“鉴微于兴废”所不同的风格特色。南朝从上而下所欣赏的曲调风格对西曲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西曲“尚情”风貌的兴盛使南朝具有了其独特文化风格的代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