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下落之谜,唐太宗竟然是这

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魏以前,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魏晋以降,人们将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日。

上巳节起源于远古的巫教活动。《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女巫每年在一定的时节进行祓祭活动,以去除病邪,并利用香草制药洗浴事宜。)郑玄在其后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可见,在两汉时期,上巳节“祓除畔浴”活动已经成为一项民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后来,一些文人雅士,选择在这一天举办曲水流觞的活动,这种活动被人称为“雅集”。

有人说,这项习俗是从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开始的。其实不然,据《宋书·礼志》记载,魏明帝曹叡在天渊池的南岸边就设有“流杯石沟,燕群臣”。

#01.

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在会稽郡山阴城兰亭的水岸边,有一群人在此相聚。他们中间有的是政府的官员,有的是名满天下的才子,有的是隐居山林的高人,人群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和尚的身影。

这处亲水乐园山势险要、树林茂密、绿竹成阴、水流声悦耳动听。集会的这一天,天气非常晴朗,远处吹过来的微风带着花草的香气。仰望蓝天,天上白云渺渺,俯视山下,山下又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美、水娇、云淡、风清,这一切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魏晋,是一个狂放和自由的时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化让这个时代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各色“风景”。这些士人中有的风流倜傥,宽袍大袖,手执着玉柄麈尾,款款而行;有的则蓬发垢面、脱巾裸袒、席地而坐、扪虱而谈。

酒杯在清冽的水流中缓缓前行,不时会“驻足”在某个士人的脚边。杯中盛着上好的美酒,琥珀色的酒汁晶莹透明,浓郁的酒香在人群中四处飘散。

有的人悠哉游哉地举起酒杯,将之一饮而尽,周围的士人对他报以善意的微笑;有的人腹稿已成,趁兴吟诵自己的诗作,连珠的妙语顿时收获一片叫好之声。席间有人提议将这些诗作集结成册,兴之所至,王羲之当场慷慨挥毫作序,故后人称其为《兰亭集序》。

骈文的开篇,王羲之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众人排列坐在河溪旁边,以水流来传递酒杯。虽然这里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痛快地喝酒、激情地创作,也足够表达我们舒畅的内心世界。)

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禁又感叹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人看待今天的人,也就像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样,都是带着自我的审美和个人的臆测,这是令人感到多么可悲的事情啊!所以我现在把这次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过程都记录下来,并将我们的诗作亦抄录在此。这样即便时代不停地变迁和世事无情地转换,能够触发人类情怀的因素却是不变的。后世有幸阅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希望也会对我们的诗文产生共鸣。)

因为《兰亭集序》所引起的轰动效应,让王羲之当仁不让地成为曲水流觞的代言人。在他之后,许多文人也争相效仿。如颜延之、王融、王勃等都曾经创作过相关的文章。

当年的王羲之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篇千古绝唱因为太过于美好,其归宿却是成为帝王的殉葬品并最终毁于盗墓者之手。

有关《兰亭集序》后续的故事,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这些故事的创作者都是唐人,他们分别为刘餗、李绰、牛肃、张怀瓘、武平一和何延之等人。这些作者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是最后都明确地指向了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02.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和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均详细描写了《兰亭序》的“前半生”,王羲之的作品在南北朝时期历经各种变乱,被梁武帝萧衍收入囊中。侯景之乱爆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损毁殆半。

孝元帝萧绎在江陵(现在的荆州)暂居,一些王羲之的墨宝也被他转移到西台的宫殿里。公元年,江陵被西魏攻陷,萧绎被迫投降。当天夜里,他命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包括王羲之书法作品在内的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焚毁。

后来,西魏从余烬中收拾出残书四千卷。这四千卷藏书又先后在北周皇室、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王世充手中颠沛辗转,期间还遭遇了沉船事故。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残存下来的(删)被李唐王朝收纳入库。

唐太宗极为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大约贞观初年,他在民间购得《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的作品中,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就是《兰亭集序》和《乐毅论》。他还下令让汤普彻拓写了几幅《兰亭集序》,分赐给房玄龄等八位大臣。汤普彻私下里又拓写了一幅,所以这幅书法作品才得以在民间流传开来。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的真本成为陪葬品。

#03.

刘餗《隋唐嘉话》和何延之《〈兰亭〉始末记》(有的典籍作《〈兰亭〉记》)与上面两位作者所写的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叙述。刘餗介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先后流离于南梁皇宫、南陈智永和尚、陈宣帝、隋炀帝、智果和尚、其弟子辩才,最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得。

李世民还未登基前即寻访到王羲之的这幅作品在辩才和尚的手中,他便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绍兴高价索求。公元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终于落入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登基后,找人临摹了十幅复制品分赠给大臣。他死后,中书令褚遂良建议,应该让《兰亭集序》去陪葬先帝,于是王羲之的真品被高宗秘密地送入了昭陵。

相对于其他版本,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情节更为离奇。作者开篇先是叙述《兰亭集序》的由来和流传的过程。因为当年酒醒之后,王羲之又重写了几十幅,但是他内心都感觉不如当日所书的原本,所以王羲之格外地珍惜自己的这篇作品,决意要将它传给自己的子孙。

后来,此书传至其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手中,智永禅师和先祖一样,也精通书法。禅师活了大约百岁才坐化而去。临终前,他将珍藏的《兰亭集序》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也是一位擅长书画的大家,甚至比师父更加爱惜《兰亭集序》的真迹。

唐贞观年间,太宗全国范围里募集王羲之的传世真本,唯独只有《兰亭集序》还流落在民间。经过多方打听,太宗得知真迹在辩才禅师处,于是下诏书聘请辩才进京,在宫内设专门的道场来供养这位高僧。

几日之后,两人闲聊,唐太宗开口询问辩才《兰亭集序》的下落。辩才辩解说,他往日侍奉师父的时候,的确是见过此物,但是师父走了之后,几经变乱,现在自己也不知道此物遗失到哪里去了。

既然没有从对方的口中得到结果,唐太宗只好让辩才回到越中。但是他越想越觉得这里面透着蹊跷,于是他又敕命辩才来京,再次向其询问《兰亭集序》的下落。如是反复了三次,唐太宗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唐太宗对此真是百爪挠心,他对左右的近臣们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的最爱。但是我的藏品中没有一件可以媲美《兰亭集序》的真迹。为了得到它,我已经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啊。这个老和尚,手里把持着真迹也没有用处,找个什么人才能设计从他的手中将真迹弄出来呢?”

于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向皇帝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他夸奖此人出身高贵、才气逼人、奸猾腹黑,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差事。

唐太宗召见了萧翼。萧翼禀告皇帝说,如果让我代表朝廷直接向辩才和尚索要《兰亭集序》,恐怕会让人非议,因此我认为只能智取。这次我便装出行,陛下再准备几幅王羲之父子写的书法真本交给我。太宗采纳了萧翼的意见。

到了越州后,萧翼穿着一袭黄衫,打扮成一位从山东游历过来的书生,故意去接近辩才禅师。

两人言谈间很是投缘,辨才便邀请萧翼到自己的禅房中就坐。两人一起下棋、弹琴、投壶、赌博、谈天说地,感觉像是多年未见的好朋友一般。

就这样相处了十多天。一天,萧翼将梁元帝的《职贡图》带给辩才禅师鉴赏,辩才不停地赞赏这幅作品。随后两个人又谈论起前人的书法,萧翼故意说,家祖收藏了王羲之的几幅字帖,我从小便拿来临摹。这次我还带着几幅,明天取来给大师看看。辩才欣然应诺。

第二天,萧翼果然将字帖带来给辩才观赏。辩才评价说:“这几幅字好是好,但不是最上品,贫僧身边也有一幅真迹,却是非常不寻常的。”

萧翼故意询问对方:“不知道是什么字帖?”

辩才骄傲地回答道:“《兰亭集序》。”

萧翼争辩说:“不可能!几经离乱,《兰亭集序》的真本应该早已损毁了,你手上的一定是拓本。”

辩才一听急了,回答道:“这是我的师父在世时收藏的,他临死前亲手交付到我的手上的。怎么可能会出现差错呢?”

萧翼再次表示不相信对方的言辞,于是和尚说,“你明天来,我取出来让你好好欣赏一下。”

过了一日,萧翼来到永欣寺,辩才从禅房屋梁上的暗槽中取出一幅字帖,萧翼一看正是传说中的《兰亭集序》。他故意挑刺说:“你看看这里,有瑕疵,我就说这是拓书。”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

因为两个人都不愿意屈从对方的意见,到最后,也没有统一观点。辩才就将取出来的字帖随手放置在书案之上。

又过了数日,辩才被人请进城作法事。萧翼来到他的禅房门外,谎称自己的一块手帕落在了房里的床上。寺里的童仆因为这位来客和师父的关系很好,也没有将其当作外人,便开门让对方自己进去寻找。

萧翼于是从书案上取走《兰亭集序》,走出寺院后直赴永安驿馆。他向驿长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让其通知都督立即过来拜见自己。都督善行赶过来后,才知道萧翼是奉了唐太宗的御旨前来寻找辩才禅师收藏的书法真品。

都督府派人召辩才禅师过来相见,此时辩才还在城里做法事,听说御史要见自己,只得匆忙赶到驿馆。他看到穿着官服的萧翼,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萧翼告诉他,自己此行的目的是要获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现在这幅真品已经拿到手了,通知他过来不过是和他正式地告个别。话音未落,辩才便当场昏厥在地,过了许久他才悠悠地醒转。

唐太宗得到心心念念的《兰亭集序》之后,非常高兴,遂下诏赏赐了房玄龄彩锦千段,晋升萧翼为五品员外郎并赏赐各种珍玩、宅第、庄园及御马两匹。

唐太宗初时还为辨才将《兰亭集序》私藏起来不愿意奉献给自己而气愤,不久过后,也便平息了怒火。下令赏赐给辨才各类锦帛和粮食,但是受到刺激的辩才禅师不到一年便因病离世。

唐太宗又命令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几人,各依照真迹复制多幅拓本,将它们分别赏赐给皇子及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前,拉着太子的手说,想要《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品。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遵从他的遗愿,将《兰亭集序》的真迹放入了父亲的陵寝之中。

#04.

公元年,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的文章。

文中他评价何延之的《〈兰亭〉记》为“完全是虚构的小说”,并借用宋代学者王铚的评语来阐明自己的立场:“此事鄙妄,仅同儿戏!太宗始定天下,威震万国。尪残老僧敢吝一纸耶?诚欲得之,必不狭陋若此!”

在这篇文章中,郭老甚至断言,《兰亭集序》的拓本,连文带字,统统出于伪造。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哗然。

据当代学者周汝昌先生年的文章《〈兰亭〉真伪忆当年》回忆,因为郭沫若先生的学术地位,当时敢于站出来公然提出反对意见的学者只有寥寥数人。据说,时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先生发表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还惊动了众人。

当年,周老写信给《光明日报》的资深记者黎丁,告诉对方:郭文的36点“论证”,没有一条是能够成立的。不仅如此,有些激动的周老和几位学者商量之后,准备上书周总理,以期总理出面制止郭沫若的言论,当然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

这件公案影响深远,到后期,一些学者纷纷发言,有些更是针锋相对地声称,何延之的《〈兰亭〉记》乃是信史。

#05.

牛肃《纪闻》原书已经散佚,现在我们只能从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寻找到相关的记录。《太平广记》中就采录了一段相关的文字:“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以铜为之,龟腹受一升。以水贮之,龟则动四足行,所在能去。)三曰如意。(以铁为文,光明洞彻,色如水晶。)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虽然牛肃将《兰亭集序》“搬”到了广州,但是作者在陈述的过程中很直白地描述了被史官们誉为“自古功德兼隆”的唐太宗,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采用不光彩的手段获得《兰亭集序》。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汪辟疆先生在《唐人小说》中对这部作品作出了肯定的判断:“文辞斐然,至可玩味……虽为小说家言,然其遣文轶事,颇足以备史乘存文献,又未可以猥琐诞妄视之也。”那么据此,牛肃的文字似乎可以佐证何延之记录的真实性。

李绰为了表明自己编纂的《尚书故实》的权威性,在文章的开头便自序,这部笔记是根据“宾护尚书河东张公”的口述记录下来的。据一些学者研究,他所提及的这位张宾护,正是唐朝末年的书画名家张彦远。

文中记道:“太宗酷好法书,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唐太宗酷爱书法,他的收藏品中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千六百幅,都以一丈二尺为轴。其中他最珍惜的是《兰亭集序》。太宗将它悬挂在座位的旁边,早晚都要赏鉴一番。曾经有一天,他突然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记得把《兰亭集序》带在我的身边。”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这幅真迹用玉匣装着,作为随葬品藏入昭陵墓中。)

郭沫若先生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同样对这个版本作出了否定:“太宗要以《兰亭》陪葬,何必向他儿子乞讨?父子之间的耳语又是谁偷听来的?真真是莫须有的妄拟了!”

#06.

不管是唐太宗在驾崩前主动提出,或是和太子李治羞羞地咬过耳朵,还是大臣们在唐太宗去世后的大胆建议,《兰亭集序》都有一个不变的结局:作为殉葬品被人藏入了昭陵。但是多年后,变乱再次发生。

《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在长安居官的温韬疯狂地盗挖唐皇陵,连最为坚固的昭陵也遭其毒手。唐太宗喜爱的钟繇、王羲之的纸墨笔迹本在墓室中保存完好。温韬却将这些名人的字画全部取出,于是这些作品又重现人间。

虽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王羲之的真迹再次流落人间,但是在《集古录》中,他却沉痛地告诉我们:“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乱,昭陵为温韬所发,其所藏书画,皆剔取其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流落于人间。太宗皇帝时购募所得,集以为十卷,俾摹传之,数以分赐近臣,今公卿家所有法帖是也。独《兰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于法帖。”

宋太祖收购流落在民间的魏晋时期的真迹,将其编集成册,让人临摹之后,分赐给几位近臣,但是这中间独独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欧阳修估计,因为发墓者温韬不懂书画技艺,认为包装字画的华贵的锦缎和用金玉装饰的画轴才是值钱之物,反而将包裹其内的真迹随手丢弃,导致历尽各种磨难的《兰亭集序》真本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推荐阅读:

她出身优伶,生育二子,还当过皇后,却被误传为美少男

伯邑考被做成肉饼给西伯昌吃,姬昌面不改色地连吃了三个?!

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突然反目,竟改变了大清国数十年的命运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