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二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mip.39.net/m/mipso_5154117.html

借神仙与高僧两类人物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般人之宗教心态。

(三)材料性质

在利用这两部书中的材料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应

当先对它们的性质有一了解。前面已经大致指出其作为宗教传统典籍之性质,以下再对作者的写作动机及资料来源稍作讨论,作者的身分背景和写作动机。

①神仙传

传世《神仙传》的作者为东晋道教学者葛洪。葛洪本人出身土大夫家庭,其学问背景极广,可以说是属于东晋初年精英分子的一员。根据他所着《抱札子》外篇自叙,他曾经著有《神仙传》十卷。在他之后,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曾引《神仙传》之文,并且说是葛洪所着,“其书文颇行于世”。而南朝道教的中心人物陶弘景据说在少年时因为读了《神仙传》而引起对道教的兴趣。由此可见《神仙传》在南北朝时代已经是相当为人所知的作品。根据《神仙传》传世本序文,葛洪写此书的动机是因为要回答弟子的问题:“古之得仙者,岂有其人乎”。因此《神仙传》的目的就在证明神仙的确存在。他的预设读者为“知真识远之士”,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谓系俗之徒,思不经微者”。

②高僧传

《高僧传》为南朝梁代慧皎所着。他的写作动机在其序言中也说得很明白,他是有鉴于前人所着的僧传不够完备和平实,才有志于重新编写一部自佛教入中国以来直到他的时代(梁)的重要僧人的传记。

他说:“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若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

他自称其写作为“删聚”,“述而无作,…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由此看来凡是他编订的传记,应该能反映出他以为重要的消息。

(四)作品的资料来源

①神仙传

目前所见《神仙传》,主要有二种版本。一是“广汉魏丛书本”,收录九十二条仙传(“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说库”等皆同,“道藏精华录”所收多二条),而“广汉魏丛书本”又似为由《太平广记》中辑录而成。此外又有四库全书所收的毛晋刊本,内容大致与“广汉魏丛书本”相同,收录仙传八十二条。此二版本何者较为近《神仙传》原本,学者论说纷纭。

《四库提要》认为毛晋刊本为近原本,而日本学者小南则主张“广汉魏丛书本”为近。将这二个版本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某些篇章中,凡传记内容基本相同而字句有细微差异时,毛晋刊本往往比“广汉魏丛书本”为精确,可推知毛晋刊本所据之本应为较早而较完善之本子。又如〈焦先传〉,毛晋刊本中的焦先甚少神异之处,与裴松之所引《魏略》中焦先事迹甚为接近,而“广汉魏丛书本”中的焦先则有火不能烧、雪不能冻的异能,与张华《博物志》卷五所载相近。如果考虑故事的流传通常是由平实渐入神异的趋势来看,毛晋刊本〈焦先传〉所据的本子应该比“广汉魏丛书本”为早。

不过,这并不就等于说整部毛晋刊本比“广汉魏丛书本”都更近葛洪《神仙传》的原本。因为在另外些篇章中,广汉魏本又比毛晋刊本为详。基本上,毛晋刊本和“广汉魏丛书本”所据的本子应该是相当接近的,否则不会大部分的仙传均雷同。这也就是说,《神仙传》的原本的面貌应与现行的二种版本相去不远。

根据现行本《神仙传》序中自述其写作的方式,是“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因此主要是一种纂集的工夫,这就与他在《抱朴子》中以论述的方式来证明神仙之真实的方式有所不同。《抱朴子》中的论点如果可以代表葛洪的神仙思想,《神仙传》中所收集的有关流传在当时的神仙故事则应该不只表现了葛洪自己的观点,还应该包括了当时普遍流行的神仙思想,而这些思想的细节就不一定会与葛洪的神仙观念完全相同。这一点在下面有进一步的讨论。

②高僧传

慧皎说他编纂《高僧传》时,“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歴,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故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显然他的收集材料的态度和苦心和一个撰写史传的史家并无二致。他所采用的材料,除了亲访口传之外,包括晋代以来的许多僧传,如竺法济的《高逸沙门传》、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宝唱的《名僧传》等,又有史籍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徐爰的《宋书》、沈约的《宋书》等,以及法显的《佛国记》、刘义庆的《宣验记》、《幽明录》、任昉的《述异记》等等。

由此看来,《神仙传》和《高僧传》的资料中都是有本于文献,也有本于口传的部分。两者基本上为编纂作品,编者个人的意见固然难免会影响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式,我们也应该承认其中包括了不少非编者所能左右的事实,足以透露岀较广层面的思想情况。

人物之描述与大众心态之间的关系

神仙与高僧两类人物,通常都具有某些特定的超人或超自然的能力,而为人所传道,景仰,甚至崇拜,那么这些能力或特质应可反映出一般信奉其教的人们心目中所重视的条件以及对于宗教人物的印象和期许。而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条件共同组成一组“宗教心态”,或者共同反映出其宗教心态的一部分。在实际的例子中,我们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分辨神仙和高僧所具有的特质中,哪些可以被认为是通俗宗教心态的反映,哪些则是精英文化的产物。

待续…

#五灯会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